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放弃美国绿卡_她的理由是在中国搞环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01:57  第一财经日报

  章轲

  1998年,她在《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字,并在“理由”一栏这样写——留在中国搞环保。

  5年前的一天,她曾委托助手给记者发来了一封邮件,表示准备拍摄一部名为《天知道》的纪录片。

  她叫廖晓义,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

  “这是一部以寻访文脉为主线,以母女对话为辅线的真实记录。”廖晓义解释说,作为母亲(廖晓义),将会审视环境问题的价值根源,找寻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以及对现代人的意义;作为女儿(廖晓义的女儿王胜寒,因计划拍摄《天知道》休学),也将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发现人格与天道对于生命的意义。

  后来,《天知道》没了下文。不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廖晓义在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创办了“乐和家园”,成为“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和灾区恢复重建的典范。

  其间,廖晓义还遍访国内外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专家学者,让受访者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对“天人合一”这一东方智慧如何应对今天的生态危机和构建生态文明发表见解。

  后来,这些见解被廖晓义整理成集,名为《东张西望》。“就连最不可一世的西方经济也危机了。而最致命、最不可逆转的危机就是生态危机。”廖晓义说。

  在一次《东张西望》一书的赠送仪式上,廖晓义对记者说:“‘5·12’后,我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那里的灾后重建工作上,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可以说是忙里偷闲时匆匆完成的。当全世界的眼睛聚焦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时候,我和村民们正在低碳建筑的工地上和低碳农场的田野里忙碌。”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地球村与政府、村民和社会各方有识之士共同建造的这座“乐和家园”,为东方哲学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如何变成落地模式进行了一次令人鼓舞的尝试。

  在这里,低碳,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只是一个能源问题,而是包括了水源、植被、物种、山体、废弃物等各方面的综合环境管理;低碳,也不仅仅是以生态人居为主题的低碳环境管理,还包括了生态文明或者低碳文明的其他几个功能系统,即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以治未病为主导的低碳保健养生、以敬天惜物为内涵的低碳伦理教育、以互惠共生为特质的低碳生态社会机制。

  廖晓义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参加了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论坛,当中国学者咕哝着英文词汇谈论着西方式的技术和投资方案的时候,一位澳大利亚官员却用流利的汉语把论坛引向中国哲学的思路。

  “他所提醒的,其实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向,容易被行动者们所忽略的方向。”廖晓义说,应对危机,谈论是重要的,但比谈论更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重要的,但比行动更重要的是方向。而要朝向生态文明的方向,最要紧的还是文化自觉,有了自觉才有自信,有了自信才有真正的自尊,有了自觉、自信、自尊,才有真正的自强。

  16岁时向往西方文明,26岁时讲授和研究西方哲学,36岁时切身接触西方世界,46岁时转身东归,如今,廖晓义已经56岁了。“我感到自己像一个历经艰辛回家的孩子,已经摸到了久违的家门。”她说,自己和所有心存良知、根系乡土的游子一样,真正走出国门了解西方的时候,就会重新来审视祖国和祖国那棵生命之树的价值。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