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极富激情地开启了现代化进程的矢量演进,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现实能力,工业体系从无到有;1963年,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提出中国要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在这以后的40余年,发展推动能力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现代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此刻,当我们以史为镜,探瞻中国现代化的未来60年,不难发现,发展竞争潜力将成为现代化未来画卷中的一抹重彩。[新中国60周年经济报道 国庆60周年大专题]
经过10余年恢复性建设,1963年,工业、农业、国防与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建设蓝图被正式提出。今天,这一当年看起来如画般美好的梦想已经基本实现。站在历史节点上,回溯这60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发现,现代化早已超越了国人最初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粗砺而温暖的想象,而被历史赋予了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双重含义。[详细]
四十年前全民大炼钢铁的疯狂,几乎让人们把能找到每一个铁片儿都投进了各式各样的炼钢炉。2009年7月,甘肃出土了迄今为止保留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土法炼钢炉”。有意思的是,这是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得到的收获,这似乎也提醒着我们,中国人对钢铁产量的崇拜由来已久。还是2009年,8月份,中国最现代化的钢铁公司宝钢,终于挤进了世界钢铁巨头三甲的行列。这是一场艰难的超越。[详细]
从大庆勘探的成功,到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失败,再到中石化以72亿美元成功收购Addax公司,“找油”,基本可以概括新中国石油工业的60年。如果说,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勘探石油资源是建立工业基础的迫切需要,那么,今天,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石油短缺约束,“找油”在内涵上早已超越了单纯勘探资源的范畴,而涵盖了国际能源合作、技术创新、运用资本市场对冲石油资源短缺等等含义,也可以引申为崛起的中国不断寻找新的现代化动能。[详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电背后隐藏了国人对现代化的最初想象。也正因此,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迅速培育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家电市场。中国家电业在这样的市场中,拥有了闪转腾挪的广阔空间,并在与国外家电巨头的博弈中,通过价格和渠道策略获得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但无论是价格战还是流通方式的革命,技术革新的“慢半拍”始终是中国家电业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不突破它,中国家电业很难获得自身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详细]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初起,开荒造田,展现更多的是创业者宝贵的自发精神;大包干释放了亿万农民潜藏的活力和能量,让我们看到了体制变革的力量;今天,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以某种形式联合起来,其背后深层逻辑则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农业提出的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2008年,沉寂已久的大寨,再次聚焦了全中国的目光。八大经济支柱, 3亿元年收入,红色第一村的再次转身,展现了中国农业经济无穷的想象空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