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创新奖候选理论:灰色收入理论与实证研究

经济理论创新奖候选理论:灰色收入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9年08月16日 20:50 新浪财经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一、候选理论名称

  灰色收入理论与实证研究

  二、主要贡献人

  王小鲁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简介(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编订)

  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国际上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王小鲁结合中国情况,首次使用灰色收入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并发表系列研究报告。经过大量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模型分析等,进一步确认灰色收入的存在及其规模,系统跟踪了灰色收入扩大的趋势,并对灰色收入与腐败和体制缺陷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对促进我国反腐、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具有现实意义,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五、推荐理由(由推荐人/推荐机构提供)

  (一)收入分配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往研究证明,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平会影响社会稳定、效率和发展。如何在公平和效率间找到合理的组合,及通过何种手段达到该目的,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在收入分配研究中,灰色收入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由于数据缺乏等原因,已有的国际研究还相当有限,我国国内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经济学界在回答我国的收入分配实际状况和实际收入差距、差距扩大的原因、及统计未反映的收入之来源、流向、及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重要问题方面受到很多局限。

  在这方面,王小鲁在十几年前就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等方法取得了若干重要理论发现和实证结果。

  第一,作者于2005年基于我国分省数据的模型分析发现:

  1.“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库兹涅茨曲线并非无条件下弯,而是受公共服务和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程度、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城市化和劳动力流动进程、政府廉洁与效率等诸因素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没有这些因素的变化,仅有经济发展,收入差距的缩小将遥遥无期。

  2.收入差距并非随着市场化程度上升而不断扩大,相反,分省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收入差距反而较小,说明市场化对抑制收入差距扩大有积极的影响。

  3.作者在模型中首次建立了“灰色收入指数”进行实证分析,证明灰色收入的存在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指出:“对企业的不规范摊派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腐败)都导致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特别是腐败对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危害”,需推进改革,健全法制,严打腐败,改善收入分配。

  第二,王小鲁于2007年首次发布研究报告,在实际调查基础上通过研究进一步证实,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存在着大量灰色收入(包括非法收入)。灰色收入因各种制度漏洞而形成,与腐败高度相关,集中流向少数高收入人群,导致过大的收入差距和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报告提出要推进多方面改革、促进制度规范透明、统筹反腐败工作、改善政府管理,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根源,才能根本改善收入分配。此后,作者又陆续发布了第二和第三个研究报告,进一步确认了灰色收入的存在及其规模,系统跟踪了灰色收入扩大的趋势,并对灰色收入与腐败和体制缺陷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这项研究为国内外首创,在分析方法上也具有重要的创新性,系统证明了导致居民收入统计数据偏差的原因,使用创新的调查方法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收入与消费函数模拟的方法对居民收入(包括隐性收入)的数量和分布进行重新推算和验证,在国内外经济学该领域研究中具有领先地位,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二)王小鲁等的论文《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王小鲁为模型分析的设计者、承担者和论文执笔者,是基本贡献人)采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发现我国一个时期以来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但计量模型和模拟分析显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既所谓倒马鞍形的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曲线,并非自动随经济发展而先上升后下降,而是有条件的,受到经济增长、再分配和社会保障、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和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廉洁等四大类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

  作者还发现,在制度因素方面,“市场化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在市场化过程中,制度不健全、政府行为不规范和腐败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和收入分配不公。因此需要通过政府改革,建立一套公平、规范、透明的制度框架来与市场体制相配套”。收入差距并非随着市场化程度上升而不断扩大,相反,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对抑制收入差距扩大有积极的影响。上述发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该论文集中反映了作者对收入分配理论的贡献。

  此外,王小鲁和樊纲共同领导的课题组还系统研究了公共教育和医疗、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农村扶贫等公共政策,及政府管理体制、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小企业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王小鲁还在《中国收入分配向何处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社会保障体系对低收入居民、农村居民覆盖缺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设计不规范和缺乏统一标准、公共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阻碍了这些体系发挥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有些还有负面作用,需要尽快扩大社会保障对低收入居民的覆盖,规范转移支付体系,促进公共教育均等化。

  王小鲁在《以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公共资源管理不善是导致收入和财富分配扭曲的重要原因。需要推进政府和公共部门改革来改善公共资源分配。

  上述两篇文章在上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三)王小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于2005—2006年主持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课题,对全国60余座不同规模城市和县镇数千户城镇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状况进行调查,通过统计和计量模型分析、函数拟合,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布进行推算,对居民收入统计数据进行校正,发表了研究报告《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比较》辑刊2007年7月,总第31辑,中信出版社)。

  该研究发现,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存在着大量灰色收入(指来源不明、无法确定其合法性的收入,包括非法收入)。该研究对灰色收入的规模进行了估算,得出2005年全国存在4.8万亿元的隐性收入,其中灰色收入占大部分,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扭曲。报告指出,灰色收入与腐败高度相关,其分布集中于少数城镇最高收入家庭,使实际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居民收入统计所反映的情况。

  作者指出:“灰色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和其他公共资金的流失,金融腐败导致的信贷资金收益转移,由行政审批、许可、监管权力产生的钱权交易,土地收益的流失,以及垄断性行业的垄断收入等。”并提出,必须对腐败进行根本治理,要推进政府改革,促进制度规范化透明化,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投资管理体制,减少和清理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

  上述报告发表后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小鲁还在《我国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中对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了四个方面的归纳:其一是公共资金的流失,包括国有投资项目、预算外收费、财政转移支付的流失;其二是金融腐败;其三是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监管等活动中的寻租行为;其四是土地出让中的公共资源流失。文章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具体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此后,王小鲁还在新的居民收入调查和系统性研究基础上,陆续发表了关于灰色收入的第二篇和第三篇研究报告:《灰色收入和国民收入分配》(《比较》辑刊2010年第3辑,总第48辑)、《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2013年报告》(《比较》辑刊2013年第5辑,总第68辑,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这两次研究结果与第一篇报告的结论高度一致,并发现灰色收入有扩大趋势,推算2008年灰色收入5.4万亿元,2011年6.2万亿元,仍主要集中于最高收入家庭。

  研究指出,灰色收入与腐败密切相关,主要是在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权力与资本结合的产物。灰色收入大量存在严重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需要惩治腐败、实现政府廉洁,并要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实现政府管理在阳光下运作,消除腐败根源,从而改善收入分配。

  上述研究是国内外首创,具有开拓性和领先性,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有重大的政策参考价值,对促进反腐与改革有重要意义。此外这项研究在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上也有重要的创新,通过新的调查方法取得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并将居民收入调查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通过建立恩格尔系数及多个控制变量与收入水平的函数关系,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群体的真实收入水平(包括隐性收入)的数量和分布进行推算和验证,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国内和国际经济学该领域研究的首创。该研究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重大反响,在国外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三)作者《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是国内首次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是首次应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收入分配状况和走势进行数量分析的研究。其关于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曲线下行所需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和相关制度因素等条件,关于市场化对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以及建立灰色收入指数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原创性和重要的理论贡献,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

  王小鲁于2007年首次发表的灰色收入研究报告《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和其后的系列研究报告,在缺乏常规统计数据,相关信息透明度低、敏感度高的条件下,采用创新的调查方法和模型分析方法对居民真实收入的规模和分布进行实证测算,估算了灰色收入的数量和变动趋势,考察了腐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促进反腐、推动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该研究将居民收入调查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通过建立恩格尔系数及多个控制变量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函数关系,推算不同收入居民群体的真实收入,在研究方法上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首创,具有开拓性和领先性,并经受了实践检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上述报告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北京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和讯网、财经网、财新网、《参考消息》、《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日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华夏时报》、《新京报》、《中国经济时报》、《国际金融报》、《中国改革》杂志、《财经》杂志、《新世纪》、《国家财经周刊》、《中国经济周刊》等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均做了专题报道或专访。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6000多名网友对该项研究结论的认同度高达84%。瑞士信贷等机构于2008年将作者的中文文章翻译为英文,若干国外主要经济媒体如《金融时报》、《经济学家》杂志等都根据国内媒体进行了报道。2010年灰色收入报告的英文编辑版发表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经济论文》(第10卷,2011年第1期),引起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英文刊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事务研究综述》(2012年,第32卷,第1期)发表了该研究报告的摘要本。

  该项研究得到了学术界广泛和积极的评价,很多学者发表文章予以支持;作者于2011年因该项研究获首届中国软科学奖,被《财经国家周刊》评为2010年度对中国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人,被《南方人物周刊》选入2010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研究成果被《人民论坛》列为2010年社会类十大观点之首。上述研究成果收录于作者的文集《灰色收入与发展陷阱》(中信出版社,2012年),该书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3),并分别被“新京报书评”和“第一财经-信诚基金年度金融书籍”评为年度好书和年度推荐书籍(2012)。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2.王小鲁:《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比较》辑刊2007年7月,总第31辑,中信出版社。

  3.樊纲、王小鲁主编:《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4.王小鲁:《中国收入分配向何处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王小鲁:《以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 《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

  6.王小鲁:《我国收入差距分析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Vincent Chan: “Analysing Chinese Grey Income—By Prof. Wang Xiaolu”, Credit Suisse, 03 March 2008, Asia Pacific/China, Equity Research, Macro.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8 安博通 688168 --
  • 08-28 中科软 603927 --
  • 08-27 瑞达期货 002961 --
  • 08-21 南华期货 603093 4.84
  • 08-15 日辰股份 603755 15.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