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来了?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重磅!听听三十位中外国际问题大家怎么讲全球治理的挑战与多边主义的未来
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2019年4月1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CAFIEC)和联合国驻华代表处(UN China)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扩大开放,应对全球化新挑战”为主题,聚集了政产学研各界精英论道全球化,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建言献策,凝聚社会共识。本场论坛为CCG专家夜话,聚焦“全球治理的挑战与多边主义的未来”议题。
为探讨各国应如何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多边体制和共同推动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CCG邀请了国际关系、国际经贸、全球治理等领域的30位国内外智库专家学者在本场夜话中围绕全球治理与多边主义发展前景等焦点问题展开讨论,为全球化发展提出智库建议。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金灿荣: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这个概念最初是在90年代初期,由秦亚青、阎学通等学者引进来的。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对这一概念的态度从最初的谨慎保守,到逐渐接受再到积极参与。这种转变不仅与学者研究和阐述有关,更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对全球治理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匪浅,是过去30年中最大赢家,因此中国愿意为推动全球化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虽然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是中国不想夸张这些矛盾,而想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尽管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十分消极,但中国大部分领导人对美国却持有欣赏态度,对中美关系也极其重视。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都治理不好当今的世界,全球治理的出路就是让大国们共同合作,达成共识,特别是中美两国要协商一致,维持世界和平。
CGTN政治和和经济评论员Einer Tangen:各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要保持初心,合作共赢
二战之后联合国成立,以应对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重建和其他全球治理的相关问题。为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各国该如何在主权方面做出妥协,实现合作,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治理的关键问题。各国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初心,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为世界带来人们期待的变化,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教授Daya Thussu:新兴国家应该在全球治理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这个世界不仅只有中国和美国,全球化不是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参与者。虽然它们占了全球GDP的40%,但是按照两极化的思维来思考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局限的思维。许多人在探讨全球治理的时候把问题集中在了几个方面,例如当前的国际形势是谁造成的,谁是基调的奠定者和规则的制定者。但是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发现现在不仅是中国崛起了,其他国家也在崛起,因此现有的国际格局遭到挑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这就意味着目前各国的首要任务是重新审视国际局势,给新兴国家更多的话语权。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全球治理应先从经济治理入手
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治理是在“全球治理”领域最先被提出的问题。但是近年来,我观察到“全球治理”的概念在更多的场合中被提出和应用。全球治理的覆盖面非常广。如果要真正地要推进全球治理,难度非常大。各国协商谈判和重来是全球治理的唯二路径。所以我认为结合当前的局面,进行全球治理应该先从经济治理入手,确保全球经济恢复健康增长,从而为各国坚定下一步的政治治理和其他的国际秩序的治理奠定基础。WTO改革和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是目前最棘手的两个问题,需要各国用合作精神,体现灵活解决问题。
美利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国际关系杰出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国际关系学教授Amitav Acharya(安明博):各国应加大对全球治理碎片化趋势的研究
全球治理听起来很美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很喜欢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发展过程是曲折前进的。国家不是全球治理的唯一主体,各国也应关注WTO基金会、WHO基金会等基金会组织,同时允许民间社会参与全球治理。同时,在全球治理中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全球治理不仅仅涉及到IMF、WTO或者是联合国,还有欧盟等区域性的组织,也在全球治理如气候问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多边主义和双边主义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要。未来人类可能我们会进入全球治理新阶段,出现全球治理既依赖国家主体又依赖国际组织的模式。我期待各国能够用协商谈判的方式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Justin Vaisse:扩大多边主义定义,帮助多边主义发展走出困境
国家主权是不可侵犯的,但是当涉及到全球治理问题时,主权国家就需要进行协商合作,从而解决这些问题。全球治理需要涵盖更多的主体,除国家之外,还应涵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多边体系和Google、Facebook、腾讯、百度等跨国公司,以及一些国际和当地组织,并为这些国家和行为体提供一个沟通平台。此外,我们还要用多种方式将这些主体联系起来,有效推动全球治理进程。目前多边主义发展陷入了困境,世界缺少对各国行为的法律性约束力,因此我们更需要维护现有的全球治理多边机制,扩大多边主义的定义,关注更多领域的全球化的问题,从而帮助多边主义走出困境。
CCG高级研究员、中国驻纽约、旧金山总领馆原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中美两国应共同成长,互利互惠
对多边体系和全球治理,首先是捍卫,其次才是改进。现在各种多边机制已经很多,不需要成立新的。因为如果不遵守多边机制的规则,再建立新的也没有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并不是因为没有预防的多边机制。国际联盟就是。但未能阻止二战爆发。日本退出了,德国也不遵守。现在最大的威胁是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凌驾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和世贸组织为中心的多边贸易机制之上。
特朗普政府和美国一些智库对中国有几个重大指责。一个是美国当初帮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却没有像美国那样发展成民主国家。这个指责并不能成立。因为世贸组织不是政治组织,不是社会制度组织,仅仅是贸易规则的组织。中美当年谈判中国加入世贸,所有的内容都是关于贸易和投资规则。另一个指责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搭了美国便车。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中国搭了美国便车,没有买车票,现在补票不就得了?其实中国加入世贸后,美国并不是输家。2002年到2017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出口累计增长487.0%,是同期对全球出口累计增长123.1%的差不多四倍;美国从中国进口累计增长303.8%,是同期从世界进口累计增长101.7%的差不多三倍;但慢于同期对华出口增速。因此中美完全可以共同成长,互利互惠,而不应打贸易战。
卡托研究所贸易政策中心主任Daniel Ikenson:各国需要找到多边主义发展新方向
多边贸易体系长久以来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从1995年WTO成立以后,再没有新的多边贸易协定出现。有些国家已经表明他们不愿意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改革WTO体系,而想让近200个国家在50个问题都达成共识是几乎不可能的。现在特朗普政府与85年前的美国贸易政策背道而驰,保护主义成为了美国再次伟大的工具。但是现存的WTO机制亟需与时俱进,将环境的问题,贸易货币,数字技术和电商问题囊括在内,让协定更加地包容。为达成此目标,中美两国的合作必不可少,需要找到妥协平衡点,达成共识。此外,世界还需要更多多元协定,除多边协定外,还需要跨太平洋伙伴协定。我们需要让美国意识到多边主义和其利益相辅相成,从而真正推动多边主义发展。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喜马拉雅山共识组织创始人Laurence Brahm(龙安志):维护多边主义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加强沟通对话
自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相对稳定。但是自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一些新单边主义的机制正在撕裂这样的全球结构。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边主义的世界,也需要多边主义维持世界和平。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框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在国际上体现出来,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多边主义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各国应加强沟通交流,增加对话,从而维护多边主义的发展,保持国际格局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构建多层次的全球化有助于真正实现全球治理
谈及全球治理就必须讨论什么是全球化。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全球化4.0的概念,但是我更愿意称其为全球化3.0。为什么是3.0?全球化1.0是殖民主义统治世界的全球化,全球化2.0是制度化的全球化,而现在的全球化3.0是“治理的全球化”。在现阶段,治理全球化应超越第二阶段的制度全球化,也就是让更多的国家参与治理,而非由某个国家主导。除全球化外,世界还呈现区域一体化趋势,因此在全球治理的新全球化框架里,需要分层次,分区域,跨区域,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全球化,形成全球区域间合作网络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治理。
美国驻华大使馆政治事务公使衔参赞William Klein:多边主义消亡论是无稽之谈
多边主义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存在于世界各地,许多主权国家通过共同合作来维护彼此的利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中国还没有取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但中国愿意继续推动开放并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友好的关系。美国和中国政府一直在讨论知识产权问题,这并不是美国口说无凭捏造出来的,在中国执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时确实存在着很多难点。在美国看来,中国已经是国际事务举足轻重的参与者,中国行为应该符合其他大国都遵守的标准。如果中国想要公平竞争,互利互惠,获得其他国家的市场准入,那么中国就必须和其他国家一样同等开放。美国的目标是积极和中国政府进行交涉,共同打造一个公平的、可执行的、建设性的贸易经济关系,促进互利互惠的中美关系发展。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原司长江山:WTO改革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学习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知识产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跨国界的,也是需要全球治理的,不能单方面指责中国,要看到中国取得进步。我们应该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对WTO进行改革。WTO改革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不能在讨论过程中夹带私货,并将其作为向另一方施压的手段。WTO的非歧视原则及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也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崔凡:世贸组织改革的谈判难点是数字经济
电子商务与数字经济是世贸组织改革谈判的难点,其难度可能超过非市场导向的问题。每个国家对电子商务谈判的重点诉求是不一样的。首先,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全球政策协调的必要性进一步地增强了。第二,互联网领域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领域,中美作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全球化这一关键议题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双方必须加强对话与协调。第三,全球化困境。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以及各国国内民主机制这三者难以高水平兼得,这在数字流动问题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全球数据流动进一步自由化的同时,中国必须要加紧提高与开放体制相适应的监管能力。
日本东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原院长Masahiro Kawai:中国和美国应该同日本一道维护多边主义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体现了美国对中国的观点和看法。特朗普在大选时候用的一些手段反映了美国缺乏调整机制,其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凝聚力的减弱和丧失。日本一直在推动全球化和多边主义进程。日本的策略是给美方施加隐形压力,同时又希望中国也能采取措施,尤其是敦促美国能回到多边主义的谈判桌上进行贸易谈判。日本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与各国一道就补贴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数据自由流动进行谈判。中国和美国应该同日本一道维护多边主义和促进多边贸易谈判。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的十个矛盾
现在全球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十大矛盾:贫富矛盾、南北矛盾、新旧矛盾、收支矛盾、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能力支付不足的矛盾和多元文明与文化的矛盾。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日益激烈,这不仅表现在中美关系中,也表现在美国和俄罗斯、印度甚至其盟友的关系中,呈现合纵连横的局面。其中中美关系成为最大的矛盾点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中国现在扩大改革开放,拥抱全球市场,通过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为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提供创新的合作平台,寻求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携手发展。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创始院长刘德斌:全球治理关键在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
全球治理归根到底要回到一个问题,就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人类历史是大大小小人类命运共同体演化的历史,但是仔细去考虑有三点辩证关系,即我者和他者的辩证关系:第一,相互对立;第二,他者的存在往往以我者的存在为前提;第三,他者和我者是可以转化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我者和他者之间的关系朝着有利于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化,这就要让国家体系保持弹性,比如建立各种共同体,区域化可能是未来世界秩序发展的可能。中国的历史经验是不断地把他者转化为我者,这和美国的历史经验有相似之处,只是美国的历史很短,和中国转化的方式不一样。
CCG高级研究员、中国证监会基金部原主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原会长孙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但不谋求领导地位
目前,国际金融体系远没有实现自己的使命,世界秩序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我们任重而道远。华尔街资本的逐利性加速了美国产业外移和就业减少的势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当局的直接干预,美国华尔街是最后的受益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擅长学习,我们已意识到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重要性,并正在践行这些工作。中美双方过去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有成功的尝试,现在更应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对话,这样才能进行顺畅的沟通和合作。我们应该参与到全球治理中,而不是谋求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因为全球治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像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多边机制。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中美对时间的观念不一样
中美之间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双方对时间的观念不一样。10年中出现变化、波动甚至是曲折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只看这10年的时间,应该给予中国一些耐心。另外,美国认为中国很大的问题就是所谓不公平的市场准入政策,或者说中国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问题。对于美国人来说,这10年的时间太长了,为什么中国这么发达了还不开放?我希望美国人能多一点耐心,或者说用冷静的态度来理解时间概念。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的协调,或者说把国内治理转化成国际治理的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些耐心。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中美贸易战不打不相识
第一,关于全球治理的问题。全球治理的未来依赖于中美相互之间的合作,因为中美两国是全球治理的关键。第二,中美贸易战不打不相识,贸易战没有赢家,经济相互依赖对于中美双边的制约还是很明显的。第三,中美两国都处在国内巨大变化调整中。第四,中美协议达成有助于中美关系找到走出战略竞争的办法,这可以为中美在WTO等领域的合作会开辟一个机会之窗。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原公使吕克俭:贸易体制改革过程中问计群贤很重要
目前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摩擦一样,只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来解决。贸易战没有赢家,一旦全球秩序遭到破坏,会对全球的经济发展秩序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首先要维护全球秩序的稳定。希望CCG能够在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交流和探索。大家都是贤士,问计群贤非常重要。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爱丁堡大学公司金融学首席教授侯文轩: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资源配置问题是症结所在
要解决中国市场的经济地位和中美贸易纷争中的症结,首先要回答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何种作用?问题在于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资源配置问题。企业的增长和消亡是很正常的,国家在大政方针上要有所改革。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黄严忠:中美在全球治理领域存在积极合作
当我们提到中国在全球治理参与的时候,不应该一直强调中美之间缺乏合作,中国和美国还在其他社会问题上有着积极合作。第一,1945年的机制性安排没有让中国去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但也没有一个机制促进权利的分享。第二,中国依赖“国家主导”的方式进行全球治理。第三,中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压力,国家领导力需要首先应对国内问题。
CCG联席主席、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美国应学会接受中国的崛起
国家之间不是平等的,有大小之分。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现阶段不仅奉行孤立主义路线,在意识形态领域也非常强势。如果说中国需要改进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美国则需要改进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尽管十年后,中国可能还不能在经济数字方面超过美国,但与美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而排在第三、第四名的经济体一定会被远远甩在后面。因此中美两国一定要通力合作。在贸易谈判时,中美两国必须坐下来达成共识,并将共识扩散到全球。同时,美国要学会接受中国这样的国家正在崛起的事实,与其和平共处,共同创造“共赢”局面。
美国传统基金会国际经贸中心主任、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Hon.Terry Miller:各方达成共识才能商讨出所有人都会遵守的规则
我听到了一些针对美国激烈的言论,其他几位与会者提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全球治理。在贸易领域或其他领域,国家间的合作必须要基于自愿合作。当全球治理开始以强权胁迫国家参与,那么大家就各自逃散了,国家政策在实践中不会真正得到落实。我很欣赏CCG一直致力于推进对话,只有通过推进对话,各国才能真正理解彼此,规则才会应运而生。各方达成共识才能商讨出所有人都会遵守的规则。
CCG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全球治理需要得到改善,让大家都能参与其中
二战之后,全球治理发展已经跟不上全球实践了。我看到IMF最近提出的一个报告,就是跨国公司缴税水平和过去相比已经下降了很多。不管是在自己的国家还是在所运营的国家,缴税水平有所下降。现在有大量的美国企业在中国运作,每年收入达到超过5000亿,超出了中美贸易逆差。所以美国企业在中国运营能够受益,其它国家的企业在中国肯定也会受益。特朗普总统宣布要减税,苹果宣布要汇回美国2500亿美元,很多美国企业开始把海外税收汇回美国。现在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在中国的销量其实已超过在美国销量。所以,我认为全球治理需要得到改善,让所有国家都能分享全球化的红利,而不仅仅是让中国去承担贸易不平衡的表面赤字。今天智库专家的讨论很精彩,很荣幸CCG能举办这样多专家参与的讨论,希望以后能把各位专家好的想法集合起来更好的为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治理政策决策服务。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CGTN主持人杨锐:需要思考如何重新定义国际秩序包括地缘政治和文化
现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抬头,这也妨碍了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共享全球平台。在特朗普总统执政任期可能会注意到美国的精英和媒体都指出,目前的总统背离美国国父们建国时的原则。未来,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中国与全球化,全球治理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的领导力将会如何?在出现了这样一个在全球化、反全球化以及逆全球化趋势的今天,我们的全球治理究竟应该是由国家为主体,还是非国家主体为主要的参与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国际秩序包括地缘政治和文化。同时,在恐怖袭击中大家不会去批评某一个国家主体,像ISIS这样的组织。这样的趋势确实是在动摇着国际的秩序。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谢长杉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