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50+|带路大湾区:大湾区经济融合如何让粤港澳均衡受益?
来源:《‘一带一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蓝图》
作者: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洪为民、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洪雯
【阅读上一章节】湾区50+|带路大湾区:复制“欧盟协商机制”?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随着《‘一带一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章节的深入,作者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和复杂现状为读者制作了精确的“沙盘”。着眼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抓住时代的机遇,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径?如何且听作者后续道来。每周一更新,欢迎锁定“湾区50plus”。(湾区50plus 王茜编)
原标题:大湾区经济融合如何使三方均衡受益?
如何让粤港澳三地均衡受益,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解决的又一难题。
这些年,在珠三角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同时,香港竞争力日渐下滑,经济面对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包括产业结构单一、就业结构严重两极分化、中层就业岗位增长不足和大量外移导致基层向上流动的通道狭窄等。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20年来,粤港在多方面的合作一直在逐步深化;然而,两地间的这种合作存在单向性,即香港企业到广东投资,将香港的产业转移到珠三角。香港的制造业早已基本转移完毕,而服务业正在转移当中,留下的主要是依赖香港各种特殊优势的总部功能、以及难以移出去的低层岗位,就业两极化日益明显。可以说,目前这种单向由香港向珠三角转移优势产业、企业、资本的湾区融合模式,并未给香港整体经济和普通人带来好处。
目前,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概念,广东各城市相继开展了新一轮针对香港的招商引资,游说香港优势企业“抓住国家给予香港的最后机会”,将总部功能转移到广东。广东某核心城市具体列出了香港60-7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业一政策”,通过量身定做的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将部分总部功能从香港搬迁到该市;亦有某广东城市开展了以离岸贸易为题的研究,到香港企业广泛调研,探讨货物出入口逐渐不再经香港转口之后,如何让经香港处理的贸易合约和交易也转移到广东。
当然,广东各个城市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大湾区”的概念进行解读和发挥,提升自身的发展,这无可厚非。不过,从香港的角度,这种单向将香港优势产业、企业、转移到广东的“融合”模式,会导致香港产业进一步空心化、各种经济问题进一步恶化。
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若要得到香港市民的普遍拥护,必须使要素均衡流动,让三地均衡受益;对香港而言,必须考虑怎样的融合模式才能帮助香港解决面对的问题?普通香港市民能从中得到什么?能否有助于香港推动产业及就业的多元化、拓宽年轻人向上流动的通道?如果融合仅仅意味着针对香港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必然难以实现三地均衡受益。
从2018年至今,粤港澳三地乃至国家针对大湾区已迅速推出不少新举措。2018年6月尾,广东省发改委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7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这些举措并非首次,三地政府过往已多次共同编制发展规划、签定合作协议,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共同规划和合作协议亦不鲜见。
例如,2008年,国家发改委编制了涵盖粤港澳三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推动三地在多个领域、尤其是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并 “鼓励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与港澳共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由于该份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出台,得到国务院的批准,粤港澳合作因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被视为“突破性的跨境发展规划”,三地因此备受鼓舞。
为落实该份纲要,粤港两地于2009年正式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该份协议结合了国家多个部委的意见,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协议提出推动粤港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建设“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促进区域人、货、信息、资金等要素往来便利,构建“现代流通经济圈”。
在该“框架协议”的基础上,三地政府又共同编制了数份规划,包括《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等等。民间开展的推动三地经济整合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
现在,粤港澳合作在大湾区的概念下重新推出,新的官方合作协议亦迅速出台。无疑,以一个新的提法,重新启动社会对粤港澳合作乃至融合的重视,实为好事。但是,新的概念与旧有的大珠三角、环珠三角湾区等概念有何异同?如何评价过往编制的这些尚在有效期内的规划和合作协议?当中哪些内容已经成功落实、哪些未能落实、原因何在?新的规划继承了哪些原有内容、又有何突破?这些,都是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合作框架协议须回答的问题。(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新浪网“湾区50plus”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李思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