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满足偏差:牛短熊长与克服多动症

2016年02月24日10:36    作者:郝旭光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郝旭光

  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为短期化。人们决策时往往会选择能立即获得收益和避免直接花费的方案。对常人来说,现在获得好处比未来获得好处更能引起兴趣。究其原因,还是惧怕未来的不确定性。监管者要克服多动症,不要试图调控市场。

  抢红包,金额很少,但乐此不疲。为什么?为什么许多中小投资者要时时看盘、喜欢天天操作?为什么被套后喜欢做T加0希望摊低成本?监管部门为什么过分关注短期指数涨跌?为什么券商的责任心不强、基金公司追求排名?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可以立即得到满足。

  心理学家塞勒1997经过研究发现: 纽约出租车司机在小时平均收入高时,常早下班。而小时平均收入低时,常晚下班。显然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不是一种理性的决策。一般说来,当某一天小时平均收入高时应该多干,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违常理的做法?通过访谈发现,他们是将一个决策问题同其他问题分开考虑,或将一个决策的各个方面分开考虑。而且,他们只以今天1天为标准,而不是根据2天或多天的收入来考虑。

  现在的行为短期化情况比较普遍。例如,地方政府追求短期GDP增长而常常忽视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劈山填海。足球俱乐部宁愿花巨资购买巨星以求短期成绩提高,也不愿意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上做些工作。监管部门过分关注短期指数涨跌而常常忽视长远的、保护中小投资者及其他方面的基础制度建设等等。股民入市,希望马上就能利润翻番。行为短期化的原因很多,人们存在的立即满足偏差是一个重要方面。

  1。立即满足偏差的含义及其危害

  立即满足偏差,指的是人们对即时满足的要求更高,人们决策时往往会选择能够立即获得收益和避免直接花费的方案。对常人来说,现在获得好处比未来获得好处更能引起兴趣。究其原因,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惧怕。如果在下个月的两份利益和本月的一份利益选择,按照人的理性思维,绝大多数人应该选择前者,但前提是二者都是必然现象。如果下个月的两份利益不是必然的,人们可能更愿意选择本月的一份利益。许多人有立即满足偏差的主要原因,第一,人们对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判断不准确。在比较眼前和未来利益时,人们常常低估未来利益发生的可能。第二,面对享乐,人们希望越快越好,现在享乐远远好于留在将来。

  需要指出,过分注重短期收益有可能损害长远利益。立即满足现在的要求,有可能损害长远利益,不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在平稳的雪地里要比较直地快速达到对面100米左右的目标,如果一直盯着脚底下很可能走歪。而以对面的目标为主兼顾脚下,才可能更有效率地达到目标。地方政府注重短期GDP增长而忽视环境,会使这种增长不可持续从而影响到长远发展。企业开山填海,短期可能有更多的盈利,但长远看会破坏环境。某著名足球队几十年积累、形成的技术细腻、配合流畅、符合现代足球发展规律的风格。但因为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要求球队迅速出成绩,所以就忽视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并且选择了身材高大、强壮、冲击力极强的外援球员,整个队伍围绕着这样的外援量身定做战术打法,常常从本方后场就开大脚找前场的外援,短期成绩非常好。但这样的选援和打法,显著改变了球队技术流的风格,对青少年足球人才的成长,也起了负面的示范效应。损害了俱乐部的长远利益。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监管部门过分关注短期的股市涨跌,反而造成了牛短熊长的尴尬局面。因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不敬畏、尊重股市及其运行规律以及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忽视股市的长远制度建设。当股市低迷时,鼓励加杠杆;一旦股市向好,指数上涨,又简单行政化、粗暴地去杠杆,这些年牛短熊长,2015年的数次千股跌停,2016年的实施熔断又暂停熔断,原因固然很多,监管部门的监管多动症、过分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也是重要的原因。

  人们过低估计未来收益的可能,往往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期。因此,整体而言,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要克服多动症,政策要连贯,其修改和调整也应当是可预期的,以保证其相对稳定性、可预期性。

  2。 监管者如何克服立即满足偏差的影响:不要过分关注短期指数涨跌,要注意制度建设

  证券市场上,监管部门存在立即满足偏差。其表现就是多动症,注重短期收益、规避损失。一方面,面对收益时,相比于未来的利益,监管者更愿意获得眼前利益;另一方面,面对损失时,监管者则会尽量避免目前的损失发生。例如,在监管者的监管实践中面对股市的巨幅波动时,常常不会积极应对,要么多动,不断地频繁运用行政手段试图调控市场,要么借助监管手段尽量拖延,避免损失。监管者之所以会出现立即满足偏差可能与三个原因有关:一是自我利益驱使,因为监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监管工作也是其获取生活来源的方式,在生活压力和个人利益的作用下,很容易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股市的长期发展。二是害怕承担责任,因为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监管部门的从业者既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又承担着比较大的政绩压力,市场的巨幅波动和低效率是国家、社会、公众坚决不允许的,所以,在面临较大的监管损失时,监管者也害怕被追究、被处罚,害怕承担责任,所以宁可无限期地推迟损失的直接发生。三是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行政资源,有能力调控市场。

  立即满足偏差容易使管理者对问题治标不治本,为了快速出政绩而走形式,不愿意花力气从根本上解决证券市场的问题,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完善监管制度。实际上,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建设还有很多工作,例如,对投资者保护、发行制度、交易制度、上市公司诚信等等基础性问题,还未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过分关注指数的涨跌,而忽视了影响指数涨跌背后的因素。而监管就是要保证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这可以让市场参与者有稳定的预期。在证券市场中,监管部门的监管制度、法规、政策、措施在市场参与者预期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监管活动能否给参与者一个稳定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如果监管过分重视短期效果而忽视长远要求,就不会主动预测未来的变动,就不能保证监管法规、政策的连贯性,也就很难保持市场稳定。政策要连贯,就需要长远的监管效果。而且,监管规则及其修改也应当是可预期的,这样就能保证监管规则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相对稳定性、可预期性和可确定性。就会在相当程度上避免数次千股跌停、实施熔断又不得不迅速暂停熔断的不利局面。

  3。券商如何克服立即满足偏差的影响:增强责任心

  笔者一直在跟踪和调研券商的行为,接触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券商在2015年初及以前,热情推销两融业务,审查两融业务客户的资质并不严格,对客户所谓的风险测评,大部分也是工作人员代为填写的;随意降低开设两融业务的门槛。多多少少表现出急功近利,扩大客户的特点。很多开设两融业务的客户,几乎就没有风险意识,也不清楚平仓的道理和机制。但在出现股灾以后,券商立马翻脸,对客户在追加保证金后不强平的承诺也不守信,使得很多投资者倒在了2015年7月9日上午被解放前。

  4。基金公司如何克服立即满足偏差对行为的影响:业绩考核需要重新设计

  基金的发展和盈利模式同样应该反思。对基金的考核,肯定是希望业绩增加。但用什么考核业绩?显然是考虑基金净值或理财产品净值。这样的考核思路,就会引起基金的短期行为,为了获得短期内的高收益,基金显然不喜欢做大盘蓝筹股,因为大盘蓝筹股涨得慢,如果投入太多资金做大盘蓝筹股,就会影响自身产品净值增加,业绩不增加竞争力就不强。因此,为了短期内取得更好的业绩,基金公司就非常大的动力在牛市中追求高净值的增长。而盘子小、故事多的创业板就成了基金公司的宠儿,这就是为什么创业板能在短短6个月,从1500点左右涨到了4000点以上,涨幅达1.7倍。而且基金公司之间的囚徒困境,导致它们愿意扎堆抱团取暖,但是,2015年6月以来这次踩踏事件发生后,创业板的股票连着无量跌停,导致基金非常被动。

  5。投资者如何避免立即满足偏差的影响

  (1)减少操作频率。

  沪深股市的换手率高居世界第一。以2015年5月的换手率为例,沪市为546%,深市666%,香港股市72%,台湾股市69.5%,日本东京股市103.2%,韩国股市137.7%,美国纽约股市53.3%,德国股市73.4%。换手率高说明操作很频繁。在美国,每人每年平均交易6次,大约8周交易1次。但在中国,很多中小投资者做股票有典型的“多动症”——交易次数过多。笔者在北京某证券营业部做过实地调研,拥有100万以下资金的中小投资者,平均2天交易1次,最高的1年做了578次交易。而拥有1000万以上资金的投资者,平均3周交易1次。笔者又通过网络、微信访谈了数百位投资者,他们平均2天交易1次。近10%的投资者1天交易3次。有20%的投资者,几乎每天都会交易1次。还有一位业余投资者,在7月20日这一周,交易了近百次,平均每天近20次交易。这些投资者盈利不多,甚至亏损。可以看出,频繁操作,往往事与愿违,是引起股民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频繁交易,失误的比例可能会增加,一旦判断失误又会盲目加仓,容易积小错为大错。频繁交易还极大地增加了交易成本:佣金和印花税随交易次数而不断增加。投资者不断寻找短线交易机会,稍有盈利便迅速卖掉,没有盈利的积累,而且往往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中小投资者为什么频繁交易?很重要的原因是受立即满足偏差影响,这种立即满足偏差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希望一夜暴富。股市幻觉和股评、媒体、研究报告的诱惑,更强化了立即满足偏差。

  真正的股市投资,要有较高的收益,应该适当减少交易次数。为什么?笔者深度访谈了几位资金量比较大的成功投资者。他们在正常市场情况下,平均每月交易1次,熊市半年交易1次,但收益率很高。据证监会的数据显示,持股时间长短与收益率成正比,持股时间越长(交易次数越少)的个人投资者收益率越高。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专业机构持股平均期限为143个交易日,而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期限为44个交易日。个人投资者,资金越多,平均持股时间越长,交易次数越少。

  在牛市中,在上涨的途中,更要拿得住股票,大幅度要减少交易次数,坐等主力抬轿。此时,不操作就是最好的操作。

  (2)谨慎做T加0操作。

  为什么许多中小投资者喜欢T加0操作?因为中国股市的交易制度是T加1,买进股票后第二个交易日才能卖出。所谓的T加0,指的是原先持有某只股票,某天若再买进这只股票,可以不必等次日当天可以卖掉原先持有的这只股票。人们之所以愿意做T加0,是它可以提前一天兑现利润——立即得到满足。这在操作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如果投资者原先持有的某只股票未来趋势看涨,当天再补仓为什么当天要卖?为什么不再持有几天以便增加利润?如果未来趋势看跌,为什么要再买?如果趋势不明的平衡市为什么不休息?如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持仓成本以便解套,那就要问:解套带来的收益大还是再买别的股票收益大?只是为了解套,不就是求得心理上眼前得到满足吗?如果能问问自己:现在盈利较低和未来盈利较高比较,自己喜欢哪个?选择哪个?很多人喜欢前者,但显然理性的人应该选择后者。实际上要做T加0,需要短线盘感非常好,而且当天补仓买进出现大利空。

  (3)学会空仓。

  频繁交易的投资者,既拿不住股票,更无法忍受空仓。他们会不停地在两个极端中摇摆。

  大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股市,真正的投资高手,操作次数不多,而且空仓的时间比满仓的时间长。有些高手,这些年就做了几波行情,519、6124、4万亿的3478、2010十一后的“煤飞色舞”行情。

  尤其在熊市中,在下跌途中,要捂得住钱,不盲目抢反弹,能忍受空仓的煎熬。

  种子撒到地里,不可能马上发芽。一朝分娩,需要十月怀胎。股市盈利,不应频繁交易,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耐心。

  总结:股票投资,要学会管住自己的手,克服多动症,避免频繁交易;要尽可能避免做T加0。还要学会空仓。股市有的是机会,不怕错过,就怕做错。

  (本文作者介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股市 收益 指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开放封闭小区是一个英明决策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政府和地产商都不愿意房价涨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