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16年02月12日15:34    作者:叶毓蔚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叶毓蔚

  本次引发争议的房子业主本人并不在此居住,而是居住在列治文的另一处独立屋内,这也使得其购房行为打上了浓重的投资烙印,并激发了抗议者的愤怒:“你买房子而不融入社区,你赚钱了却破坏了我们的环境。这都是因为钱,是贪婪!”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月7日,温哥华西区一幢豪华独立屋的华裔主人因申请将房屋拆毁重建,引发近百位市民手持反对标语聚于屋前抗议,而网络上关于此次抗议活动的争论尤其激烈。

  其实在加拿大,买下有潜力的房产并拆毁重建并不为法律所禁止,在市场上也不稀奇。上述华裔业主作出拆毁重建决定时,或许没想到会引发如此出人意料的巨大争议。不过回过头来看温哥华豪宅市场近几年的一些趋势,本次抗议一定程度上只是温哥华当地居民日益累积的不满情绪的另一次总爆发而已。

  华人为什么爱拆房

  华人热爱抢购豪宅,并偏爱推倒后重建,不仅在加拿大如此,在澳大利亚、美国的豪宅市场亦屡有报导。一方面或许因为原有建筑风格与自己的期望值有所差距,但考虑到很多人买房并不自住的现实,通过重建来实现投资增值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事实上,温哥华市场上有着源源不绝的推倒重建的房屋生意。自2005年以来,温哥华已经有8700幢房屋遭拆卸,2015年温哥华市政府累计批出超过1100个拆屋申请,为近十年内最多,其中很多申请所涉及的房产状况与此次引发抗议的大宅如出一辙。

  温哥华甚至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各种旧屋拆迁信息与资讯。就在2016年的1月底,温哥华一座有3个卧室和2个洗手间,外表无比破烂的房子,仅仅因为位于好地段,有拆毁翻建的潜力,就卖出了240万加元的高价。

  富裕的华裔是温哥华豪宅市场的主力军。2011年时,Landcor Data即给出“温西和列治文74%高档住房被貌似中国大陆买家购买”的“研究成果”,而主张“限外”,要求省府和市府“痛下决心”的Sokanu Inc公司总裁法尔德(Saeid Fard)则在2015年6月的文章中引述大温某知名房地产经纪的“经验之谈”,称“近80%高档物业被疑似大陆人买走”。

  “大多数在(温市)西区买房的人,为的都只是一个能重建的LOT(地段),至于房屋本身状况没人在乎,有地就好了。”卡洛琳-安德森(消失的温哥华:那些关于拆迁和复兴的叙述作者)也参与了星期日的集会。

  本次引发争议的房子屋龄约20年,2013年现今的华裔业主买下时,售价为603万,今年最新估价为744.1万元。业主本人并不在此居住,而是居住在列治文的另一处独立屋内,这也使得其购房行为打上了浓重的投资烙印,并激发了抗议者的愤怒:“你买房子而不融入社区,你赚钱了却破坏了我们的环境。这都是因为钱,是贪婪!”

  抗议的重点是什么

  抗议人士对本次拆毁重建,最大的关注点是“环保”话题。

  温市绿党市议员康艾琳(Adriane Carr)指出,该房屋看起来完好,在2013年出售时曾耗资35万加元装修,一旦重建,将浪费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资源,与政府推崇的“绿色环保”概念背道而驰。而且业主拆卸房屋不是为了改成多户房屋,只是再建另一幢独立屋,对于增加本城的房产供应量也无裨益,因此完全看不出拆毁重建的必要性。

  抗议的另一个重点是重建后的新房屋是否可以融入社区整体风格等一系列问题。本次参与了抗议的西人老邻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户人家的事情,而是需要考虑到社区的风貌和特色。

  还有一个抬不上桌面,但事实存在的经济上的考量或许是:你有钱推倒重建,结果必然是你的房屋估价大幅度飙升,但根据当下政府所采取的“简单粗暴”的房屋估值法,一定会导致邻居的房子估值也跟着飙升。这对以投资为目的的中国人当然是好事,因为一转手就可以赚钱,而对长期居住于此的老业主却是压力,因为地税会大幅度飙升,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无力负担而被迫搬离自己熟悉的社区。

  虽然华裔业主辩解重建比维修更省钱,自己做出该决定正是出于“环保”的考量,这也许是事实,却在群起而攻之的愤怒面前显得如此微弱。

  法无禁止即可为?

  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抗议者,亦或温哥华市政府,不得不面临如下一个现实问题:温哥华政府目前并无关于普通建筑物拆毁重建的严格的法律或条例规定。

  温市府传媒统筹桑德豪(Jag Sandhu)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向当地传媒证实:屋主已经向市府申请拆卸许可,目前正等候更改土地用途和建设最终批准。换句话说:业主履行正常手续,提交市府审批,市府批准前有社区质询的过程, 如果邻居反对的理由合法,那么将无法付诸实施,但如果并无违反某条法律法规,那么重建申请很大程度上会被批准。

  虽然温哥华市政府曾经批出了如此多的拆屋许可证,但任何不平衡的事情都不能长久。民意如果发酵,政府必然有所作为。

  2015年9月,温哥华政府就决定将拥有优越地理位置、深受重建市场青睐的First Shaughnessy设为本城的历史受保护街区,禁止拆除20世纪40年代之前所建的房屋。当地房地产商预测,上述决议的执行将导致该区域的房地产价值下挫10%(临近地区的独立屋均价达到约600万加元)。如果政府进一步拓展相关规定的适用范畴,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未来市场对于此类重建房的热情。

  既要有“家“,也要有“社区”的观念

  回到本文的案例。这场抗议中夹杂了多少本地西人对经济富裕、热爱买房的华裔的“羡慕嫉妒恨”不得而知,但一定程度上却折射出了华裔在当地的困境。

  温哥华的一家媒体曾经做过一次民意调查,问广大市民“温哥华的反华情绪是否正在上升?”结果回复“YES(是)”的占到54%,“UN SURE(不确定)”的为14%。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族群之间的对立一旦深化,后续要握手言和,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

  笔者有家属居住在西班牙,曾经谈起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只看到他们开店,只看到他们赚钱,却从来没有看到他们老去,退休,甚至葬礼的景象。因为中国人只在这里工作,赚了钱都回国去了。他们永远没有把西班牙当做自己的家园。”

  这在情感上无可厚非,但客观上却阻碍了华裔在当地的形象定位以及长远发展——如果侨居国认为你只是将其作为赚快钱的一个手段与目标,不能同声共气,不能谋求长远,又如何指望它以真正的诚意接纳你呢?中国的崛起已然触动了不少欧美人敏感的神经,你可以说他们借题发挥,或是自大与自卑心理作怪,但你要去他们的地盘,还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融合他们,遭到抵触,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加拿大的情况不至于此,但在经济话语权,社区事务参与度,族裔形象塑造上,仍然有很多沉重的话题——笔者愚见,同样是赚钱的事,另一移民主力军印巴裔,在迎合主流思路为自己获取政治资本与经济权益上,比华裔可是“狡猾”得多了。

  身在异乡,但终究不能是异客的心态。对于移民潮及对外投资潮中前赴后继涌向海外的国人而言,倘若能更好地用居住国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表达见解和交流思想,才会真正成为侨居国发展的生力军和消除隐性歧视的正面典范。(感谢王辰对本文的贡献)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金融从业人员,现居多伦多,从事金融理财服务工作,媒体专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孟先亮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温哥华 华人 拆房 环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中国房地产泡沫应该不会溃破 老艾侃股:首日表现优异 猴年牛股机会多多 为什么今天的香港是会这样?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e租宝事件后中国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