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地产商都不愿意房价涨

2016年02月23日 07:27  作者:吴晓波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吴晓波[微博]

  政府愿意房价上涨吗?我觉得官员的内心也大多是不愿意的。房价上涨过速,势必造成整个城市的物价水平抬升,特别是创业投资环境的险峻,土地是政府手中最后的那张牌,把预期都吃光了,往后的日子还过不过?

政府和地产商都不愿意房价涨政府和地产商都不愿意房价涨

  2008年,加多宝集团进驻北京亦庄,在那里建了生产基地,很多干部由粤进京,公司给予了一笔补贴。当时,亦庄的房价在8000元左右,一个叫林肯公园的小复式,最高售价约一万元,这个价格在广州市中心已经可以买到不错的楼盘,所以,绝大多数的粤籍干部都没有用这笔补贴购房。2016年的今天,亦庄房价已经陡升到2.8万元的均价,我碰到的加多宝人,都在跌足懊悔。

  在亦庄,我还听到一位开发商讲亲身经历的事:去年亦庄有一块土地拍卖,他打听到开拍价接近他正在销售的现盘价,咬了咬牙,他交了押金去举牌,结果是,二三十轮的厮杀后,交易价又高出了50%。也就是说,面粉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面包价。

  这样的景象当然不止发生在北京,2015年,全国房价上涨最快的是深圳,全城均价上涨三成以上,一些区块的房价直接翻了一番。

  今年开年以来,这股飙涨风据说已经刮进了上海,开发商坐地抬价,地王新闻不绝于耳,不少楼盘再次出现哄抢景象。

  问一个问题:京沪深的房价还会上涨吗?

  会。理由呢?起码有三个。

  其一,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深圳产业结构最健康,超大中心城市的吸泵效应才刚刚开始,北京比首尔、上海比台北、深圳比香港,正在成为一种预期;

  其二,去年新增货币总量是经济成长速度的两倍,优质不动产重新成为避险投资的选择之一;

  其三,政府鼓励去库存,房地产限闸已经松动,甚至出现鼓励的迹象。

  再问一个问题:谁愿意看到房价暴涨?

  市民肯定不愿意。对任何一个城市,一年房价涨三成,必然人心浮动,如果翻一番,几乎就没有人愿意做别的事情了。在深圳、北京,你随便在路上抓一个80后、90后,说到房价,没有一个不是面有愠色的。

  政府愿意吗?我觉得官员的内心也大多是不愿意的。房价上涨过速,势必造成整个城市的物价水平抬升,特别是创业投资环境的险峻,土地是政府手中最后的那张牌,把预期都吃光了,往后的日子还过不过?

  银行愿意吗?我接触的银行人士也大多忧心忡忡。过快上涨的房价背后,一定是一个不确定的泡沫,如果哪天真的再来一个断崖下滑,原本体质就弱下来的银行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地产商愿意吗?暴涨的土地价格,对中小开发商形成了挤出效应,而大型开发商也几乎是在火中取栗,他们大多怀着能抢一把是一把的投机心理,这样的行业一点也不值得期待。

  两个问题问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纠结所在了:中心城市的不动产价格仍有上涨的预期和空间,然而,几乎所有的利益方,都不愿意看到暴涨景象的发生。

  但是这股暴涨风却可能在一季度继续往前吹。

  就在春节后的这几天,各部委连续下文,契税下降、公积金制度改革、首付款比例调整等等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各省区的种种去库存措施又高调出台,甚至还出现了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购房的“绝招”,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作为“国之标杆”的京沪深房价很可能再度冲在前面。

  人人都不愿意暴涨,却眼睁睁地看着暴涨的发生,这就是我们正在直面的尴尬事实。

  我问一些相熟的地产人士:如果在2016年,京沪深的房价再涨两到三成,会是一个怎样的后果?

  他们都笑而不答。那个笑容有点瘆人。

  否认不动产的投资价值,是一个偏颇的看法,但是,任由房价暴涨以此“实现供给侧改革”,也是一个可怕的战略。

  在今日中国,再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市场供需调整的自然结果,那就是一个超级无知的人了。土地在政府手里,银行在政府手里,政策在政府手里,舆论在政府手里,最大的获利方也是政府,所以,对城市房价进行负责任的调控,使之涨跌控制在一定的合理区间之内,一定是政府的责任了。

  记性好的同学都应该还记得2013年出台的那个雷霆霹雳的“国五条”,其第一条就明确要求:各地政府要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的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

  三年后的今天,中央政府虽然换届了,这个要求应该还是在的。

  可是,去年北京和深圳的房价暴涨,并没有被问责。如今上海的涨价风,更好像还在被津津乐道。

  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正进入最艰巨的时刻,在今年开始的十三五规划期间,淘汰低效产能、鼓励创新创业、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不可动摇的战略目标,在这盘大棋中,房地产业自身也正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然而,超大城市的领涨风却可能极大地干扰产业结构和资本流动的优化,甚至把经济复苏引到另外一条泡沫化、资产错配的道路上去。

  人最可悲的是陷入成长的惯性,特别是在瓶颈时刻,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回到过去“成功的逻辑”中,即便自知有毒,也心存侥幸,而这正是成长最大的敌人。

  人是这样,城市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作家。本专栏为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内容。)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吴晓波房地产投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开放封闭小区是一个英明决策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政府和地产商都不愿意房价涨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