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错在不会认错

2016年09月24日16:30    作者:余永定  (0)+1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余永定 原载《财经》杂志

  没有永远正确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萨缪尔逊这样的经济大师都肯在重大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上公开承认错误。但在中国,我们却很少看到有错误方的经济学家大方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我错了”,更遑论去认真寻找错误的原因。

中国经济学家错在不会认错中国经济学家错在不会认错

  六年前,我曾对中国经济学界的辩论发过这样的感慨:“在中国,经济学辩论像是一场运动员、裁判和观众一起上阵的‘足球比赛’。混战结束后,留下的只是一堆无人认领的鞋子。”

  中国经济学界存在两个突出的学风问题。

  第一,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中国经济学家,特别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的主流经济学家,通常以根据本部门领导意图,解释、论证即将或已经推出政策为己任。大家都要做正方,结果就没有反方。即便有不同观点,也要把这些观点表达得尽可能圆通。最后又难以被事实检验。时过境迁,留下一笔糊涂账,“今天天气,哈哈哈”。

  第二,缺乏反思和自我批评精神。尽管并非常态,但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学界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还是发生过重大分歧。正反两方都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以及相应的逻辑推导过程。特别重要的是,这些对立观点是可以被事实检验的,而且最后确实被事实检验了。

  在这种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就必须严肃、认真地对自己的观点加以检讨:自己所依据的理论和事实出了什么错?逻辑推导过程出了什么纰漏?

  没有永远正确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萨缪尔逊这样的经济大师都肯在重大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上公开承认错误。但在中国,我们却很少看到有错误方的经济学家大方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我错了”,更遑论去认真寻找错误的原因。

  另一方面,正确方的中国经济学家也没有勇气说,“对不起,先生,你当时是错的。”否则,就显得没有雅量,甚至会受到鄙视。

  于是乎,我们就在经济学的论坛上留下“一堆无人认领的鞋子”。

  在过去五年,经济学界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问题上发生过一场非常尖锐的争论。由于正、反两方都有明确的立场,而且留下了可以检验的判断。

  而事实的发展已经相当充分地证明哪种观点正确、哪种观点错误。在这场争论中,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观点正确、什么观点错误,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以为,在经济学的辩论中,复盘的机会是不多的。既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就不应轻易放弃。只有这样,中国经济学才能在中国这块经济问题丰饶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张明博士是过去五年来学界的“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之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由于旗帜鲜明,也可能因为年轻,他的观点受到过一些批评。

  当下,学界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问题上似乎已经没有重大分歧。更重要的是,央行已经在实践中大大加强了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也没有必要重翻旧账。张明博士也早已把注意力转到其他研究领域。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几位学者的文章。在文章中,他们对张明提出的有关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八个命题提出批评。几年之后,潮水已经退去,事实已经对双方观点的对错作出了裁定。但事实的裁定不等于主观上的和理论上的裁定。现在我们既然有八个可以检验的正、反两方的命题,就不应该放弃这个难得的复盘机会。

  为了让经济学辩论场地上少留下几双“无人认领的鞋子”,我以老师的身份要求张明写一篇反批评的文章。他不情愿地答应了,于是便有了下文。我相信,这些学者也肯定不会因为张明现在的反批评而心生芥蒂。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导、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 经济学家 辩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20万新三板投资者必关注:刘士余亲自站台意味着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