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规则变阵 打新资金彷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11:35 中国经营报
作者:卢远香 “我个人很支持,但公司可就‘晕’了。”获知新股发行制度将要改革时,这是闪过林俊凡脑海的第一个念头。 林俊凡供职于深圳一家知名私募,专门管理公司旗下一只新股申购信托产品,设立以来业绩不错。“目前的新股发行机制,就是对大资金有利。”如果申购规则改变,其下打新信托是否还能继续红火,林心里没谱。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成为近日各方热议话题。由于立场不同,市场各方对改革方向的预期及反应也各有不同。其中,最受困扰的当属目前大量发行打新股产品的银行以及其它机构。 打新两月进账8% “我们的打新股产品是去年10月下旬成立的,现在已经有8%收益。”说起这只信托计划,林俊凡语气中颇有些兴奋。 林俊凡管理的打新信托资金规模为7300万元,成立刚刚两个多月。“同样是做新股申购产品,我们做得更好一些。”相比2007年IPO(首次公开发行)网上平均累计收益率16.4%,林有理由骄傲。此前,林曾预计,自己管理的基金有望在2008年获得“30%至50%的收益。” 林并非盲目的乐观。2007年12月25日,中国太保(601601)登陆A股,而12月26日则是金风科技(002202)上市的日子。尽管林俊凡极为看好这两家公司,但由于它们同时IPO,他必须在申购时采取最优的申购方案。 根据公开信息和亲自调研,林俊凡认为发行价为30元的中国太保,首日开盘价预计为45元左右,而发行价为36元的金风科技,首日开盘至少在100元之上,甚至有可能站上120元。以此计算,将资金拿去申购中国太保,中签后每股能赚15元,回报率50%;而若是申购金风科技,则中签后的每股套利价差最低有64元,回报率达1.77倍。 简单看来,申购金风科技,似乎能获得更高的回报。但林俊凡明白这中间还要考虑更多因素。网上申购资金量、中签率以及开盘价格等。“中国太保的中签率肯定高于金风科技,要想比较两者可能的收益情况,必须对中签率进行测算。” 根据当时新股申购的热钱效应,林俊凡判断网上总共申购资金最可能出现两种情形,总量分别是3.5万亿元或3.2万亿元。“在接触部分银行人士、基金以及个人投资者等之后,我判断会有超过60%的资金会选择中国太保。”他解释说,当时市场都倾向于选择盘子大、基本面好的中国太保。 中国太保的网上发行资金是210亿元,而金风科技的网上发行资金则是14.4亿元。假设网上申购的总资金量为3.5万亿元,其中的65%资金选择中国太保,则太保的中签率约为0.9231%。那么,他所管理的2834万元资金去申购,预计中签数是8.71。以开盘价45元计算,预计收益额有12万元。剩余的资金则是流向金风科技和出版传媒。 “我估计会选择出版传媒的资金量不会超过5%,那么就会有30%的资金去申购金风科技。”他估算了一下,申购金风科技的中签率是0.1371%。以120元的开盘价计算,他所管理的基金去申购,获得的收益则只有8.4万元,不如申购中国太保的回报。 但林俊凡又对3.5万亿元资金中的70%、75%、80%申购中国太保情形进行了一 一地测算。他发现,75%的申购资金选择中国太保,是申购收益的临界点。在75%以下的资金流向中国太保时,申购中国太保的收益明显会高于金风科技;而当超过75%的资金奔向太保时,则会使得申购金风科技的收益更高。 进行一番测算和对市场情绪的观察后,林俊凡大胆预测:会有75%的资金量选择申购中国太保,于是,“我选择了金风科技”。 事实确实如他预料,网上申购资金有3.4万亿元,中国太保的网上申购冻结资金有2.8万亿元,占总资金量的82.3%。“选择金风科技,收益率确实比申购中国太保要高。”但林俊凡没料到的是,由于基金等机构也很看好金风科技,其网下申购中签率才0.409%,还不如网上中签率0.494%。“打新股就是这样,是一项博弈的技术活。” 打新产品或另谋出路 但林俊凡幸福的打新生活可能要划上句号了。曾经受热捧的打新理财产品,都可能面临新股发行改革带来的收益急剧下降的冲击。 “目前的新股发行机制,就是对大资金比较有利。在多数新股上市被高估情况下,打新股可以获得很不错的套利收益。”然而,如果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目前市场上流传的三种版本,都不适合新股申购类产品博取高收益。 林俊凡分析,假设申购新股方式是恢复部分市值配售,假设恢复市值配售所占比为30%,则在一级市场的中签率还要再乘以0.7,意味着中签率降低,打新股的收益率将进一步下降;如果采用人均多少股或者是按账户申购,对于打新产品更是一种冲击。中签率究竟有多低,实在无法想象。 “无论采用这三种方式中的哪一个,对我们来说都不利。我们先看情况,到时再结合客户的意思转变策略,要么转做二级市场投资,要么参与可转债等其它低风险的投资。”对于自己所管理的产品,林俊凡认为改为投资二级市场的可能性相当大。 面对即将改革的新股发行制度,林俊凡并非唯一一个担忧的人。根据Wind数据,2007年前11个月,全国44家信托公司参与首发配售累计申购动用资金就已经达到9068.27亿元,共有334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主要资金来源为商业银行前11个月发行的282款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如果新股申购模式彻底改变,打新产品收益会急剧下降,新股申购计划有可能会面临清盘风险,但也可能会做其它投资。”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理财师的分析,代表了这类群体面临变局的普遍看法。 机构静待 “还是现在的机制对我们最好。”广发稳健基金经理何震坦诚地道出自己的看法。何震的看法在基金圈内很有代表性。中海基金策略分析师施恒新透露,很多基金公司都会参与去打新股,尤其是一些大盘蓝筹股。“对于我们很看好的公司,我们会以上限资金去打新股。包括保险资金在内都是这么做的。一周2%的回报,太高了。” 但这种局面在新股发行机制改革后将面临改变。对于三种改革版本,何震认为,按账户申购,一则有很多账户可以弄虚作假;二则可能引发很多个人投资者蜂拥开户的情形。即便是效仿香港的人手X股的操作方式,也会面临中国账户太多、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恢复部分市值配售的方式最具可操作性,也对基金公司最为有利。基金公司占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恢复部分市值配售对我们也是一件好事。”施恒新也认同这种看法。他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监管层阶段性的市场策略,发行新股有30%-50%的股票参与市值配售是比较合适的。这也有利于降低缓解新股炒作的行为。 施恒新解释,在2006年,新股在一级市场定价时的市盈率上20倍,二级市场通常炒到30倍市盈率。而在2007年,新股在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上升到了40倍,从而使打新股有了明显的套利空间。“采用部分市值配售以后,定价不会那么疯狂,也有利于新股在一二级市场估值的回归。有可能是一级市场的市盈率提高,也有可能是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下降。” 相对于采用何种方式来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基金公司更关心的是会不会取消网下申购。深圳一股票型基金经理认为,如果取消网下申购,对机构来说将是不小的损失。但他随即表示,取消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在他看来,监管层肯定会考虑——“如果现在取消了机构的网下申购途径,等熊市来临时,有谁愿意去配置新股?” 基金公司特别特别关心是否取消网下申购并不奇怪。“对于我们长期看好的股票,一般都会选择到网下申购,回报都还不错。毕竟,好的大盘蓝筹股在上市首日大幅溢价后,还会慢慢创出新高。”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而申银万国新股分析师林瑾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截至2007年12月26日,2007年IPO的新股中,已有83家网下配售部分流通上市,对于网下部分尚未上市的新股,以12月26日收盘价计,2007年网下配售部分平均累计申购收益为56.73%,在最优申购策略下的累计申购收益为79.19%。与2006年的网下申购收益相比,虽然有所下滑,但仍较大程度的高于网上申购收益。 而老股民苏先生更希望将部分恢复市值配售和人手多少股结合。这位老股民认为,这三种方式都很不错,但人手多少股是最为公平的方式。“市场还是需要一些主力去股票评估和定价。如果全是平均分配,那市场也就没有主力了。还是将部分市值配售和人手多少股结合起来,能够兼顾多方的利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