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原材料价格暴涨 涉铜企业应对乏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 13:14 中国经营报

  作者:黄杰、徐雅玲 来源:中国经营报

  北京报道 从2005年之夏苦盼到现在,甘肃白银市长通电缆集团采购员徐某始终没有等到铜价崩溃。尽管企业就在“中国铜城”,足不出市就可以采购到资源,但长通电缆仍为一路发飙的铜价所累。

  “大家必须涨价。”科龙公司四川地区总经理喻军阳坦言,由于主要材料铜的价格已从去年每吨2万多元涨到8万多元,上游的压力已把下游企业逼到了生死关头。日前,已有包括海尔(600690)、格力(000651)、长虹(600839)、LG、科龙(000921)、奥克斯、春兰(600854)、三菱电机在内的16家电器公司聚首四川,开始谋划通过涨价来消化成本压力。喻军阳预计,涨幅应该在30%以上。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20多家电线电缆企业联名向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反映情况,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暴涨的原材料价格加以干预,使铝、铜等原材料价格能有所稳定。

  下游企业受累原材料上涨

  长通电缆,这个1965年从上海搬迁而来的小企业现今可以生产180多个品种、1万多个规格和多项专利的高科技电线电缆产品。但现在生产成本一路高企,直接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同处于甘肃的金川电线电缆厂却发展飞速。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铜生产企业——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下属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在相对落后的甘肃一跃而起。

  然而能够像金川电线电缆厂一样背靠大树的涉铜下游企业可谓屈指可数,即便是金川电缆,也是在被动接受着国内铜价节节飙升的现实。

  美的(000527)空调董秘向春江公开表示,铜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已经形成了巨大影响。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使企业毛利率直线下降。目前,企业只能靠扩大规模和提高产品品质来竞争,靠加大技术投入来应对。

  兴乐集团董事长虞一杰一脸无奈地说:“现在电线电缆行业的净利润也就是1%至2%,铜的涨幅远远地超过了我们的利润空间,怎么可能还会有钱赚?”

  加工业盲目扩张

  有人忧愁有人喜,与单纯的消耗型企业相比,铜加工企业的日子要好过一点。高新张铜股份公司技术总监李耀群表示,在国际铜加工业生产不景气、停滞,甚至个别国家逐年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我国铜加工业正在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

  事实上,目前中国业已成为世界铜管的制造中心。早在2003年,我国铜管产量就达到了66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且已经成为净出口国。

  李耀群介绍说,受空调生产企业大幅扩张、房地产竣工面积大幅增加等因素刺激,目前,仅我国的高新张铜、金龙集团和海亮集团3家企业的铜管件产量就达到了10万吨/年。

  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协会铜业部主任王碧文表示,2005年我国铜加工能力就已达到了650万吨,但总体分析,产品缺乏高附加值,高精板等产品产能不足,这应当引起业内关注。

  期货保值风险难测

  “我国正在以大国地位跻身全球家电市场,家电产量持续多年在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并且在全球贸易中比重持续加大。”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信息部副部长胡晓红表示。2000年至2005年,大型家电企业用铜量的需求一直在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其中空调、

微波炉、制冷压缩机、变压器、制冷系列铜管、电
冰箱
、电机漆包线等产品对铜的依赖性非常大。

  因此,涉铜企业必须自找出路。

  据某知情人士介绍,已有相当多的下游企业参与到了期铜的套期保值之中。即在现货市场上买入(卖出)铜或铝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买入)同样数量的期货合约,以做对冲。

  “期货是零和游戏,这些下游企业在里面参与的并不顺畅。”上述人士表示,期货市场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而下游企业大多抵制风险能力较弱。

  事实上,早在2004年,特变电工(资讯 行情 论坛)事件就让许多参与套期保值的企业心悸。2004年,旗下拥有3家大型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特变电工集团,为了应对飞涨的原材料价格,对铜、铝进行期货套保,结果铜、铝价格大幅波动,形成4254.61万元亏损,直接造成公司当年净利润同期下降14.45%。

  “保值是相对的,搞不好就变成投机,期货比

股票的风险大很多倍。”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其实并没有多少企业真正通过这种方式成功渡过难关。

  对此,胡晓红认为,从目前来看,被动接受是涉铜下游企业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