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今年6月份已彻底结束 大盘将进入牛市初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 10:30 证券时报 | |||||||||
天一证券 张冬云 2005年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CPI指数与PPI指数呈现缓步回落态势,两者之间的背离现象逐渐得到缓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CPI指数同比增幅为2.0%,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总体物价水平逐渐趋于平稳;截至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以及直接受宏观调控的行业如房地产投资增幅逐渐回落至合理水平,预示着2006年国家
从政策面来看,笔者认为,2006年沪深证券市场政策措施将很可能在维护市场稳定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大前提下,主要围绕尽可能减缓当前拟上市公司资源不断流失、已上市公司再融资迫切与沪深A股新股发行暂停之间的突出矛盾展开。具体来看,笔者认为2006年市场政策面面临以下四大潜在变迁:一是新股发行模式及市场认可的发行市盈率水平;二是可能进一步拓宽新资金供给渠道,以缓和资金供求关系可能面临失衡的潜在矛盾;三是交易产品创新,如批准上证50ETF、上证180ETF等权证发行,另外,股指期货与做空机制也有望进一步明朗化;四是交易制度改革,如不排除G股实施T+0交易制度等。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修订并经全国人大通过的《公司法》与《证券法》,为证券市场的发展、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预留了法律空间。如新《证券法》在证券品种创新、混业经营、银行和保险资金入市、私募发行、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形成、做空机制的形成以及证券T+0交易的开禁等方面,都为市场留下了想象空间,也为立法预留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沪深证券市场正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 从资金需求角度看,目前股改工作正稳步推进,按正常的股改进度推算,一些市场人士预测2006年2月底前后即可能恢复新股IPO,笔者认为这种推测有一定道理;另外,部分G股公司的非流通股份自2006年中期将陆续可进入二级市场正式流通,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扩容压力,对市场资金需求明显。而从资金供给角度看,近半年新发行基金首募规模普遍欠理想;券商自营与委托理财可动用资金依然捉襟见肘;2005年三季度QFII新获批额度虽然大幅增加,但总规模依然不大;企业年金可能于2006年正式入市,并有望为市场新增约200亿元资金。总体而言,2006年初期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可能偏紧张,不过,由于市场资金供给渠道正在不断拓宽,一旦市场赚钱效应出现,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及私募基金等将有望逐渐成为市场新增资金。 从估值角度看,近一年,反映美国股票市值最大的500家公司表现的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中枢基本维持在约20倍,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市盈率大致在16倍-19倍的水平;日经225指数市盈率中枢约为25倍左右,平均市净率约为2倍;香港恒生指数市盈率稍低,但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15倍以上的水平,平均市净率约为2倍。然而,近阶段上证A与深证A股的平均市盈率皆仅约为16倍,平均市净率仅约为2倍,若考虑股改含权因素,两市A股的实际平均市盈率水平更低;潜在投资价值非常明显。沪深股市在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其市盈率水平完全有理由向上回升至更高水平。 在技术面上,从波浪理论角度看,上证指数月K线图显示,自2001年6月以来所展开的大级别调整行情已经于2005年6月结束,目前正处于筑底阶段,而明年股指将进入一个小幅上升的牛市初期。 综上所述,尽管2006年如GDP增幅将有进一步回落趋势等宏观调控负面影响仍存在,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仍偏紧,以及政策面可出的“牌”并不多,显示来年市场运行环境并不是非常有利的时期;但由于沪深证券市场价值底部与技术底部已交叉,并且同时显现,因此,我们认为,沪深市场自2001年6月份展开的大级别调整行情已于2005年6月份彻底结束,预计2006年市场走势将步入牛市周期的初期阶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