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外资盲目崇拜 制度化抗击没道德的洋品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 14:24 经济视点报 | |||||||||
□本报评论员 陈明星 近日,英国最新消费者调查显示,英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世界快餐业老大麦当劳,由于被指提供“垃圾食品”而成为英国消费者心中“最没有道德”的品牌。与此同时,耐克、壳牌、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雀巢等世界著名品牌也入选英国消费者心中“十大最不讲道德品牌”。
撇开英国消费者调查结果是否准确合理不说,单就“道德”这个越来越为部分国人陌生的字眼经由另一个国度的人们提及而言,我们至少发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没道德”其实也正成为一种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病毒。当然,这个发现非但不能令我们感到释然,相反,只能让我们感到更加沮丧。因为,它让我们过去在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大打折扣。 值得深思的是,以往对于“没道德”,我们常用的武器无外乎有二:一是道德谴责,二是法律追究。然而,许多事实表明,前者往往容易落入道德评判和道德说教的窠臼,有时未免显得空洞苍白;后者则因为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即便历经曲折讨回说法,也往往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既定损害。更何况很多情况下基于诉讼成本的考虑,许多人宁愿选择息事宁人。 因此,是否有在此之外的第三种路径,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此次调查机构“问罪”知名品牌的“道德品性”,无疑给了我们更多启发。 因为,仅仅开列“十大最不讲道德品牌”,其本身并不具有多少技术含量,我们也多有“霸王条款”的点评和各类消费警示,但不同的是,上个月,麦当劳宣布,将关闭在英国的25家餐厅,并将另外50家店卖给特约经销商。 关闭不是毫无来由的。因为这25家店利润低下,影响了麦当劳在整个欧洲的销售业绩。去年,麦当劳在欧洲的销售利润已经从15.6%下降到14.9%。而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目前在英国日趋流行“吃得更健康”的风气,美国和欧洲倡导健康生活的人士,纷纷指责麦当劳食品会助长肥胖,政府甚至禁止电视台播放麦当劳的广告。 所谓“制度产生行为”,一味地过度依赖道德自律或严刑峻法,均有显偏颇,唯有带有刚性约束并能有效执行的制度,才能稳定且持久,有时甚至能“四两拨千斤”。如欧洲各国海关目前已明令严查仿冒名牌。如此换个思维来抵制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颇有一种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感觉。据此,大连市海关日前已提醒即将出境旅游的市民:赴欧游时不要携带假名牌,否则可能遭遇跨国官司。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麦当劳不可能“束手就擒”,一度在英国各地的麦当劳餐厅投入大量资金重塑品牌形象,推出健康食谱,但结果却“收效甚微”,这无疑要归功于英国消费者和电视台的配合。因为不难想象,倘若英国消费者和电视台依然我行我素,唯“世界快餐业老大”是瞻,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所以,应对“没道德”的第三种路径或许也是更为可行、更需经常使用的路径,就是要破除对外资和所谓名牌的盲目崇拜,制度化抗击“没道德”。也许,只有我们在制度上不再盲目欢迎类似此次入围“十大最不讲道德品牌”的耐克的“血汗工厂”跑马圈地,不再姑息那些著名品牌“并不致癌”、“并未过期”的辩解时,各种食品、产品方能自觉地“道德”起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