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中经济带:协作器还是乌托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 13:49 经济视点报 | |||||||||
以西安为龙头,横贯四省,河南两城市参与—— 大关中经济带:协作器还是乌托邦 4月15日的“西安会议”上,陕西六市(区)和河南洛阳、三门峡以及甘肃天水、山西运城的负责人提出了“大关中经济带”的概念。
结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区域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衰来看,大关中经济带能否成立,还将取决于区域内各个城市间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以及“龙头”的带动作用。 □经济视点报记者 陈媛媛/文 胡 泊/图 大关中经济带新鲜出炉 4月15日,林明烟显得格外繁忙。作为洛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人员,他刚刚把不久前参加的“西安会议”的后续工作处理完毕。 “西安会议”是指4月上旬在西安召开的关中经济带部分城市市长座谈会。会议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主持召开,参会者除了陕西省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杨凌6市(区)领导外,还有河南洛阳、三门峡,甘肃天水和山西运城4个城市的负责人。 林明烟透露,在这次会议上,各城市领导达成共识,提出“大关中经济带”的概念。他们建议由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办牵头,打破各省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大关中经济带进行范围确定,对区域经济、产业、生态的发展进行定位,建立推进大关中经济带的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 这一新鲜的概念吸引了有关部门的眼球。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在会议期间表示,西部开发办正在抓紧制定未来5年西部大开发的规划,届时肯定会给大关中经济带一个“名分”,并制定相关政策。 事实上,按照长久以来的沿袭惯例,关中地区指的是位于陕西省中部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5个市和杨凌示范区。但根据西安市某主流媒体报道,邀请关中以外的四城市参加会议是国家有意为之,有关部门打算建设以西安为龙头,打破周边各省行政区划限制的大关中经济带,以实现区域合作发展。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显然,无论是西安之媒,还是客观使然,有关部门有意将河南洛阳、三门峡,甘肃的天水以及山西的运城纳入大关中经济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对于这一横跨4省10个城市的大关中经济带,有关人士表达了可能的担忧:大关中经济带能否顺利建立,并使得各经济体保持有效协作? 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巡视员王冉介绍,经济带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首先,区域内各个城市间必须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从大关中经济带的区域来看,陕西省内的关中区域,周秦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开发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地区之一,如今,这里城镇连绵、产业密集、科教实力雄厚,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实力,有大专院校50多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0多个,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70多万,具有带动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潜能。 山西运城无论是从方言还是从生活习惯来看,都与陕西省接近。运城至西安只有200多公里,比到山西省会太原还近100多公里。“但是,就洛阳和三门峡而言,与这个区域并无密切的联系。”王冉认为,仅是在旅游线上,西安旅游的客流量可能对洛阳、三门峡有一定的扩散影响力,但这并不足以形成一个经济带。 其次,要想形成一个经济带,必定要有一个龙头起到带动作用,这个龙头要有巨大的辐射力。在大关中经济带中,唯一一个省会城市西安似乎具有了这个中心城市的“法定身份”。中心从来就不是自封的,既然提出要做龙头,西安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根据2005年的数字显示,西安市国民生产总值为1270多亿元,而洛阳市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100亿元,仅仅相差100多亿元。“以洛阳目前的发展速度,两年后就能赶上西安。”林明烟认为,虽然是省会,但西安根本不具备足够强大的带动作用。 与林明烟有同样看法的还有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他认为,西安如果作为一个中心,明显力量薄弱,而且无产业支持。显然,西安的辐射半径仍难以支撑其作为目前设想中的大关中经济带的龙头地位。 如此看来,要想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经济带并非朝夕之功。而此次被邀请的洛阳和三门峡两市,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热情。据三门峡市政府某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赴西安参加该会议,只是因身处被邀请之列,除了与会期间提出一些意见外,三门峡目前还不会为此经济带做任何的工作调整或制定相应的规划。 比起身处豫西边缘地区的三门峡,洛阳的地位似乎更为尴尬。一面是大关中经济带,一面是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地位,洛阳发展该是向内还是向外?林明烟表示:“我们不会融入大关中经济带,而是会作为一个连接点,更好地促进中原城市群和大关中经济带两个区域间的协作与发展。” 经济带:概念炒作的乌托邦? 事实上,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强调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超越行政区划,在整个区域内具有很强的聚集性,生产、分配、流通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协作,资源、产业链、市场实现合理整合和分工,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区域。 综观全国经济区域的发展,已经形成经济区域发展格局的当属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长三角中的上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吸引周边的城市向它靠拢,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珠三角的广州、深圳、香港的辐射带动力更是强大。”王冉分析。 而近年来,城市间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打起了组合拳,各种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经济带概念也被炒得热火朝天。除了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重量级区域发展概念外,更多的是省份与省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联合而成的经济带、城市群。 陇海兰新经济带、黄河上游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带、大陆桥经济带,等等,若干地区间的联合被冠上了各种各样的名称,甚至一个地区就被多个区、带所包含。 不过,有人士分析认为,这些经济区域在联合后,许多只停留在会议层面,并未得到计划中的快速发展。日前,连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的颇具名气的“环渤海经济圈”,也被专家评述为“只停留在地理概念,没有实质性进展”。 如此看来,在经历了最初的热闹之后,不少区域合作组织都归于平淡。以淮海经济区为例。20年前,基于板块隆起的梦想,一个跨苏鲁豫皖4省、由20个成员市联合而成的经济合作区横空出世。然而20年过去了,地处东部沿海的淮海经济区并没有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有人将此归因于淮海经济区既是中央区域政策的“盲区”,又是所在省的边缘地区,双重边缘化的“叠加”,淮海经济区没有顺利实现低谷隆起。 再以中原经济区为例。自1985年提出以来,这个跨越晋冀鲁豫4省13市的松散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一路磕磕绊绊,如今,虽然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得到一定发展,但仍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对此,河南大学的一位专家认为,在形成经济带时,经济带内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地理因素、交通条件固然重要,但是,目前诸多经济带却把这些因素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形成经济带的主要条件。不同省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带上强有力的经济中心等主要因素的缺失,将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带(区)停留在概念炒作的“乌托邦”层面。 【链 接】 全国规模较大的部分经济圈(区、带)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肇庆、江门、惠州。 长三角大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城市。 淮海经济区: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临沂市、菏泽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的蚌埠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 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 中原经济区: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 陆桥经济带:连云港、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云南。 京津冀经济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