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让GDP增长的能源成本透明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09:22 中国经营报

  作者:贺军

  将能源消耗与GDP挂钩,这是中国重视能源消耗水平与效率的一个重要表现。希望通过这种公示制度来促进企业的节能,并且把握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增加其透明度。这实际上是要建立“GDP增长的能源成本”这一概念,并且将成本显性化、透明化。

  什么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对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但笔者认为,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最大的障碍将是能源。

  对于能源瓶颈的负面影响,中国市场已经深深领教。电荒、煤荒、油荒、运输紧张……不管是真荒还是假荒,这两年已把中国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折腾了个够。尤为严重的是,在全国为缓解能源压力而忙碌时,各种安全生产事故也不断出现,并且难以抑制。使中国的煤炭成为“带血的能源”,使中国的GDP被指责为“带血的GDP”。

  在

能源短缺的表象下,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发展面临的能源困窘,是产业结构重型化所产生的巨大的能源需求。按照官方统计,2004年,中国的能源弹性系数已攀升到1.6。这意味着,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要能源供应增长1.6个百分点。虽然最新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少统计了2.3万亿元GDP,这会降低中国的能源弹性系数,但整体而言,中国的能耗水平和能耗总量,都具有顽强增长的刚性。

  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与中国的产业结构有直接关系,从大的方面看,这是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决定的。而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之一,就是国内的发展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观念是粗放的,根本不顾及能源与环境的约束,不考虑经济增长的能源成本与环境成本。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在中国解决能源问题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很大一部分阻力就来自上面所说的发展观念问题。不过,巨大的现实压力之下,中央对能源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已大幅提高,并逐渐落实到规划与政策中。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近期下发通知,从2006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通知》明确指出,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各地区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等数据。

  将能源消耗与GDP挂钩,这是中国重视能源消耗水平与效率的一个重要表现。希望通过这种公示制度来促进企业的节能,并且把握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增加其透明度。这实际上是要建立“GDP增长的能源成本”这一概念,并且将成本显性化、透明化。

  富有中国特色的是,发改委还表示,今后“要研究建立GDP能耗指标考核机制,将能源节约目标逐级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这意味着,GDP能耗指标将有可能进入官员们的考核要求中,通过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来引导各地提高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利用质量。

  不过,GDP的能耗公示制度在操作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可能加大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在能耗数据上“造假”的动机。据笔者了解,即使现在一些看起来“规范”的大型国企,它们在上报能耗数据时,有不少就在搞“两本账”。一本自己掌握,一本用来上报,以防被环保部门通过能耗数据盯上其污染排放情况。

  有人会问,能源消耗透明化的政策会不会像过去一些政策一样流于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有两大量化指标:一是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中国将节能降耗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尚属首次。这也可以理解为,如果到2010年,即使GDP实现翻一番,但如果节能20%的目标没有实现,也相当于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中国目前工业化的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的现状之下,要完成单位产品节能20%的目标,难度极大。因此,我们有理由对GDP能耗数据公示制度的效果表示担忧。然而,中国的事就是要一步一步来推,一点一点来改。如果能让各级政府对GDP的能耗成本加大关注,让各级官员们在意这个目标的实现,就算是一个成功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