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从根本上否定以市场换技术 自主创新须制度提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 09:13 中国经营报

   作者:贺军 来源:中国经营报

  近年,国内对于“以市场换技术”的指责和质疑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今年中央提出自主创新之后,否定“以市场换技术”几乎成了主流声音。与此同时,对自主创新的呼唤扑面而来。

  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流动没有转化为中国技术能力,外资带来的技术、设备并不能转化为中国内生的技术能力的一部分。结论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并不明显,相反,外国直接投资对本地企业的研发活动是挤出的、替代的。

  企业家从市场实践看问题。很多人以中国的轿车工业为例,认为中国轿车工业合资20年,所有的合资企业不但没有开发出

自主品牌,而且自己的研发平台被一一废弃,研发队伍纷纷被解散,严重削弱了自主创新能力。20年间,合资企业的轿车占据了中国90%的市场,但我们却没有掌握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这种“自残式”的产业发展路线使我国处在了技术空心化的危险边缘。

  还有人从历史反思,想到了清末的“洋务运动”。口号很响亮,“现代化不是船坚炮利,现代化要靠先进制度”。洋务运动的失败,就在于单纯走技术路线,把现代化仅仅理解为船坚炮利,理解为发展先进生产力。

  有人又拿出韩国做对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韩国科技能力异军突起,在信息产业、纳米技术、汽车产业、半导体制造、

干细胞克隆生物技术等多个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韩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力扶持和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人均GDP不到100美元。韩国制定了“出口立国”战略,对引进的外国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20年间,韩国外购技术开支高达240亿美元,建成东北亚的出口“加工厂”。从上世纪80年代末,韩国制定了“科技立国”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在全球建立了独有的地位,诞生了不少世界级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公司。

  其实此前,韩国经济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加工厂时期。问题不在于“市场换技术”战略的选择,而是在于技术的提升无法对抗制度的掣肘。“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如果要说失败,与中国以国企为主的技术引进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比较中国企业与日韩企业可以发现,日韩企业对于技术模仿和技术进步,有着极强的驱动力和兴趣,而中国的国企则处在另一个极端——极为缺乏这种动力。这是导致中国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上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决策层和市场高度重视的是,我们在强调自主创新的时候,不要忘了制度创新。我们不能再在技术层面来考虑创新问题,没有适合创新、鼓励创新的制度,不管是引起技术还是自主创新技术,都不能有效地变成内生的创新能力。就此而言,在“以市场换技术”的阶段结束之后,中国应该进入一个“制度创新+自主技术创新”的时代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