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基金权益类基金成立3年排名倒数 水土不服?

中银基金权益类基金成立3年排名倒数 水土不服?
2018年03月29日 21:10 新浪证券综合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公募基金矢志耕耘砥砺奋进。如今每2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基民,我们正在寻找与基金有故事的你。【基金20年:牢记使命 扬帆资管新时代】【公募20年:行业掌舵者寄语》】

  中银基金权益类基金成立3年排名倒数,合资基金“本土化”水土不服?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作为国有大行“嫡长子”的中银基金,基金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股票型基金收益却屡屡垫底。其中的中银新动力,成立至今3年,直接为止亏损了26.9%,同类排名倒数第二。

  2018年第一季度股票市场发生了剧烈的震动,上证指数年初至今下跌5.59%,深证成指下跌3.71%。而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更是出现了强烈的分化,一季度表现最好的基金已经挣了22%,最差的已经跌去15%。

  而中银基金旗下的权益类产品,业绩更是让人颇为惊讶,其旗下至少有6只产品进入了权益类股票型基金榜单最后十名。在166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中,共有130只出现了亏损,平均亏损3.97%,其中排名垫底的中银新动力股票今年已经亏损了14.91%,该只基金也屡屡业绩排名垫底,是权益基金黑榜上的常客。

  常年垫底王:中银新动力股票

  作为多次登上黑榜的“老面孔”,中银新动力除了在成立之初,随着大牛市给投资者赚到一些钱外,在绝大多数时间无法跑赢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2016年开始,中银新动力收益率更是再也没有变正过。

  最新数据显示,中银新动力最新净值为0.7233元,累计净值为0.7233元。历史新低为3月26日的净值0.7070元。资料显示,中银新动力成立于2015年2月13日,在牛市效应下净值也快速上涨。但是自2015年6月30日开始三个月时间,中银新动力净值也从最高点的1.92元跌到了0.907元,盈利转眼化为乌有。2015年末,该基金的资产规模还有近40亿元,到2017年末其净资产已降至18.83亿。

  虽然净资产规模和收益率持续低迷,但是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却一直没有变过,一直为史彬。史彬从2007年加入中银基金后,先后担任过股票交易员、研究员、基金经理等职。而这只中银新动力,截至3月23日,最大回撤更是达到了60%。

  从史彬管理的中银新动力股票、中银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中银主题策略混合三只基金的表现来看,2017年四季报前十大重仓股看居然有八只股票重合。

  截止2017四季度,史彬管理下的三只产品持股下前五全是白酒股和保险股2017年均有不错的涨幅。中国平安五粮液泸州老窖更是成功实现股价翻倍。本应该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中银新动力股票、中银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中银主题策略混合2017年回报率仅有5.23%、6.77%、15.68%,全部跑输沪深300指数

  权益类不赚钱,想靠货基来补?

  作为五大行旗下基金公司,中银基金仿佛刚成立就自带光环。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前身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12月,经过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中国银行直接控股了中银基金。至此,中银基金终于成了中行的自家人,名字也更名成了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从增长规模来看,中银基金确实可圈可点。截至2017年四季度,中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3624.89亿元,4年内增长了近3倍。在2017年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中,中银基金位列第九,这已经是该公司连续6年上榜TOP10。而在中银基金资产规模飙升的背后,主要是得益于机构投资者的支持。据天天基金网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二季度,中银基金旗下112只基金中,有52只基金机构持股比例在90%以上。但事实上,投资者在评估一家基金公司时,先是看业绩表现,然后才会看规模大小。

  很明显的,中银基金在收益上并没有获得老牌投资机构贝莱德的加持。根据数据显示,中银基金旗下共有96只基金产品,基金经理有30位,平均年限 4.04年。其中股票型基金有7只,仅占基金总数的10%不到,近三个月表现仅一只盈利,且跑输行业均值。显然,这样的投研实力与其与自身规模排名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当前债基不景气以及货基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中银基金重“固收”轻“权益”的投资风格没少被诟病。此前,业内曾把杨军担任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一事,誉为重振中银基金投研实力的“良药”。

  但没想到这一剂“良药”,似乎对于中银基金并没有什么用处,仅任副总一年,杨军于2017年9月28日正式离职。杨军自2012年加入中银基金担任资深投资经理,之前还曾担任过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总部主管。

  合资的历史背景惹的祸?

  作为有合资背景的公募基金,中银基金在外资公司撤出后,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从2002年12月,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后,合资基金公司的发展似乎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顺遂。

  如果说本土公司股东之间存在冲突,更多是在利益层面,需要的只是利益分配的机制平衡,而合资公司的冲突是来自于理念和彼此的不认同,难以调和。

  因为中方与外方股东经营理念出现的较大差距,公司内都也十分严重。据说,有基金公司的中方股东正酝酿增资,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控制人事权,而更多的外资则在考虑撤出。当初的合资基金公司,慢慢地变成了中资基金公司。例如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已经变成招商银行控股的内资基金公司,中银基金也已变成中资基金公司。

  而这两家基金公司,近几年业绩都却都稍显逊色。而在2017年底,财政部宣布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也意味着,多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组建基金公司无法谋求控股权,只能采取合资的形式未来将成为一段历史。

责任编辑:郭春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