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家电连锁乱战江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 15:59 《竞争力》

  国美试图通过并购永乐在三大核心市场建立绝对优势,与苏宁掀起一场口水大战,暂受冷落的大中似乎很受伤

  2006年8月15日,上市不满1年的永乐电器(HK 0503)拿出了一份表现不如人意的业绩单:尽管2006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5.5%至77.23亿元,但净利润则大幅大降89%,仅有1501.8万元。若扣除因出售非核心业务所获收益4159万元,其经营性亏损将达2000余万元,对于2005年度净利润(2.89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的永乐电器而言,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难堪。

  业绩大变脸的永乐电器注定将成为中国家电连锁领域2006年度的焦点企业。先是在4月份宣布与北京大中电器建立战略联盟,并称将于1年内对其进行收购;而后又在7月份宣布与国美电器(HK 0493)进行换股合并。巧合的是,这两次有关资本变动的重大消息都是在其定期业绩出台的前后,以致人们很容易将此与其业绩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家电连锁这个不大的圈子里,这两次与永乐电器有关的震动足够精彩,充满江湖味儿的故事和传闻不断,其间过程一波三折。人们关注的是:为什么此前一直快速发展的永乐电器突然要放弃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家电连锁业将因此发生何种变化,陈晓又怎么与一贯作风强悍的黄光裕和谐相处,而张大中将会如何选择此后的道路?

  陈晓向记者坦承:“中国人固有的观念,是希望自己创业自己守。如果把自己辛苦创业的成果拱手他人,先过不了的,就是颜面关。但现代市场却正在慢慢摧毁各自为王的架构,合纵连横时代已经来临。”

  永乐与大中的故事可以追溯至几年前的“中永通泰”联盟,直到去年末双方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开始资本层面的实质性合作,但在双方宣布将寻求合并之后,反而不断传出分手的消息。直到永乐和国美的故事正式上演,从双方相继停牌到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整整一周时间内,外界屡屡为其描绘出伤心、提价、破裂等戏剧性情节。直到尘埃落定之后,暂时被晾在一边的大中才将自己再次置于舞台中央,围绕其出售的各种可能性,至今仍被多方关注。

  这一过程中,规模上仅次于国美电器的苏宁电器(SZ 002024)也不时与相关各方产生口水大战,而借收购江苏五星电器进入中国市场的百思买(Bestbuy)则表现相对冷静,尽管先后传出其与国美、永乐、大中谈判收购事宜。

  在市场容量极大、竞争激烈的家电连锁领域,一切还远未到定局,刚满10岁的永乐电器的成长历程则典型反映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概貌。一位投资界人士称:“永乐面对的机会是所有人的机会,永乐面对的困境是所有人的困境。”那么,谁能抓住机会,走出困境?

  传闻中并购

  7月17日上午10:05,永乐电器在开盘交易4分钟后突然停牌,称“因有股价敏感消息发布”,随后有关国美将收购永乐的消息不胫而走。

  7月18日,国美电器停牌,称“待公司与永乐电器发出有关因公司可能向永乐电器提出自愿收购建议而可能引致的合并之联合公布”,间接证实了前一日的传言。

  但很快便有消息传来,称就在18日11时,陈晓宣布拒绝国美的收购要约,因为除陈晓以外的其他股东联合开会,“一致认定永乐被贱卖了”。下午3时左右,一个更加戏剧性的情节传出:原本应该飞往北京与国美高层会晤的陈晓,意外地回到上海总部办公室,并向手下表示“人家要欺负我们了,而我们自己要争气。”这一极富感情的表态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据称陈晓还表示:“我们从来没说过和国美有什么合作,是国美自己说的,有什么问题你们去问国美”。遂有消息人士宣称,永乐和国美的谈判已经破裂,主要的分歧便在于价格,而并购失败可能意味着陈晓已在永乐内部失势。

  7月19日,新消息带来转机,“国美已经提高收购价一倍, 拟斥资约98亿港元谋求获得永乐的控股权”。这意味着原1:3的换股比例已大幅提高至1:1.5。次日(20日),陈晓赴京与国美谈判,同时又传出百思买参与竞购永乐的消息。到了晚间,“第二次谈判顺利成功,国美79.6亿收购永乐”已是最新版本了。

  在上述三天里的各种消息,从未得到有关各方的证实,但依然充塞于各平面媒体和互联网。毕竟这一家电连锁领域,乃至中国民营企业间最大的并购案,有着足够丰富的想象空间。接下来的几天里,并购成功与否已失去了悬念,外界更关注的是最终成交价格及此后的局势变化。

  7月25日晚7时半,在比原定时间晚2小时后,陈晓和黄光裕手挽手出现在双方联合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陈晓表示,“实际上从停牌开始,双方之间并购的很多具体条款都已经谈好了,双方已达成一致。等待一周才正式发布消息最主要的原因是证监会、联交所等监管部门批复时间较久。”

  若以双方停牌时的股价计算,对永乐的估值为52.68亿港元,国美将以0.3247股新股和0.1736港元置换1股永乐股票,这与之前外界流传的“1:3方案”并无太大出入。合并完成后,黄光裕将持有新公司51.2%的股份,陈晓及原永乐管理团队则持有12.5%股份。

  新闻发布会上,黄光裕和陈晓进行了“揭牌”仪式:他俩背后的巨大背景字牌上,写着“国美电器+永乐电器=∞”。的确,若以2005年度的数据计算,国美加上永乐的营收超过300亿元,门店数量近500家,这都远远领先于苏宁,何况这还不包括黄光裕手中尚未注入上市公司的零售资产。

  口水中竞争

  以这种简单的数字对比来衡量实力,显然得不到苏宁电器的认可,其董事长张近东和总裁孙为民都先后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店面数量并不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因素。而就在7月初关于家电连锁业重组的猜想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国美购大中,苏宁购永乐”。

  而在国美收购永乐基本已成定局的7月21日,张近东表示:“如果国美和永乐能够成功联姻,我们会对永乐表示祝贺。永乐董事长陈晓是我的好朋友,通过与国美重组,他和他领导的团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另外,我们也会对国美表示感谢,因为它为中国家电连锁市场的整合做出了贡献,并使我们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黄光裕则认为此话“酸溜溜的”。

  就在国美和永乐联合宣布并购消息的次日(7月26日),有媒体以“永乐大量员工叛逃苏宁”为题报道,称“永乐和国美合并消息发布后,永乐已经有多人前往上海苏宁面试”。另有媒体所用标题更为感性——“用痛哭面对国美的收购 永乐店长集体出走苏宁”,该报道称“四五个永乐店长把人事资料递交给苏宁——在永乐与国美正式宣告合并的前一刻,他们选择了集体出走”。

  7月27日晚,永乐发表国美、永乐联合声明,回应上述传言,并将矛头直指苏宁。声明主要内容为:1、国美和永乐合并后在上海的门店数量是苏宁的3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国美和永乐在上海都有多年发展历史,房租成本远远低于其他同行;3、国美和永乐在上海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80%,而苏宁不到10%;4、国美和永乐合并消息发布后,双方员工都充满希望,因为新公司的实力会更强。

  此后有关国美将继续收购苏宁的传言再次泛起,而苏宁方面则表态称“苏宁的市值高于国美”,并称“除非公司创始人出让股权”,任何人都不可能收购成功。

  7月31日,黄光裕与陈晓再次召开媒体见面会。黄光裕在会上表示:“我认为苏宁股价的估值虚高,他自己也说是第一高价股,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它是被高估了,是脱离事实的。”并称,合并后将在五星和苏宁的“地盘”发动攻势,加强江浙地区的布局,而竞争的效果“半年或者一年后即会看到”。

  针对黄光裕所称“苏宁股价虚高”,苏宁总裁孙为民在8月3日公开指斥对方在资本市场上施加压力,“黄光裕此次自编、自导、自演不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完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地针对苏宁。苏宁将不排除以法律手段维护企业、投资者、社会各界的利益。”孙认为“他向世人撒了个弥天大谎”,“与当初的国美并购永乐一样充满了悬念,这样做纯粹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

  8月7日,永乐在上海高调宣布,为祝贺国美、永乐合并,将以“震撼性”的价格,“横扫上海家电价格底线”,要与苏宁打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加速苏宁在上海的边缘化。次日,国美宣布将与永乐联手,在全国掀起“价格大战”的狂潮。

  大中很“受伤”

  国美和苏宁的口水大战并无停止之意,而原本要和永乐牵手的大中则试图掀起一场实打实的争战,以在两者微妙的关系中占据有利位置。

  早在今年4月24日,永乐公告称,已与大中电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且将在一年内对其进行收购。之前的2005年12月,双方共同签署了一份框架合作协议,共同出资(各出50%)在青岛和西安组建新的合资公司,迈出了实质性合作的第一步。

  这两家分别以上海和北京区域市场作为战略核心的公司,要在资本层面进行整合,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肯定,而从营业额上看,合并后的新公司也将和国美、苏宁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但资本市场对此并不看好,消息公布后的两个交易日,永乐股价大幅下挫,市值损失惨重。

  在永乐将北京市场逐步交由大中管理的同时,双方的分手传言开始纷纷见诸报端。这一消息最初由南方的三家报纸在同一天发出。6月15日,大中正式发布声明称:1、大中与永乐的战略合作秘密解约的说法子虚乌有。永乐中国是香港上市公司,任何涉及经营的重大举措均需报经香港联交所,并进行正式公告。“秘密解约”的消息缺乏基本常识。2、双方的战略合作正在有序地推进中。3、根据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告,大中与永乐的战略合作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但这一声明并未阻止传言的蔓延,反而愈演愈烈,国美、苏宁、百思买都被卷入其中,有关并购关系的猜测满天飞。不幸的是,尽管大中和永乐并未解除相关协议,但部分传言却已被证实,国美将永乐收入囊中,而双方的接触最早可追溯到今年2月,这比永乐和大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时间还要早。毫无疑问,如果永乐和大中的协议仍然有效,国美则通过并购永乐间接将大中拿下,难怪有传言称,大中方面认为受到了“算计”。

  就在国美收购永乐的一周等待期内,大中总经理宋红抛出了一份声明,“大中电器与此次可能的合并事件没有直接关联。大中电器认为,此次可能的合并事件,尚有大量工作待推进。大中电器将按既定经营方针,继续强化北京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排除与多方继续探讨合作的可能。”显然,大中电器并不愿轻易将自身连带着永乐被国美收购,同时也暗示了愿意和其他方进行谈判的可能。

  在7月25日国美和永乐正式宣布了并购消息后,大中又在当晚迅即发出了声明,内容更加明确:1、此次合并是国美的愿望、永乐的选择,与大中电器是否加入无关。2、目前,鉴于永乐(中国)单方面与第三方合作,大中电器与永乐(中国)的战略合作协议有待重新协商。3、无论未来连锁合作格局如何演变,大中电器都将继续保持北京市场的主导地位。4、大中电器不排斥与业内优秀企业保持沟通。同时,将通过更广泛的沟通渠道与方式,在合适的时间择其优而合。这就意味着,大中已开始重新考虑与永乐的合作,并且将变动的责任归在了永乐寻求和国美的合作上。

  而国美此时的态度则耐人寻味,黄光裕明确表示,如果有好的条件,我愿意做这件事情(收购大中),并不一定是志在必得,也不会主动就收购事宜接洽大中。永乐方面则始终认为与大中的协议仍然有效,陈晓称,“解约”只是大中单方面的愿望。

  永乐的“阳谋”

  直到8月18日,永乐电器发布了对此事的澄清公告,承认公司早在8月7日便收到了大中终止战略合作协议的要求,而公司至今并未做出正式回应,公司董事仍未就与北京大中日后之关系做出决定。永乐电器还声称,北京大中无权单方面终止战略合作协议,任何终止战略合作协议的行动必须获得公司同意,且正考虑可能采取的行动:1、对北京大中采取法律行动,强制执行战略合作协议的条款;或2、向北京大中提出索取损害赔偿及退还按金的申索。

  如若永乐和大中真的由此闹到兵戎相见,对双方一贯的良好关系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损害。从2002年“中永通泰”联盟时期算起,双方的合作已有4年之久。宋红如此表示,“我们和永乐签约的时候并没有去专门调查永乐的业绩和经营情况,只觉得之前曾有过四年的合作,还是比较认可的”,“但签署协议之后才发现永乐背着我们和第三方国美在谈”,“当知道永乐在和国美接洽后,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尊重彼此的选择,各自走自己的路”。

  成立于1996年的永乐从1998年开始连锁经营,直到2001年其门店不过7家,而从1999年开始连锁经营的大中到2001年门店也只有12家。此时,国美和苏宁已开始其全国化战略,这对区域化发展的永乐和大中已造成客观的压力。

  2002年8月,由永乐、大中联合河南通利、山东雅泰等区域家电连锁企业发起的“中永通泰”联盟正式成立,9月份成员单位便增加到9家,到2003年底则超过16家。此联盟成员达成了“互不侵犯”条约(即互相不进入各自的经营区域),并试图进行联合采购以降低成本。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更被国美时任国美总经理李俊涛喻之为“假、大、空”:“联盟不同于连锁。形象一点说,这个联盟就像是一驾马车上拴了9匹马,而每匹马又听命于不同的主人。”

  尽管此联盟未能如预期般抗衡国美和苏宁的全国扩张,但后来事态的进展则显示出,中永通泰更像是永乐有意策划的一个“阳谋”,成为其扩张平台。2003年6月,永乐与河南通利达成正式合作协议,获得其50%股权(2005年9月又全资收购);2003年9月,永乐收购了广州东泽电器51%股权;2004年7月,永乐与四川成百合资成立“成百永乐”,各持50%股权。上述3家企业无一例外都是中永通泰的成员单位。

  通过一连串收购,到2004年末永乐的门店已达到92家,营业额也达到83亿元,比之苏宁和国美的上市公司部分,差距并不明显。而同时期的大中仍坚持以北京为核心自身发展,直到2003年才在天津第一次开出异地门店。

  但在2004~2005年间,家电连锁企业的扩张步伐进一步提速,国美和苏宁凭借上市后的资本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从区域转向全国的永乐倍感压力。在此背景下,永乐最终在2005年初引入摩根斯坦利5000万美元的投资。

  此后在2005年6月,永乐先后杀入苏宁和国美的大本营——南京和北京,宣告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扩张的开始。紧接着永乐又接连收购了闽灿坤(SZ 200512)的零售连锁门店和厦门思文,大有和国美、苏宁一较高下之势。凭借这一势头,永乐于2005年10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约12亿港元。

  永乐依靠以资本为纽带的全国性超大型家电连锁零售平台,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直营和加盟连锁的道路,即并购重组之路,成建制地收编整合各区域,来完成全国战略部署。这一模式被外界称之为“永乐现象”,2005年初,上海市工商联和市商业研究中心甚至为之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陈晓“取”与“舍”

  获得资本平台的永乐并未能延续其扩张势头,之前收购的企业未得到有效整合,在北京等新进入的重要市场也无所作为,仍然依靠着上海市场作为主要利润来源。到2005年末,永乐的门店同比激增1倍以上,达到193家,净利润也大幅增长至2.89亿元。

  但进入2006年以后,永乐内部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一直面临难以逾越的人才瓶颈制约着对所收购企业的整合。在永乐的管理团队中,绝大多数依然是其当初的创业伙伴,“外人”则很难在这个体系中得到提升,这极大地影响了管理团队的升级。陈晓也看到了这一“痼疾”,并曾表示,不管企业办了多少年,做得多大,如果董事会成员全是创业者,那企业只能算是“初级阶段”。

  在引入摩根斯坦利的投资后,2005年初陈晓一度高调对外招募人才,曾任职于和记黄埔的周猛出任永乐首席运营管,来自百安居的张俭则成为首席财务官。但这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永乐内部“创始人”的管理问题,更多地像是专为香港上市进行的“秀”。

  由于全国扩张带来的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快速增长,大大超出其营收的增速,永乐的经营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而几乎同时,外界则开始热论其与摩根斯坦利之间的对赌协议,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陈晓的压力。

  最终,陈晓选择了已有多年合作关系的大中,将扭转颓势的希望一度寄托其上。永乐先是在2005年末与大中成立合资公司,以共拓新市场,陈晓还表示:“寄希望于我们这种合作方式能给行业带来理性发展的思路,我们倡导行业内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实现共赢的目标。”后又在今年4月宣布双方将最终实现并购。

  大中无力承担永乐借此扭转颓势的希望。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大中一直依靠自己积累逐步发展,直到2005年才开始将视野放大至全国,而目标区域也首选了竞争不太激烈的西南、西北等地区,江浙一带和华南地区尚未介入。与永乐依靠上海一地市场类似,大中对北京市场也十分依赖,而相比之下,大中至今未能上市更使其扩张缺乏资本的有力支持。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永乐和大中分别在北京、上海区域市场占据强势地位,但都未能真正建立起全国性网络,这是两者与国美、苏宁的最大差距。而两者的缺陷则十分类似,与永乐“创始人”色彩浓厚相比,大中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家族企业,董事长张大中持有其78%股权,其兄弟张大圃和张大江各持有15%及7%股权。这样两家企业的合并前景,整合难度可想而知。

  永乐在宣布与大中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资本市场普遍看淡,导致其股价从最高位一泻而下,加之2006年上半年经营状况不佳已成事实,陈晓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他最终又将目光投向了业内老大——国美。

  陈晓向记者坦言:“与大中合并,只解决区域问题,与国美合并解决整体问题,我们先合是为了更好地合大中,与其老三老四合起来斗老大,不如老大老三合起来再合老四。我的心态是,与其苦苦相斗,把双方的股票都打低了价值,不如以现有的股票组合成更具价值的股票,都升值。”

  拼出“500强”?

  早在2005年9月,国美和永乐就曾组成联合采购团,在北京向供应商抛出30亿元的现款采购大单。当时便有业内人士猜测,双方可能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只是因后来永乐和大中的合作才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

  毫无疑问,尽管永乐的经营压力甚大,但在短期内并不会被竞争对手消灭。甚至有知情人士分析认为,只要解决了内部管理问题,永乐仍然有希望和国美、苏宁继续抗衡下去,毕竟市场空间还很大。

  陈晓则如此看目前的家电连锁领域的竞争格局:“在一个相当的过程里面,谁都打不死谁,或者说谁都消灭不了谁,但这是个消耗战。我们并不是为了不被别人打死而存在,而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存在。我们认为,再这样打下去,可能三五年分不出胜负,但这个行业还是目前这种状态,所以感觉到必须有人去突破这种相互之间的利益纠缠。”

  针对目前中国家电零售业诸侯割据的格局,有人曾做过如此计算:如果将内地所有家电连锁企业加在一起,将出现一个门店数超过1300家,销售额超过1300亿元的巨无霸,这家公司将跻身世界500强。陈晓表示,实现这个愿景正是国美和永乐最终走到一起的推动力。

  陈晓表示:“做事不图小利,不能贪诸侯,不能做小国之君。好比原来我有一间自己的小房子,现在搬进了一座大房子,给了我一个房间,但这个大房子也不是黄光裕的,他的房间比我略大罢了。我好像把打的江山拱手相让,实际上这个新江山并不属于某个人的。”

  据说在国美、永乐合并之后的第一次中层会议上,陈晓向中层员工抛出了一个2008年计划——“到2008年,我们的合并公司要跻身世界500强。”而到2008年销售额要达到1500亿元,也是黄光裕带领国美瞄准的目标。

  若以上市公司部分2005年度数据计算,国美和永乐合并后的新公司拥有门店456家,营业额达到302亿元,而到了2006年上半年,门店数则增加到559家,营业额近200亿元(若加上黄光裕拥有、尚未注入的零售网络,则达到783家门店)。比之苏宁286家门店,112亿元的销售额(2006年上半年数据),已超出近1倍。

  而张近东同样有进入500强的愿景,只不过时间点定在2010年,按照苏宁的发展规划,5年内将开到1500家店。张近东在谈到国美和永乐合并时如此表示:“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做大做强是个必然,无论是利用外部资源进行收购整合还是自己去开店。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市场太大,这个收购对苏宁的影响应该说微乎其微。”

  但无论是合并后的国美-永乐,还是苏宁,即便依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00强的目标还依然遥远。难怪会不时有传言称,三者将实现互相持股乃至最终合并。果真如此,这个设想中的“统一体”至少在规模上可以大大接近“500强”的目标。

  国美的机遇

  苏宁方面对此次并购的评价,在黄光裕看来都是“酸溜溜的”,毕竟看上去永乐是一个非常好的并购对象。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核心市场上,国美北京市场基本与大中平分秋色,广州则占据着明显优势,只有上海始终无所作为。而一旦成功收购在上海市场优势明显的永乐,国美借此还能进一步扩大在广州市场的优势,如若再能依照永乐和大中之前达成的协议,顺道拿下大中,又可在北京市场建立绝对优势。这样一桩买卖,黄光裕实在没有理由放过。

  正因此黄光裕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讳:“我们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尽快的统一,并不是一个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大家有同样的境界、同样的高度来共同创造一份事业。”当然,事实上这次是国美“吃掉”了永乐,尽管陈晓也认为“这个新江山并不属于某个人”,但毕竟在新公司里,黄光裕仍占据着绝对控股权。

  为了此次收购永乐,国美此前在资金和公司股权结构上皆已有所准备。今年1月,国美电器宣布与华平建立策略联盟,向后者发行1.25亿美元的可换股债券(5年期,换股价6.40港元)及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5年期,权证价格300万美元,认股价7.70港元),一旦全部行权,将募集超过10亿元资金。此后在3月,黄光裕又将所持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国美电器持有65%股权)35%股权注入上市公司,不仅大笔套现,还维持了近70%的持股比例。

  截至2006年6月末,国美电器在96个城市开设了334家门店,除此之外,黄光裕个人名下仍有分布在72个城市的220家门店尚未注入。而黄已做出承诺,最终将所有零售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黄在国美电器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上升,并将伴随着减持套现。

  对于永乐而言,选择了一贯强势的黄光裕及国美,则意味着基本放弃了在新公司中的话语权,尤其是在黄光裕继续注入剩余零售资产后,原永乐管理团队持有股权将下降到10%以下。在目前的计划中,黄光裕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并邀请陈晓担当CEO一职。

  而国美的“一言堂”管理和永乐的“创始人”管理则成为双方合并后整合的关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除获取新公司2~3个董事席位外,永乐的创始人团队将退出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黄光裕将继续保持强势,这会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业务整合的顺利推行。陈晓对此表示陈晓:“(和黄光裕)我们之间必须相互尊重,也就是说,他原来可能也会更自由,空间更大,但是由于我的存在,那可能双方都要有一定的约束,我和他都是一样的。”

  美林证券在双方宣布合并后发表研究报告称,国美收购永乐,将有利于国美的整体战略发展,还将加快行业整合,国美也将受惠于合并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令其盈利基调变得更好。但一位证券分析师指出,虽然国美由此在市场布局和规模上获得了好处,却并没有根本改变其目前的盈利模式,无助于其单店盈利状况的改善。

  陈晓同样明白仅仅将优势建立在规模上的局限性,他表示:“行业高速发展到今天,应该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怎么样来实现这个转变呢?国内的这些优秀企业结合起来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它可以解决资源浪费、重复投入、效率低下等问题。我们可以把关注点转移到我们对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完善和健全,真正形成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忽视”百思买

  陈晓进一步表示:“我们国内企业由于对终端控制的欲望,所以很难从目前这种模式中退出来,无法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只有在渠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真正地把握了市场终端的时候,才可以去引导整体转型。”他希望通过国美和永乐的整合,能够给家电连锁行业带来良性的变化。事实上,包括国美和苏宁在内,目前国内所有家电连锁企业都没有高效的物流体系和销售管理体系,“价格战”都建立在挤压供应商的基础上。

  在国美-永乐尚未开始此种变化之前,外来者百思买(Bustbuy)很可能将从国内家电连锁企业的软肋切入,以图重整现有市场秩序。百思买在中国市场试探几年后,终于在今年5月获取了江苏五星电器的控制性股权,而在此前它还同永乐有过接触。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拥有充足海外资金和全球采购优势的百思买进入中国后,必然以其“现款现货”的运营模式,对国内电器连锁业现有的“账期制”造成极大冲击。而在具体经营上,百思买也不一味诉求于规模,更强调单店盈利能力。

  五星电器总裁汪建国直言:“目前中国家电连锁业还处在一个低层次、低水平发展和竞争的阶段,以圈地开店和打价格战作为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别人很难模仿,而开店和打价格战大家都能做到。”

  而对于百思买的进入,黄光裕认为“中国的市场太特殊,要靠低价策略来竞争,百思买并没有这方面的足够经验”,陈晓则干脆称“根本没有感觉到百思买在哪里,究竟是什么模样”。言下之意,自是对百思买不屑一顾。

  但目前作为百思买中国核心的五星电器,无论是门店数和销售额都与永乐不相上下,在苏皖浙市场具有局部优势,再加之2005年度营业额274亿美元、净利润9.34亿美元的百思买强劲的资本实力,实不可等闲视之。对如此竞争对手居然视而不见,似乎难以理解,还是一位业内人士点出此中因由:“正是百思买的进入,加快了国内家电连锁企业的整合,巨头们都很在意,真正的战争现在刚刚开始。”

  [图表]国美-永乐门店增长趋势

  国美:01年32——02年47——03年79——04年144——05年263家——06年中334家

  永乐:01年7——02年14——03年25——04年92——05年193家——06年中225家

  根据以上数据分别画出国美、永乐的门店数增长曲线(横轴为年度,纵轴为门店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