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个体的崛起》独家连载 > 正文
 

个体的崛起 第四章:训练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 14:26 新浪财经

  《个体的崛起》由欧洲首席管理大师莱恩哈德.斯普伦格撰写,是当前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类畅销书,仅在欧洲的销售量就已超过三十万册。此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了英国《金融时报》、德国《镜报周刊》、《世界日报》、英国《管理杂志》等强势媒体的大力推荐,并凭借其极具颠覆性的管理哲学,在欧洲企业界倍受瞩目,作者斯普伦格也因此被公认为“德国唯一能打动人心的管理大师”。

  《个体的崛起》莱恩哈德.斯普伦格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授权新浪网独家连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何将企业变成托儿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古希腊诗人品达(Pindar)

  我懂的比你多

  在如今的社会里,如果个人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就不可能成为经理、自由职业者或行销人员。成功的要诀是:成功来自成功的训练。所以,很多人都相信管理阶层应该首先是员工的教练。不过这件事说着容易做着难。因为训练是一项高难度的艺术性工作,如果你同时身为教练和领导,你就处在一个棘手、互相矛盾、充满“如果”和“但是”的境地。

  训练本身就潜藏着“我比你强”的优越感。仔细观察一下企业内部,你就会发现“我知道得更多”这句潜台词。人们在个人和工作绩效等方面互相比较,试图取得平衡。因此,主管必须协助员工发展,教育员工,指出员工的缺点,并给予批评、建议或鼓励,做员工的严父、慈母或挚友,让员工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当然,唯一的前提是:只有教练才有权判断“对”与“错”,并作出决定。

  一个好的教练,一方面要经常给人建议,另一方面要随时吸收别人提出的建议。训练班的讲台上站着教练,下面坐着学员,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个体的需求被完全忽略。这种全方位的“急救式”领导,就相当于把教练丢到诊疗室里,让他们带着优越、权威和分析给员工们作出诊断,而下属们只要按照主管的要求发展即可。我所认识的经理人中,大约有99%都属于这种“诊疗式主管”。

  下属的教育

  “我还没有成功地把下属们教育好,他们还不懂得以顾客为主导的道理。”这句我们所有人都想说、却一直都在回避的话,忽然之间就出现在我脑海中。在心理学家跟企业经理人的讨论会上,我经常能听到他们向经理人传授“如何才能教育好员工”,在经理人的脑海中形成一种考虑问题的模式:“管理”和“教育”是一体两面的,是可以互换的。而“训练”就是这类旧式教育典范的现代版。

  整个管理学的思想体系,就是把对儿童的思想教育转移到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上。

  如果从训练班的角度讲,个体绝不是拥有特质的自我,而是缺乏能力、权力和技巧的弱者。员工的行为必须要和领导保持一致—只是水准可以放低一些;凡是跟领导不一样的员工,就被认为是落伍和异类。依照这种理解方式,教练式的主管必须永远遥遥领先,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了解而是复制员工:“我要你变成什么样,你就必须是什么样的。”员工对这种教育方式毫无兴趣,其形式和方法都让人觉得很冷漠,并且它永远都只有一个声音是正确的。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是用工具“加工”另一个人。这种关系是不对称的,也是令人丧气的,因为主管一直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员工头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是毫无尊严可言的,他们只能生活在“只要对我有用的,对你也一定有用”的阴影下。主管需要的,员工也一定需要吗?员工一定要跟主管一样吗?你相信企业都想把所有人变得一样吗?你相信通过这样的办法真的能开创新格局、提高部门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就像那些讨厌孩子的人,却异想天开地想成为儿童教育家一样,很多经理人也梦想着使自己的部门独具特色。这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旧式管理的核心是员工必须自己行动。主管通常不会去干涉员工的业务,不过,他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判断员工的绩效,因为他有权决定什么是事实。所谓的先进的教练式管理技巧更诡诈,它的手段是:“我知道什么是对和错,但我不会告诉你,你必须自己去找出来。”这些教练式主管和员工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扮演一个助产士的角色,冷眼旁观。当员工们艰难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时,他们就会点点头表示满意,好像下属已经“训练”成功。

  独立思考需要充分自信

  一个人有什么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他人呢?医生和病人之间有明确的医疗契约,那么公司主管和员工之间呢?是谁赋予了主管权利,让他们可以随意把员工训练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拔苗助长的做法是没用的。

  企业中并没有教育契约,也没有医疗契约,有的只是一种成人之间的合作契约。就算员工会经常向主管请教一些东西,这种顾问制度也只是一种共同的咨询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被咨询者本身只是自我完善的当事人,并没有高人一等。而所谓的“自我”应该由参与者共同创造,个人特质和个体性可以创造新的行为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每个人都必须尊重他人的个体性,划清“小我”的界限。

  这也表明,我们的生活中不存在一个外在的标准或尺度,也不应该受典范的支配。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自己塑造出的复杂的艺术品。福柯曾说过:“我们必须像艺术家一样来雕琢自己。”上帝就是第一位生物科学家,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人类,并让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因为他知道,对他的创造物来讲什么才是最好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简单地讲,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直到基因工程的出现才解出了部分神秘的差异。没有人可以成为别人生活或行为的参照模式,也不能把任何发展思维模式强加于别人头上,而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权利。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意见时,我们应当学会说:“非常感谢,但我真的没有兴趣变成另一个你。”

  然而,我们也确实不能否认,有些人对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比较没有自信。当他们面对过大的外界压力或外界情况的逆转时,他们会产生无力感。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帮他们重新找回自信,也就是说,成熟的人要对自己负责,要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科学家伽利略(Galilei)有一句名言:“我们没办法教会别人什么,我们只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所以对一个领导者来说,他都只是一个陪伴者,而不是指导者,除了自己,不能“发展”任何人。

  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建议都是帮助别人找到答案。

    
  《个体的崛起》独家连载
《个体的崛起》作品介绍
《个体的崛起》序言
第一篇:无所谓企业
第二章:培养企业家精神
第三章:360º评估
第四章:训练班
第五章:绩效评估
第六章:员工意见调查的本质
第七章:个人发展方案

第八章:团队梦想 梦想团队
第九章:目标协定的结果
第十章:心理分析课程
 
 
第十一章:认同或独立思考
第十二章:以个人为中心的企业
第十三章:新领导哲学
第十四章:有效干扰员工
第十五章:精挑细选

第十六章:职务安排
第十七章:维系员工的要素
第十八章:企业效益
第十九章:决策管理
第二十章:教育
第二十一章:个体化领导
《个体的崛起》后记
《个体的崛起》书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管理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