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华企业继续看好中国 对华投资发生战略变化
本报记者 滕晓萌
北京报道
“通过施压,甚至是制裁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也不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2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这是继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波特曼提出报告,称将重新调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之后,中国官方首次发表看法。
这一看法得到了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的赞同。“中美之间紧张的贸易局势可能会使美国企业在正开放的市场中失去机会,比如在零售、分销、金融服务等美国企业有优势的领域。”中国美国商会会长马诚礼(Charles Martin)说。
2月16日,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在北京联合公布的《美国公司在一个不断变革中的中国的经商之道:中国美国商会对1999-2005年商业环境调查的一份纵向分析》报告显示:尽管双方贸易环境多变,但是美国公司在中国却逐年扩张。2005年,共计92%的美国公司对未来五年在华业务表示“乐观”或者“谨慎乐观”。
美国公司对华投资发生战略变化
报告分析:在1999年,进入中国被认为是一项战略性的投资。“对于当时的美国公司来说,与公司总部在中国建立商业存在的目标相比,盈利似乎成了一个次要任务。” 中国美国商会总结说。
1999年-2000年,在中国业务的收入“增长很大”的公司仅有20%,在2003年-2004年,这一数字陡增为52%和2004年-2005年的44%。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三年中,3/4的受访公司盈利,42%的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高于全球利润率。
随着利润大幅升高,在中国的美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也发生了变化。1999年,把中国作为加工出口基地的公司还不是很多,而到了2003年,已经有27%的公司把从中国出口作为其在华业务的重要目标。2004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52%。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不断增加引起了两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被认为是美国反思对华贸易政策的直接原因。
但是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显示,超过60%的中国输美产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同时,进口的初级原料和配件占中国出口产品成本约30%强。2004年,美国对华出口达到340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265%。
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中美贸易不平衡更多地还是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市场不断开放
尽管波特曼的报告声称,接下来将重点关注中国的市场准入问题,但是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却显示,“入世”前后美国企业的商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市场准入问题在美国企业在华遇到的问题中,已经跌出了10名之外。”中国美国商会公共政策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席伍德兰(Teresa Woodland)说。
在2001年中国入世以后,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疫情的影响,比率略微下跌之外,其他年份都有超过70%的美国企业表示,自己在华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得到了增加甚至大幅增加。
1999年,参加调查的美资企业有78%在中国有合资企业,仅有33%有独资企业。而2005年的数据显示,49%来华不到两年的公司有独资企业,33%有代表处,只有11%的公司选择建立合资企业。“这表明中国正在变化,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许多领域里建立独资企业越来越容易。”伍德兰告诉记者。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加快,并购成为外企企业新的投资方式。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2004年,直接利用外资中用于企业收购的比例从2003年的10%上升到30%,2005年,有28%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他们有可能或很有可能在年内收购中国企业。
美国应关注中小型企业出口
尽管美国企业仍然认为在中国投资面临很大挑战,比如人力资源的匮乏就被美国企业列为2005年棘手的头号问题,同时官僚程序、法律法规的模糊、缺乏透明度以及对法律法规解释的不一致等四大问题仍然让美国企业头疼,但是他们在历年调查中表示,情况正在持续好转。
不过,波特曼的报告认为,中国对美国企业树立了重重贸易壁垒,因此需要成立一个专门小组来搜集证据,向WTO提起申诉。
“美国本来在前几年已经试图放弃多边机制,推行单边主义,但这次重回WTO框架,是想从机制上制约中国。”北京WTO事务中心首席专家程大为说。
“这两个国家贸易之间的紧张气氛上升才是真正的惨剧,”马诚礼说,“本来在零售、分销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美国企业有很多机会,他们不希望在刚起步时就自己毁掉这些机会。”
他认为,美国政府目前应该做的不是给中国施加压力,而是和地方政府、各个协会一起,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促进美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的出口。
“欧盟在这方面就比我们做得好多了。”他说,“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很难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