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会主席:二三线城市是美对华投资增长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09:4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滕晓萌 北京报道 几天前,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FDI)达603.3亿美元,比2004年创纪录的最高点少0.5%。其中,美国对华投资也有所减少。 从2005年投资领域的数据来看,去年外商对华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高
那么,在已经到来的2006年,外商对华投资又会呈现什么样的新变化? 作为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卫兴华1月1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于2006年美国在华投资的增长持乐观态度。中国美国商会是一家非赢利组织,拥有一千多名公司会员、几乎囊括所有在华投资美国公司。 根据《2005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的调查,2006年美国对华投资不仅将持续增长,而且约一半的美国公司将寻求到西安、成都、大连等西部和东北的二三线城市投资。 美对华投资长期仍将上升 《21世纪》:根据中国政府的最新统计,2005年的前11个月,美国对华投资项目数减少了3.49%,实际投入减少了23.6%,这是一种新趋势吗? 卫兴华:短期数字很难看出长期趋势,它会受到商业周期、政府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金融界的一些法律法规可能会制约美国风险投资进入中国,一些美国公司看到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困难时,他们不会取消投资计划,只会将其推迟,这样会造成这一数字的短期下降。从长期来看,美对华投资仍然在不断上升,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美投资也在持续上升。 《21世纪》:在中国对美投资方面,2005年最引人注目的项目就是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失败,您认为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环境如何? 卫兴华:中国对美国投资才刚刚起步,中海油洽购优尼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公司从中可以学到如何在海外进行投资。如果是一家美国公司,它会提前做很多公关工作,告诉政府、议员和公众,它是谁,它要做什么。但是中海油突然提出收购优尼科计划,让很多美国民众感到惊讶。如果中海油能够提前一年做这件事,他们就会成功了。 美国公司向中国投资时也有同样问题,他们如果了解到,中国政府正在加快东北和西部的发展,也会到那里投资,但是也需要提前做公关工作,人们需要提前知道这家公司会不会对社会和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美国公司投资转向 《21世纪》:对于在中国投资的美国公司来说,什么是最大的障碍?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还是政府政策和地方保护等因素? 卫兴华:有几种情况。对于刚进入的美国公司来说,最困难的是适应当地的商业文化。但是对已经投资的公司来说,我想最大的障碍在于政府行政。美国公司在公司注册、资本流动、免税区投资等多方面都会感到困难。 《21世纪》:公司注册现在仍然是一个难点吗? 卫兴华:在20年前,外商在中国注册公司可能会需要在25个不同部门去盖章,现在情况当然有了很大变化。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商会一半左右的成员都会增加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投资,这些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很大区别。它们没有一站式服务,国家关于吸引外资、促进外国公司更有效投资的法规也没有有效实施,所以缺乏经验的美国公司会感到困难。 《21世纪》:哪些城市在这一调查中被界定为二、三线城市? 卫兴华:我们看待中国城市并不是根据行政区划,而是看其对外资的开放顺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可以算作一线城市。也许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大连只是二线城市,但日本企业会把大连算作一线城市。当然,这也取决于各个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关注领域。我们主要的划分标准就是看投资者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关注的对象。 《21世纪》:到二、三线城市转移的都是一些什么行业? 卫兴华:有很多行业都在迁移,比如能源业。像电子装配业,本来在广东的,现在可以到呼和浩特去生产。另外,中西部历史上本来就有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如农业、大型机械、能源、化工等。内陆城市开始展示它们的魅力,我们商会的成员目前正在领导这一潮流。 《21世纪》:在吸引外资方面,印度、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会对中国构成威胁吗? 卫兴华:这不是一个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如果问印度、巴西会不会改变中国就业模式,答案是“是”,这一问题无法避免。但是人们应该理解,加入WTO之后,中国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产业全球转移的好处。以纺织业为例,20年前美国的纺织业很好,现在中国的纺织业是世界最好的,也许20年之后就是其他国家了。 贸易摩擦无可避免 《21世纪》:目前在媒体上有两种声音,在海外媒体中,关于中国崛起和威胁的报道比较多;而在中国本地媒体中,关于贸易摩擦的报道会相对集中。这让人们感到困扰,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究竟如何?您如何评价2005年的中美贸易关系? 卫兴华:在媒体上看到的的确以问题居多,美国有一句俗话“好消息不会上报纸”,媒体为了吸引关注,报道时会比较侧重问题而不是成果。很多人都说中美之间存在问题,但这实际上只是中美贸易成长和扩大中的一个小部分。经济问题通常会伴随一定的争端和摩擦,这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两国政府之间存在解决争端的有效体制和平台。 像2005年的中美纺织品争端,虽然给两国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但双方并没有争吵,而是通过沟通和多次会议,闭门解决了问题,这可以作为解决两国贸易问题的一个模式。 《21世纪》:目前两国政府已经建立了这一机制了吗? 卫兴华:中美经贸联委会(JCCT)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两国之间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贸易争端正在不断增加,随着冲突的增多,这一机制必然不断完善。 《21世纪》:很多中国企业担心,舒默法案一旦通过,美国会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前两天访华的美国参议员鲍卡斯也再次提到舒默法案可能通过,您认为这一风险大吗? 卫兴华:鲍卡斯的意思是舒默法案可能通过,但是可能性并不算很大。昨天我们和3个美国议员午餐时也提到此事,他们基本对这一法案持反对态度。目前美国大多数人反对这一立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担心自己利益受损,不停要求自己地区的议员采取行动,推动舒默法案的通过。 迫使人民币升值不是好办法 《21世纪》:你认为使人民币升值是解决贸易逆差的好办法吗?有不少专家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的加工贸易是引起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卫兴华:不管是美国专家还是中国专家,他们都会同意,引起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办法也不只一个。很多专家都说人民币被低估10%,但其实人民币升值不会对贸易逆差产生太大影响。货币被提出来,只是因为它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其他方法操作起来更加困难,比如关系到美国公司对华投资和贸易逆差的知识产权问题,如果今天你问中国或者美国公民“在知识产权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他们都会说这个问题非常困难,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工作,推动这一问题的长期解决。 《21世纪》:人民币汇率有上升趋势,这对于美国公司是好事还是坏事? 卫兴华:我们商会的成员对此意见并不一致,大概有1/3认为有好处,1/3认为改变不大,另外1/3认为可能会带来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