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想当全球独立董事 不愿再做经济被动参与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10:01 《财经时报》 | |||||||||
相对庞大的多边机制,八个国家更容易深入的交流意见,达成一致意见。八国集团控制了世界经济的70%的权重,其影响力更大于自身的经济能量 □ 姚望(莫斯科) 2006年,俄罗斯首次成为八国集团的主席国,这首先是在形式上的一大进步,那就是
对于八国集团来说,其实这也意味着一个机会,那就是进一步具有了全球董事会的地位。 1975年,法国总统召集了美英日德意元首,在法国小城埃维昂聚会,商讨全球经济形势,次年加拿大被美国拉入团伙。资本主义世界的七大国的会商制度由此被固定下来。与会国的要求有两大条,一是具有与主流西方国家类似的政治经济体制,其次就是实力。长期以来,这七个国家一直都是“地球丛林”最强悍的七匹狼。 1997年,俄罗斯成为了这个集团中的一员,不过不是全权成员。“七老”看中的是俄罗斯的核武库为积淀的政治话语权。后者孱弱的经济则被他的七个同事所忽略,因而一直不能参加八国的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当他的七个同事高谈阔论世界经济大势的时候,俄罗斯只能默默地坐在门外的走廊上等待。 2006年,俄罗斯的财长不但参加了会议,而且还主持了会议。这个表象,无疑是对俄国身份的再确认。 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能源安全问题,这进一步让人相信,一月初俄乌的“斗气”,是俄罗斯向七强放的信号:我不希望在经济上被你们看不起,我要成为这个俱乐部的全权成员;我希望我的主席国职责实至名归;在经济领域,我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我也有发挥强大作用的杠杆。 八国集团与全球其他多边机制相比,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 联合国是冷战后国际多边机制的核心。自建立以来,长期就是为了实现两大平衡,其一是实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集团,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之间的平衡,随着冷战的结束,联合国向另一个平衡倾斜,即大小国之间的平衡。 在联合国大会中聚集着大量的中小国家,这就使得它虽然得尊重大国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也要倾听许多中小国家的声音。同时,经济实力并不是决定在联合国中地位的充分因素,如日本虽然交的会费较多,但是他想获得更多的政治话语权,则不为许多中小国家所接受。 同样,在经济联合国——世贸组织的规则中,虽然体现了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也十分强调中小国家利益的保护。这一点在多哈回合的扯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国集团则不一样,由于这个俱乐部的门票是实力,就如公司的董事会,由股东组成,以实力(股份)说话。日本就是因为自身的经济实力,堂而皇之地成为这一集团的成员,以亚洲之身,号称西方国家。如果没有这个实力(股份),不给说话的机会,挟庞大的核武库俄罗斯,在经济问题上却若干年没有话语权。 与股东大会不同的是,董事会把决策权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股东手里,便于深入的讨论与管理公司的发展。而八个国家,相对更庞大的多边机制,更容易深入的交流意见,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八国集团目前控制了世界经济的70%的权重,达到绝对控股的地位。因而这八个国家的影响力更大于自身的经济能量。 俄罗斯通过天然气事件,告诉大家的是,虽然俄的经济总量不是很大,但是其影响力还是挺大的,就像垄断某行业上游资源的法人,在该行业的任何一家公司中谋个独立董事都不是难事。 在苏联解体前的年代,七国集团只能说是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半壁河山。而俄罗斯的加入,进而在经济运作理念上与七国越走越近,在形式上结束了这个集团的半壁局面。 最近,美国就已经在俄罗斯加入世贸有所松口。俄国入世后,八国集团通过协商,以及辐射影响力基本上可以承担起全球董事会的责任。 链接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在法国的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国埃维昂举行了第一次首脑会议。 1991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都应邀同与会的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时,叶利钦正式参加政治问题讨论,形成了“7+1”机制。 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但不参加有关全球具体经济问题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