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趋向联盟主宰现代第三和平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 19:13 《财经时报》 | ||||||||
60年前结束的“二战”被政治家再度推向前台,对现实却仍然产生着巨大的边际效力,一个或许的原因是,“二战”后虽小战频仍,却不再有新的世界大战稀释历史的记忆。在历史的记忆中,霸权更替乃战争之源,而随着更替的完成,往往会有一段相对的和平年代。如果以霸权主导国的更替为分期标志,可以将“一战”以来的世界经历划分出三个各具特色的和平时期。
两次大战之间的21年,至少在相对意义上是人类现代史上的第一个和平时期。超越制衡是这个阶段霸权策略的主导思想。 在新世纪之时,日不落帝国以近落日之态,仍秉承诞生于18世纪的均势理念,长期在欧洲奉行“光荣孤立”的政策。法国力图置战败的德国于永无崛起之地。而英国却着力调整法德的力量平衡。同时苏联巍然于欧洲东隅。英法又企图以德制苏。英国所推行的就是英国高高在上,法,德,苏在其下相互牵制的霸权架构。然牵制不成,反致二战爆发。 受独立后长期奉行的门罗主义的影响,孤悬海外的美国一直不过分介入国际主要争端。国会的否决,使美国没能加入美国自己倡导的国联。美国并未直接影响到英国的霸权。 “冷战”这个词本身就可以解释为相对于“热战”的另一种和平形态与和平时期。集结同盟,全球对抗是此时两强的霸权主要策略。 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期,两个霸权国都没有取得绝对优势。处于两者之间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主动或者被动地走上了三条道路:或是被绑在其中一个霸权国家的战车上,如东欧国家之于苏联,英国日本之于美国;或者以不结盟为旗帜走中间道路;还有一条,是在两霸之间强调独立地位,然后寻找自己最佳的战略卖点。就如中国,中苏关系破裂后,一开始以一个独立的革命中心呈现于世,其后与美国的关系逐渐靠拢,从而具有了准结盟的关系。这构成了八十年代国人津津乐道的三角关系。此时的中国没有实力如先前英国那样做到超越制衡,但作为两霸之间重要砝码,亦有实际制衡之效。 冷战之后,世界进入了第三个和平时期,霸权的策略是辐射牵制。以往的历史上,往往是通过战争完成霸权的更替。在没有发生大的冲突的情况下,一个霸权轰然解体,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前苏联及其霸权的和平解体,很可能是核武时代的霸权更替的常态。 剩下的一个霸权者俨然成了世界的权力中心。其他国家仿若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辐射链上的一环,不同的国家在这个辐射链上离霸权国家有着不同的距离。如英国,日本成了美国之下的二级霸权单位,美国与他们掌控了世界的经济命脉,尤其是意识形态的控制,形成了华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中的核心地带。大多数国家则陷入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从而降低了联合对抗霸权的可能,这样就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同趋向联盟。多数国家都使用商业的利益衡量法则来协调与霸权国家的关系,形成了以商业利益法则为纽带的主流世界。 在单霸权的世界中,一些国家不希望霸权对自己的权益过分侵蚀,同时也接受现有格局,希望在情况不会变得更糟的前提下,接受霸权国的部分理念,维持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如中国。 对于多数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守成的世界。 (姚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