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既定规划,未来5年中国的铁路建设,将以超过“十五”期间4倍的速度推进。对现在备受关注的融资改革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
□ 本报记者 易强
“火车票实在太难买,还是狠狠心多出点”血“,坐飞机回家省心。毕竟一年才这么
一回。”大学毕业工作之后,刘涛再没坐火车回家过春节。
刘涛在北京一家公司任职,月收入在5000左右。她把自己归为准白领一族。掏出1000元图个“省心”,对她来说并不十分困难。
但是,对北京百万外地民工、以及数十万大学生而言,铁路则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并且,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只能辛苦地站着回家。
如此一票难求的“无奈”,或许要在5年之后才能有些许缓解。这是在1月中旬的工作会议上,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许下的承诺。
运力瓶颈与“大跃进”速度
具体的做法是,在未来5年时间内,中国将兴建1.98万公里铁路。这个长度是目前铁路总长的26%。“根据这个势头,到了2010年,铁路的运力将大幅提升。”
铁道部提供的数据,从2000年底到2005年底,整个“十五”期间,中国铁路总长增加9%,达到7.5万公里。平均每年增加的长度,大约在1000公里左右。
而根据既定的计划,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即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每年将兴建铁路3960公里。这种“大跃进”式的速度,几乎是“十五”期间的4倍。
在许多专家看来,这种“大跃进”是必要的。他们的论据是,中国铁路里程占全世界的6%,但工作总量却占全世界的1/4,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而且这种密度未来会更强。中国要保持8%的GDP增幅,需要包括铁路在内的整个物流系统的支撑。”
提出这个结论的,是发改委运输研究所。据《财经时报》了解,在过去的两年中,运输所曾组织课题组,就“十一五”期间的交通发展,做过专门调研。
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
专家们的估算是,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交通运输的客货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
课题组建议,在未来5年中,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完成营业里程5000公里,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大幅提高主干线运输能力。同时,积极修建区域城际铁路。“这要以引导需求为政策目标。适应都市圈和城市带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空间布局扩展的需求。”
另外,要建设煤炭运输通道,提高“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外运能力,保障经济生产所需煤炭的及时、足量运输。因此,课题组建议政府,实施“积极的交通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在制定产业发展序列上,把交通业排在优先发展的前列,并实施向交通运输业倾斜的政策,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稳步提高。“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确保交通基建投资比例达到18%。为此,应积极拓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
实际上,在整个“十五”期间,无论是民航、公路,还是铁路系统,都在降低资本进入的门槛。特别是2005年2月底,国务院发布非公经济36条之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根据民航总局的资料,在2005年,新成立的民营航空公司就有16家。公路融资势头更猛。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间,公路投资额达1.4万亿元,而铁路不及3000亿元。甚至仅2002年一年,公路的投资额超过铁路近5年投资额的总和。
铁路融资却陷入了困境。在1月的一次工作会议上,铁道部另一位副部长陆东福表示,将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和装备现代化。
不过,这个提法似乎缺少新意。实际上,最近几年中,融资门槛一直在降低,但效果并不理想。资本依然在观望中。
期待深层次改革
目前,在铁路资产结构中,国有资本占到95%。在专家们看来,是由于铁路运营的特殊性,导致别说是非国有资本,就是非铁路资本都很难进入。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成本核算上。
比如,货物从北京发往成都,需要经过多家铁路局,涉及机车牵引、供电、路网使用等环节。彼此间的清算与交易,变得不可避免。
但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清晰的财务规则。而负责财务清算,即利润再次分配的,一直是铁道部。
因此,在各铁路局看来,与其费力去开拓市场,倒不如跑“部”“钱”进。这种局面,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
因此专家认为,所谓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如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得铁道部放权,同时,得“发明”一套系统,以对成本进行公平核算。这是来自社会资本的要求。
烟大铁路轮渡项目是个例子。2005年11月份,烟台市政府曾赴香港招商,希望外资能够参与该项目,但最终却失望而归。
外资公司主要担心的,正是复杂的清算问题。当然,还有运量的分配问题。他们认为,在这些问题上,将很难被公平对待。
来自公路的挤压
不过,影响融资改革的因素,不仅仅来自铁路内部。事实上,在系统之外也有不少因素,在制约铁路投融资改革的进展。比如,来自公路的挤压。
最近这些年,关于应该公路发展优先,还是铁路发展优先的问题,在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内部一直是热点论题。
持公路优先论点者认为,公路这种运输方式成本核算简易、更有效率、也更现代化,必然颠覆铁路的传统支配地位。“从国际经验上看,这是一个趋势。”
他们预测,到了2010年,在客货运输市场份额上,铁路将仅占4.78%和11.74%。
因此,在对资本的吸引程度上,铁路不可能与公路相比。“铁路根本不能像公路那样,每年投资40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但持铁路优先论点者认为,铁路比公路更环保、能耗更低、也更为安全。比如,铁路与公路的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大概在8:1左右。另外,铁路比公路占地要少。
“铁路的综合效能更高一些。”发改委运输所研究员王东明对《财经时报》说。
是否存在投资过热
不过,对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来说,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不是铁路和公路应该优先发展谁的问题,而是在交通基建领域,是否存在投资过热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确实存在投资过热,则表明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而这正是决策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上周发表的《中国经济下一步何去何从?》一文中称,除了房产、钢铁、水泥,在公路、港口甚至铁路上,都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铁路投资不足的程度并不像许多人所相信的那么严重。运煤瓶颈问题已经有所缓解,而且一旦目前在建的三条铁路线竣工,就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对此,发改委运输所研究员王东明的看法略有不同。
他赞同谢国忠关于公路、港口建设存在一定程度投资过热问题的看法,但是,他并不认为在铁路建设上存在投资过热。
“运能局部过剩是可能的,但总的来说,投资过剩并不成立。更为重要的是,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角度看,发展铁路和水运将是主要方向。”王东明向《财经时报》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