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理是不够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17:2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鲍辉春 碓,这个字念“dui”。在采访碓井诚之前,这是我所做的重要功课之一。 后来的事实证明,它是非常必要的——采访过程并没有多少亮点,印象深刻的倒是,有好几次,我都差一点忘记这个字的发音。
这个日本人如今的身份是,日本Future System Consulting株式会社董事副总裁、上海用友幅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咨询顾问。但引荐人在介绍时,却特别强调了他的另一个身份,“前7-11日本公司CIO”,“一起聊聊吧,对你总是有些帮助的”。 自然,我不会拒绝一个表现谦逊的机会,但也不无犹豫。毕竟,于对方而言,他们有推广“生意”的需要——这家Future System Consulting和用友软件的合资公司,希望针对“零售业、流通服务、物流服务的业务改革、系统改革”提供“咨询服务”。而在零售业界,“前7-11日本公司CIO”的头衔无疑是块金字招牌。 “抖擞的精神,笔挺的西装,优雅的谈吐”,就像不久前采访过他的一家杂志所描述的,碓井诚“如同一位绅士”。老实说,这个正襟危坐的日本人给了我不少压力。如果你常常有机会碰到一些“资深人士”,就会很容易理解我的感受。 话题自然是便利业和信息系统,对我而言,这些并不陌生——四五年之前,我和碓井诚甚至还算得上是便利业的同行。 这位2003年之前在7-11服务了25年的“前CIO”,对7-11的成功之道了然于胸。他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了,“7-11信息系统的5次升级”,“引入便利商品对7-11销售的贡献”以及“商品开发从销售代理向购买代理的转变”,等等。耐心得令人感动。 不过,在我看来,中国便利业界对7-11的熟识可能要超出碓井诚的预期。对于碓井诚而言,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如果想要吸引听众的耳朵,他需要告诉中国同行们比他们已经知道的更多。 2001年,在我成为上海一家连锁便利公司总经理的助理之前,经历了为期两周的门店实习,而随身所带的就有一本薄薄的、有关7-11经营的小册子。在这家公司,几乎每个新进员工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而我对便利业的绝大部分理解都来自那段时间。 在这家连锁便利公司工作的10个月期间,我还常常需要接待一些来自日本、台湾地区的咨询公司、职业经理人或者合作伙伴,他们往往与7-11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通常的情况是,在每一次的友好会见之后,便没有了下文。 对这家上海连锁便利公司的老总而言,“对的”未必就是“要做的”,未必是“可以做的”。 而一个提案的“夭折”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2001年,这家连锁便利公司内部有人提出,可以在每个门店内部设立一个多媒体平台(电视),一方面可以积聚人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播放广告的方式获得收入。但最终不了了之。 今天,户外电视广告网络已然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而越来越多的便利店正在被纳入其势力范围。一年之前的消息是,这家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增值服务部门,来经营门店的广告资源。当初的建议者或许会有遗憾,但可以抱怨的只是,自己未能把一个好的想法推进到实施。 碓井诚和他的公司面临的真正困难在于,要推动中国同行从“思想上的认同”到“行动上的协同”。他需要让那些中国公司的老总现实地感到,他在7-11的25年的经验,能够帮助中国公司在中国成功。 “从销售代理向购买代理的转变”,这是碓井诚非常愿意谈的话题中的一个,当然,更方便理解的表达可能是“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其中,关键的转变在于,要让供应商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 这是日本7-11保持30%以上毛利的秘密所在。在中国,7-11也已经有了开发商品的成功案例。2004年,由“华糖洋华堂、成都伊藤洋华堂、7-11北京和王府井洋华堂”组成了一个跨行业的“中国协议会”,在原创衣料和健康食品方面有了一些经验。虽然案例不多,但碓井诚愿意把它看成中国式成功的样板。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7-11与伊藤洋华堂及其控股公司之间的关系。日资公司之间基于资本的紧密型合作,可能才是成功的关键。而这在中国公司之间并不多见。在我看来,这样的成功案例还不足以打动国内企业的老总。 但碓井诚对7-11的成功法则依然相当坚持,即使在离开7-11三年之后,即便是在7-11还不算太成功的中国市场。毕竟,25年里,他在日本、美国和夏威夷都获得了成功,而中国本土最早的连锁便利公司也不过10年左右的历史。 采访快要结束时,碰巧翻译走开,我和碓井诚相互沉默以对,场面颇为尴尬。 同样的情形是否也会出现碓井诚和他的中国同行之间:一方耽于思想,另一方则钝于行动?当然,希望这不会妨碍碓井诚“布道”的热情。 (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