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共和国长子:知命不屈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11:25 经济视点报

  50年前,7个国家重点骨干企业落户洛阳,洛阳工业因此有了“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称谓。但是,“长子”的身份也意味着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弟兄过多地承受苦痛和压力,更早地面对似乎难以把握的未来。

  五十而知天命。然而,50年后的洛阳工业,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开始了艰难的自救和复兴之路。

  曾经被人称为“夕阳工业”的洛阳工业,如今又萌发出勃勃生机。

  □经济视点报记者 桑 燕

  “要把工业化这篇文章做大做新做好,在推动中原崛起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11月15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洛阳调研时,对洛阳的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之于洛阳,如骨骼之于人体。工业不仅是洛阳的名片,也是洛阳的城市骨骼。这不仅仅表现在工业建设时期,全国云集而来的建设者催生了一个新的洛阳城,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工业成了洛阳的经济支柱。

  “工业在洛阳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曾达70%甚至80%以上。”一位研究洛阳经济的专家说。尽管经过了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2004年,洛阳市三产的比例依然是9.6∶58.9∶31.5。

  “工业兴,则洛阳兴。”洛阳人从来没有忘记工业之于洛阳的重要。

  “工业强市”、“1648工程”……一个个围绕着洛阳工业复兴的决策,使曾经经历了10年停滞期的洛阳工业渐渐复苏。不仅传统老工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焕发了青春,而且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洛阳又发出了“打造新型工业基地”的呼声。

  2005年上半年,洛阳工业增加值264.4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

  “‘工业强市’战略目标从未像今天这样近在眼前,伸手可及。”洛阳人如此形容。

  这一年,恰逢洛阳工业诞生50周年。

  “夕阳工业”生机萌发

  时间到了12月,2005年已经步入收尾阶段。对于恰逢50周年华诞的洛阳工业来说,这一年意义非凡。

  6月,从洛阳中信重型机械公司传出消息,该公司的订单累计突破了50亿元大关,提前半年实现了为明年储备30亿元订货的目标。

  接着,洛铜集团又成为证监会批复的第四批允许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5家国有企业之一。

  最具洛阳品牌特色的“东方红”机械品牌,也像其名一样又如日出东方,生机勃勃。不但小轮拖创下月销2万台、日销超千台的历史纪录,叉车、轧路机也先后叩开了西欧市场的大门。

  而对于洛阳工业50周年生日的最好献礼,莫过于它对“神六”的贡献。

  10月,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让整个中国为之沸腾,为2005年的中国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而神舟六号一些关键部位的轴承、化学动力原材料、逃逸塔壳体、插接件等相关产品,都留有“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黎明化工院”、“中信重机公司”等洛阳企业的印记。

  以先进的技术参与国家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洛阳已不是第一次,洛阳工业对神舟六号的贡献已经在神舟五号发射时上演过一次。神舟六号对“洛阳制造”再抛“绣球”,可谓是对洛阳工业技术的肯定。

  其实,在2004年,有关“洛阳制造”的重大新闻就已经接连不断: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条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其生产的2毫米以下的产品打破了极少数国家对该产品的市场垄断,赢得了国内众多IT企业的青睐;

  在我国铁路的大面积提速中,洛轴集团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准高速铁路轴承生产基地,国内市场份额达40%以上;

  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生产出了引线框架弹性状态IC产品。近日,承担我国新一代身份证研制任务的厦门某公司再次从洛铜订购了40吨C194IC引线框架铜带。这标志着,“洛铜制造”已经在IC产品生产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

  对于洛阳工业曾经的辉煌,洛阳人都耳熟能详。

  洛阳的工业基础源自新中国“一五”规划的机遇。“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骨干项目中有7项落户洛阳,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奠定了洛阳的工业基础,洛阳自此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之后,洛阳又相继兴建了洛阳玻璃厂、洛阳棉纺织厂、洛阳耐火材料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地方配套企业,更加巩固了洛阳工业基地的地位。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与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在资金短缺、设备老化、技术陈旧、机制不灵活等众多因素的困扰下,洛阳的大多数工业企业陷入困境。有资料显示,当时洛阳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在70%以上,亏损额高达10亿元。

  1998年,国务院提出了“三年国企脱困”的改革要求,被列入国务院脱困企业名单的洛阳企业就有38家。

  “在最低谷时,中信重机曾连续22个月发不下工资。市场上没有订单,厂里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洛阳中信重型机械公司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蔡春跃说。

  “这10年可以用停滞来形容洛阳工业。”一位老洛阳人说。

  2001年年初,国内曾有一家媒体发表文章,用“夕阳工业”一词来形容洛阳工业当时的状况,并作出 “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在延缓它下滑的趋势,却无法改变最终衰落的宿命”的断言。

  但是,就在当年,洛阳工业出乎意料地出现了转机。

  技改的力量有多大

  “洛阳老工业出现的复兴之势得益于‘工业强市’的政策和为之实施的‘1648工程’计划。”洛阳市国资委副主任的鞠恒清说。这也是在洛阳广被认同的观点。话到这儿,又牵出了洛阳的伤心史。

  虽然同是老工业基地,洛阳却没有像东北一样享受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待遇,一如洛阳人所说:“这些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洛阳企业,没有政策的扶持,没有资金的优惠,一切只有靠自己。”

  鞠恒清用“三次改革机遇”来形容洛阳老工业的蜕变历程。

  第一次改革是1998年国务院提出“三年国企改革脱困”的目标。在这三年中,洛阳共破产兼并国有企业66户,冲销负债12.5亿元,其中核销银行呆坏账8.2亿元;列入全国减员增效试点企业5户,豁免银行利息2.06亿元;一拖、洛轴等10户完成了债转股,转股额度20.93亿元;各商业银行为其他未实行债转股企业剥离不良贷款5亿多元。

  从这可以看出,洛阳并不是没有沾到政策的光,正是这个阶段的改革,使洛阳的一批老工业企业得以生存下来,为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洛阳人所说的没有“政策”,只是没有特别针对洛阳的政策罢了。

  第二次改革是2001年,洛阳市第一次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1648工程”作为战略实施的第一步为洛阳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所谓的“1648工程”,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新产业”的方针下,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筛选出48个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1648工程’对于选中的项目最主要的扶持就是资金支持,因为老企业的关键问题是融资问题。”鞠恒清认为。

  “1648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了装备水平,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

  “1648工程”也使洛阳的老工业完成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先进制造业的升级。

  2002年,洛阳工业开始渐有起色。2003年,一些老工业开始扭亏为盈。2004年,洛阳市限额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71亿元,同比增长36%;利税总额74.3亿元,同比增长41%;利润33.3亿元,同比增长74%;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47,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1648工程”所形成的技改冲击波影响到了洛阳的各行各业。由此,洛阳又加大投入力度,借势打造先进制造业、火电、铝工业、石化四大产业基地,使洛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粗具规模。

  经过改革脱困的洛阳工业,又新创造出了许多国际、国内第一。有着辉煌历史的“洛阳制造”,如今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今的“1648工程”,已成为洛阳先进制造和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代名词。它所涉及的企业和项目,现已远远超过了16和48这两组数字。

  第三次改革是体制改革,这个被称为“彻底拯救老国企”的良方妙药,在洛阳却水土不服。由于体制改革牵涉到这个城市将近过半的老国企职工,由此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因而成为洛阳历届政府都轻易不敢触摸、轻易不敢下决心的一个敏感区。

  “其实,现在洛阳老工业的改革还处在‘1648工程’带来的技术改革阶段。”

  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洛阳工业企业内的机制灵活性和技术升级有所改观,也已基本脱困,但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大中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洛阳工业刚刚渡过难关,正处在恢复性增长期。”某企业负责人形容。

  脱困容易,但洛阳工业怎样才能壮大发展?

  路在何方

  2004年12月8日,由永城煤电集团(以下简称永煤集团)与洛阳轴承公司(以下简称洛轴)共同组建的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YC)成立。其中,永煤集团以出资2.5亿元的优势控股LYC,成为洛阳工业转型期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然而,这次重组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种种猜测。洛轴、永煤集团双方却三缄其口,对于任何采访都保持警惕。虽然事隔将近一年,但当记者向洛阳市委宣传部要求联系洛轴采访时,对方仍以“洛轴现在比较敏感”为由拒绝。

  这种敏感不是没有原因的。据有关报道,在组建LYC时,2.5万名洛轴职工,只有1万人进入LYC,有7000人走进了再就业中心。这就是企业的敏感所在,也正是洛阳的敏感所在。

  老工业要改制,就要甩掉包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对于分离的企业,洛阳采取了整体出让、股权出让、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形式。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职工的利益。

  洛阳的老工业作为“一五”时期建立起的部级国有企业,个个是“大而全”,不但配件分厂齐全,连医院、学校、电台、报刊都样样具备。无论是分拆出让,还是投资者进入,它们大多不愿负担多余的员工。即使是股份制改造,一些原本就资不抵债的分厂被分离出来之后,多数也会陷入破产的境地。职工失业因此成为洛阳工业痛下改制决心的最大障碍。

  “几十万职工再就业的压力,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这哪是敢随便动的?”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迫切需要的改革和改革后的失业为社会带来的压力,正是洛阳最为头痛的问题。

  古人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在借用这句话来形容洛阳,恐怕就是:“兴也工业,困也工业。”50年前,当7个国家重点骨干企业落户洛阳,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使洛阳凭地兴起一个涧西区时,洛阳恐怕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陷入这种困境。

  但有位专家却指出:“如果早几年实行国企改革,洛阳工业绝不会出现后来的困境。”他认为,洛阳就是太注重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才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如今,洛轴与永煤集团的重组无疑为洛阳带来了新的信息——以企业最优良的资产吸引投资者的进入。

  “任何新企业的进入,都不会为旧企业背包袱,投资者看中的是效益和发展前景,谁也不会把钱往水坑里砸。”鞠恒清在解释洛阳拿企业的优良资产与投资者合作的原因时说,“之所以选择重组,是因为洛轴如果依靠自身的发展,速度会很慢。但是与大企业整合的话,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如果永煤集团把这块优良资产盘活了,发展好了,税收也相应高了,政府就可以安置其他更多的困难企业的职工。”

  近日,洛阳工业再次传出新的信息——中国中钢集团(简称中钢集团)将入主洛阳耐火材料厂(以下简称洛耐),以永煤集团重组洛轴的方式对洛耐的优良资产进行重组。而当记者到洛耐有关部门证实时被告知,“不是抽离优良资产,是全盘收购。”该负责人称,双方已经签订了合同,并且从中钢集团传来消息,中钢集团向国资委的申报已经获得同意。

  “中钢集团的目的是把洛耐建成全国最大的耐火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这位负责人介绍。

  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合作,能够得到如中钢集团这样的央企的垂青,应该是为洛阳工业的转型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工业个案1:

  一拖:“东方红”的品牌再造

  作为当年落户洛阳的7个国家大型工业项目之一,一拖和洛阳工业一同经历了50年的大起大落。一拖的发展历程,就是洛阳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2005年,在经历了多年起伏、无数次阵痛之后,一拖走上了复兴之路——在50岁华诞之际签订的3000万元大单,让一拖扬眉吐气。

  依然存在体制弊端的一拖,如今的繁荣是不是昙花一现?怎样才能彻底拯救这艘庞大的工业航母?

  □经济视点报记者 桑 燕

  10月14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在北京与CMEC公司正式签订合同,向安哥拉出口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一拖产品,包括大马力轮式拖拉机、重型汽车、装载机、轧路机、柴油发电机和拖车等“东方红”品牌的产品。

  3000万元订单创造了一拖外贸史上的最高纪录,“东方红”品牌再一次大规模地走向世界。10月18日,恰逢一拖50周年庆典,而3000万元订单无疑是一份最为显赫的礼物。

  经历了多年起伏,无数次阵痛之后,一拖在50岁华诞之际终于扬眉吐气。

  再造“东方红”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台拖拉机品牌,“东方红”曾是全中国人心目中的名牌。特别是在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被推向市场的一拖生产了东方红150型小四轮,使一拖盛极一时。

  但是,由于受体制和宏观政策的影响,一拖于1994年出现了第一次亏损,亏损额达9000多万元。在经历了1997年短暂的中兴之后,一拖很快又出现下滑,并于2000年跌到低谷,当年亏损额达2亿多元。

  转机出现在2002年。据《洛阳年鉴》显示:2002年,一拖开始扭亏;2003年,一拖开始盈利,当年的销售收入达47亿元。“2003年的业绩,达到了一拖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对于这个数字,一拖新闻科科长李红军记忆犹新。

  2004年,一拖销售收入上升至60多亿元,利润突破8000万元,同比提高12%。

  2005年,“东方红”的业绩一路飘红,小轮拖创下了月销2万台、日销超千台的纪录;同时叉车、轧路机先后叩开西欧市场的大门。“东方红”T140新型推土机刚在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上展出就被客户抢购一空。同时,小轮拖针对不同用户开发的“东北虎”、“西北星”小拖系列遍地开花。东方红LR105系列柴油机供不应求,部分产品持币待购。

  据透露,2005年,一拖的销售收入有望突破80亿元。

  “三分四层”自救之路

  有人把一拖的复兴归功为“三分四层”的战略改革。

  2001年年初,洛阳市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实施目标的第一步即是“1648工程”。在“1648工程”的氛围中,一拖在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于2002年提出了“三分四层”战略。

  “三分”即分兵突围、分块搞活、分兵挺进。“四层”的第一层是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三大板块做大做强,第二层是将零部件专业厂做精做专,第三层是将和主业关联度不大的生产单位进行综合整治,第四层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和资本运作。

  “其实,‘三分四层’的核心就是‘放权’,分家吃饭。”一位职工这样总结“三分四层”的意思。他介绍,以前各分厂都是为产品配件,产品没有市场,总公司没有订单,大家也都没活干。“三分”之后,各分厂都变身为责、权、利明晰的经营主体。

  “三分四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拖长期以来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思想观念陈旧、效率低下的弊端。

  一拖通用配件厂(以下简称通配厂)的前身是自行车一分厂,由于总厂订单较少,通配厂也连年亏损,每年的亏损额达900多万元。“三分四层”战略思想给了通配厂一条出路。责、权、利分明的通配厂,开始把目光紧紧盯在市场上,2001年下半年,该厂开发的东方红小型液压挖掘机,市场销售火爆,产销量在全国都是第一。

  “通过‘三分四层’与辅业分离,各自寻找市场,减小了因市场反应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以前是‘大河没水小河干’,现在是‘大河没水,小河也不会干’。”李红军说。

  “由于各分厂都具有一些技术改进的权力,所以技术改革速度快了,基本上三五天就有一个小变化,不仅产品多样化了,而且让模仿者跟不上,产品的竞争力也就加强了。”一位老职工对改革赞不绝口。

  “三分四层”对一拖的管理也是一个观念的调整,在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和资本运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和英国里卡多、德国宝马、意大利菲亚特、芬兰维美德等世界知名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开发出了市场非常看好的大功率柴油机、新型轧路机、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三大制造板块为主的产品结构格局。

  在分兵突围、分块搞活、分兵挺进的战略中,一拖子公司也受益匪浅。2003年,一拖17个零部件专业厂中有9个实现了盈利,盈利面超过50%。

  辉煌还能持续多久

  “一拖近两年的快速增长是大轮拖的市场需求旺盛带来的。”有人这样剖析一拖快速增长的原因。2005年,大轮拖市场以难以想象的火爆,为一拖带来了新的局面。

  “产品一出来、检验一合格,就立刻被运走。”李红军说,以前,市场部的人整天在外跑业务,现在都回来了,是回来要车的。

  又是一个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决定企业命运的个案,与10年的历史有着如出一辙的相似。

  为了实现多元化的支柱产品格局,1994年年初,一拖反思之后,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用7年时间,到2000年形成拖拉机、汽车、工程机械三大支柱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利润1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这就是一拖著名的“73111”工程。其中,发展载重汽车是工程中的重点。

  1993年,一拖开始进入载重汽车市场。

  但是,一次市场变化改变了一拖的产业结构。

  1995年,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开始大规模推土造田,原来已经滞销多年的履带拖拉机又成了市场的热销产品。资源的配置、领导的精力、工作的重心,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模式。短期的效益挤占了长期的项目,倾公司全力用于汽车项目的各种资源,又用在了履带拖拉机的生产上。

  依靠大型拖拉机,一拖又创造了辉煌的1997年。

  然而,不到两年,一拖又陷入了难以摆脱的亏损泥潭,并持续到2000年。那一年,回头一看,已经调整产品结构多年的一拖,履带拖拉机的主角地位依然没有变。

  历史就这样给一拖人开了一个玩笑: “73111工程”的宏伟目标到2000年,变成了22亿元的销售收入,亏损2.14亿元。

  “一拖的发展规律是四年一起,五年一落。”一位老职工总结道。而发掘其背后的原因,是一拖受宏观影响和对市场的依赖性太大。

  “当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我们传统业务时,一拖资源配置弊端就被掩盖起来;当宏观政策不利于传统业务时,一拖体制上的弊端就成为一拖经济塌方的助推器。”一拖董事长刘大功曾对一拖的体制弊端作出解析。

  一拖如今的繁荣,是否也是昙花一现呢?

  拿什么拯救自己

  “一拖刚刚进入恢复期,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一拖是中国500大,还不是500强。”刘大功说。

  那么,一拖靠什么强大呢?

  2004年年底,一拖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最新产品轿车——“东方天翼”城市多功能休闲车诞生。2005年上半年,一拖旗下的福赛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福德重卡正式推向市场。它们与东方红轻型、农用汽车、SUV、皮卡及东方红系列专用汽车共同组成一拖全新的汽车产业板块。

  依靠这些新兴的产业能否拯救一拖?

  事隔10年,一拖再次进军重卡业,但中国的重卡市场已经与原来不可同日而语。2003年,统计的重型卡车生产企业前三位为中国一汽、东风、中国重汽,市场占有率达88.7%。没有完全独立平台的一拖,凭什么与它们同台竞争?

  虽然一拖有过生产军用汽车的经验,但消费者对时尚消费型的汽车品牌要求还很高,与民用汽车有着巨大差异的一拖产品,在汽车制造业能保持多大的优势,都有待验证。

  仅仅靠产品结构的调整,能医治一拖庞大的航母身躯吗?

  “机构过于庞杂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通病,剥离社会职能是一拖这次改制的重点。”有人认为。尽管这个建议已提出多年,执行却成了最大的难题。

  一拖的一位规划师曾将一拖的改革分为两步,首先是将一拖的总分厂制变为总分公司制,分公司仍受控于母公司,二者以股权为纽带,各担权责。

  而2005年,则被称为一拖改制的攻关年。

  工业个案2:

  北方易初:转型样本

  对于有着骄傲过去的老军工企业,在市场化初期该如何避免遭遇难以为继的困惑?答案是:转型。

  “心随我动,大阳摩托。”形象代言人巩丽这句潇洒的广告语,彰显的正是北方易初日益提升的实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方易初是洛阳企业中的一个优秀代表,其转型的探索,为这个老工业基地带来的借鉴经验,弥足珍贵。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脱胎于老军工企业,有过值得骄傲的过去,但在市场化初期,也遭遇了难以为继的困惑,果断的改制和转型为它赢得了先机——在洛阳的工业企业中,洛阳北方易初

摩托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易初)应该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个成功转型的企业已经从当初的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在2005年国家工商总局

商标局新近认定的64件“中国驰名商标”中,洛阳北方易初的“大阳”商标(12类)名列其中,同时也成了该批河南唯一一个被认定的驰名商标。

  在巩俐那句潇洒的“心随我动,大阳摩托”广告语的背后,是北方易初日益提升的实力。

  10月20日,北方易初生产的DY100A型大阳摩托车,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审核,获得出口免验证书。这不仅是河南省继“新飞”之后的第二个出口免验产品,也是目前国内摩托车行业首个获得出口免验证书的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方易初不仅是洛阳企业中的一个优秀纳税大户,其转型更为这个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引进外资

  1992年3月,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北方易初挂牌开业。

  该公司的中方投资者是原兵器部下属的一个兵工厂。该厂曾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为祖国的军事工业作过突出贡献,但在和平年代,军品任务量锐减的情况下,经营难以为继。

  1983年年底,该厂在国家军转民的号召下,停止军品生产,转产民用摩托车。但当时资金有限,仅靠部里拨的621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根本不可能完成转产。

  但是创业者感到,企业缺乏技术、资金和人才,年产量一直在7万~8万辆徘徊,难以形成规模。

  1988年年底,引进外资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突破口,经过多方牵线。企业的决策者开始同泰国正大集团易初投资有限公司接触。当时的正大集团正在大举进军内地市场,因此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

  1991年年底,双方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长达30年的合作期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出席了签字仪式,并为公司题写了“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的名称。

  新成立的北方易初是当时兵器行业的第一个对外合作项目,也是河南省最大的对外合资项目,其产品定名为“大阳摩托”,取“正大、洛阳”之意。

  自此,一个老军工企业开始踏上了它的市场化之旅。

  艰难转型

  由于北方易初的前身是一个有着20年历史的军工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下,合资后70%的职工和80%的设备都进入了新公司,所以公司成立运行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转制和观念转变的问题。

  这也是所有的老工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很多老工业企业常常因此而被动。

  而北方易初引进外资,则为这方面的转变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新公司开始在内部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并进行了人事、劳动、工资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形成了以岗位技能为中心的“薪点制”工资分配方式;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以效益为中心,预算控制为手段,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一支笔”审批制度。

  当然,在那个年代,实行市场化改制,肯定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甚至会有一部分人对合资不理解,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上纠缠不清。

  但这些局部的争议并没有左右公司的发展,新的运行机制终于慢慢冲淡了人们的疑虑,大部分员工收入增加,发展空间也日益增大,员工的士气也开始大为振奋。

  与此同时,合资公司又开始了大手笔运作,在两年时间内,花费数千万美元先后对工厂的基础设施及生产线进行了大规模改进,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了大批设备,改建和扩建了毛坯、涂装、热处理等数条生产线;兴建了集表面处理、零部件生产与运行、

发动机制造、成车装配与检测于一体,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的大型联合厂房;购置了新的检测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建成了摩托车发动机柔性生产线;并加大了开发投入力度,研制开发了国内摩托车市场上最早的四冲程90ml发动机及整车。1993年年底,公司又引进了日本本田C100摩托车全套技术及生产线。

  经过两年的努力,北方易初终于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具备了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而当时的市场环境也为北方易初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时,摩托车还是国内的朝阳工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上升阶段,整个市场也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北方易初更是如日中天,开业当年的前10个月就生产了三大系列六个品种的摩托车9.3万辆,完成销售收入2.57亿元,实现了当年合资、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第一步飞跃。

  合资前三年,北方易初累计生产摩托车53.61万辆,创利润3.25亿元,双方顺利地收回了一期投资。

  抢滩海外

  2005年4月,在第五届中国(广州)汽摩配件与用品进出口交易会上,大阳摩托签单约5亿元,成为本次交易会上的一大亮点。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北方易初就开始实施“创国际品牌”的目标。

  但当时主要是通过外贸公司出口,而国内市场的如火如荼、蒸蒸日上,并没有使摩托车生产行业对开发国际市场投入过多的热情。因此,北方易初的海外市场开拓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当时的出口量也并不很大。

  到了1995年,国内市场的拥挤与国外市场的相对宽广促使北方易初坚定地走出国门,并制定了“以国外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方针。

  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大阳积淀的技术实力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被公认的“硬骨头”——欧洲市场,由于北方易初取得了被许多摩托车生产厂家视为贸易壁垒的E-mark认证,使DY-100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在希腊,大阳更是与宝马、铃木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摩托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名牌”。

  北方易初在开拓越南市场时,因客户对大阳摩托缺乏了解,因此对北方易初半信半疑。但巧合的是,北方易初的员工在当地发现了一辆1996年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到越南的一辆大阳摩托车,当时这辆车已经行驶了3万多公里。客户对该摩托车进行测试后发现,发动机质量特别好,当地客户不仅打消了顾虑,而且于4月底专程来到北方易初洽谈合作项目,第一批就进口了1000辆大阳摩托车。

  1999年和2003年,北方易初分别在越南和孟加拉国建成了整车装配线。目前,大阳摩托在这两国的销售仍保持40%~50%的增长率,并且稳居第一品牌。

  2004年7月,北方易初在非洲尼日利亚建成投产了首条大规模摩托车整车装配生产线。

  随着这条年产5万辆大阳摩托车的整车装配线的建成投产,北方易初的四冲程大阳摩托车在非洲的销量从2003年的几千辆增至2004年的1万多辆。

  据北方易初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学军介绍,北方易初在欧美的重点市场,如希腊和美国,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北方易初大阳摩托在欧美市场的销量为5000多辆,2005年预计可达2万多辆。

  当然,北方易初开拓海外市场还只是刚刚开始,即使是其投资的三条生产线也并非其真正的资本扩张,而只是和当地经销商的合作策略。下一步,北方易初将开始实施真正的走出去战略,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建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