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正文
 

第十一届郑交会创多项之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15:28 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如涛

  “第十一届郑交会的成功大局已定。”郑州市会展办主任阎铁成在展会开幕之前作出预言。

  实际上,正如阎铁成所说,11月18日开幕的第十一届郑交会出手不凡,基本上为人们
勾勒出了未来“中部会展之都”的雏形。

  郑交会的“两创一尝试”

  第十一届郑交会被称为“两创一尝试”之举,是因为它“创多项历史新高”、“创多种展览先河”和“尝试了综合性大展的突围方式”。

  本届郑交会刷新了多项纪录。本届郑交会参展企业有3000多家,其数量达到了历届之最;布展面积突破6万平方米,其规模也达到历届之最;参展展位130个(折合标准展位1400个),约占总体展位的47%;展览的档次也创下了历届之最,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展会相比,本届郑交会已经跨入全国特大型展会行列。

  在创新方面,本届郑交会的亮点非常突出。其一,63家台商参展,形成了“台资企业专馆”的独特魅力。中国台商发展促进协会理事长蒋孝严先生也特地出席了台商投资中原论坛。其二,印刷包装展区专业性强,以新海岸、新斗彩、瑞光、金

芒果等为代表的实力型企业开创了中原印刷包装特种行业展览的先河。其三,友好城市展规模空前,广州、青岛、南宁、宝鸡等10多个城市由市长带队参展。

  另外,本届郑交会对于综合性大展的突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既是一个综合性的贸易洽谈会,也具有相对专业的属性。会展作为终端销售渠道的功能即将淡出,它将更倾向于展示、贸易合作与订货,所以,专业观众对于郑交会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凸显“中部会展之都”优势

  作为省、市两级政府重点培育的品牌展会,郑交会像国际少林武术节一样,意义深远。但是,怎样培育、发展郑交会,对河南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与第十一届郑交会同时开幕的还有“2005第二届中国中西部国际食品业博览会暨河南食品工业‘十五’发展成就展”,其展出地点是中原国际博览中心。此前,有媒体用“龙虎斗”来形容这两个展会,也有人士分析说:“这是展会资源的浪费!”

  实际上,在举办展览的旺季,多展并举是常见的事情。就近期而言,在河南人民会堂室外广场先后举办了首届河南金融文化节和第二届中原“

美食节”,你方唱罢我登场,更显示了中原会展业的繁荣。

  第十一届郑交会虽然已经闭幕,但是它所形成的影响还在持续。它的成功,充分凸显了郑州打造“中部会展之都”的优势。

  在11月16日第十一届郑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就“市场化运作问题”提出疑问,得到的回答是:“郑交会现在走的是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路子,品牌展会需要培育,当展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之后,政府将淡出市场。”对于“市场化”的理解,参展企业有更深的体会,台湾百鸣企业集团CEO巫明桦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哪里有利就往哪里走。”要保持郑交会的持续辉煌,需要一段时间的精心呵护。

  郑州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州台商企业协会会长王任生表示:“希望广大客商在郑交会上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并给河南更多的机会。”

  助力中原会展业崛起

  对于展会的成效,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但可以确定的是,展会的成效并不能仅以交易额或意向成交额来判定。

  “此次郑交会的观众构成大体是,市民约占80%,专业观众约占15%,其余的5%为参展商、工作人员等。”郑交会上一个商家就此做了一个简单的判断。实际上,专业观众的数量对于参展商更为重要,如果能把专业展览相关的利益链条都连起来,形成一个主题之下的若干个专业链,展会的交易成果与影响力将能得以快速攀升。

  记者就展会的交易额做了一些了解,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展会交易额虽然已经公布,但实际成交情况将会在更长的时间内体现,甚至是半年乃至一年。“评定一个展会是否成功,就看下一届展会参展商是否仍然愿意来。”有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中国会展业而言,“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是其发展的方向,但这并非是一个确定性的标准。对于以国内贸易为主的郑交会而言,外地客商所占的比例、本地知名企业的参展水平、专业观众的聚集状况,都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只有在中国会展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才会产生一个完整的会展价值评估体系。

  而第十一届郑交会的成功举办,将为今后更加成功地举办郑交会、助力中原会展业崛起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