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一个媒体和它所代表的阶层
    记录光荣,放大梦想

    巴尔扎克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并预言了其灭亡,《中国企业家》恰好相反,在“企业家”群体还像野草那样从宽厚坚硬的石缝中顽强冒头的时候,这本杂志便不羞于自白:它有鲜明的企业家立场。
    先有其名,再有其实。《中国企业家》在推动计划体制下的厂长、经理向真正的企业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详细内容》

    《中国企业家》:商业雅皮和它未来的责任

    在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崛起进程中,《中国企业家》是将引导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还是直接成为这个阶层的生意和生活的一部分?《详细内容》
 写在卷首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百年老参,千年老参?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搁笔一年多,本想借《中国企业家》创刊20周年认真写点什么的 。
    尤其是去年以来,个别 “蜘蛛侠”模样的人大显神通,在万众呼应之下,三拳两脚砸烂了我们国家20多年来好不容易形成的某些改革的共识、发展的共识,尤其是砸烂了我们这个社会有关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价值的共识,我深感愤怒,几次忍不住想跳出来大声说话。因为在我看来,社会进步需要动力,动力源于某些重要的共识。《详细内容》
 观察家
    以全球视野迎接下一个20年

    荣先生所开辟的道路与他传奇般的一生经历,正是中国近代史剧烈变动中不朽的企业家精神的反映。他从一个旧中国时期最成功的民族工业家族的继承人,到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运动的带头参与者;从积贫积弱的国家环境中激发出的“以实业报国”为理想的实干青年,到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经营管理的中国改革开放窗口企业的负责人;从一个忠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路线执行者,到一个共和国国家领导人。追寻他的思想历程,不是用简单的“革命主义者”,或者“红顶商人”可以来描述,也许他的心灵路程,与所创造的事业意义,还需更长时间才能提炼与认识,但他所树立的榜样却极具现实意义。《详细内容》
 封面人物
    20年,25人,他们的一转身,是中国商业史年轮上的一个个动人缩影。
     20年,一本杂志见证了企业家群体描绘中国商业史的动人情形:我们见证了他们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受人尊敬的一个群体,我们见证了他们成为国力间较量动力的历程,我们见证了他们的命运沉浮,我们见证了他们的智慧、成功、失败、悲伤……
    从1985年到2005年,我们按年序每年选择了一个曾在《中国企业家》封面上出现的人物,逐一进行回访。他们有的在安度晚年,有的远离商业,甚至不知所踪,有的在受牢狱之苦,有的依然站在商业浪潮的前沿……
    回看20年25人的商业背影,让人感叹万千。无论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褒贬如何,他们的背影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商业的年轮上。
1985.周冠五:大风大浪后的宁静黄昏
  在77岁高龄时把一个特大型国企带上巅峰,接着骤然离职。到如今,十年赋闲。周冠五还在静静体味大风大浪后的宁静黄昏。
  对于1985年的回忆,周冠五是绕不开的一个存在。本刊曾在2001年“16年16人”的专题报道里以《周冠五:承载一代改革人的命运》做过报道,当时虽经记者的反复联系,未能采访到他本人。四年之后,我们重新寻访这位当年的风云人物,几经周折,依然未能见到周本人,只能从周冠五当年的同事口中得知那段尘封历史的片段和老人的现状《详细内容》
    
1986.吴协刚:发挥余热
    这位曾经和吴仪搭过班子的老人离休后仍乐意发挥余热
    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南街,地坛东门往东100多米,有一座龙绍衡大厦。大厦的9层和10层,每天都有不少年过花甲的老人聚在一起,有下棋的,有打牌的,其乐融融。其中有一位老先生,他一般是下午过来,来了就专心地写字或者画画,写的是隶书,画的是花鸟。他就是吴协刚,《中国企业家》杂志1986年第3期的封面人物,那时他还是中石化集团燕山石化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又担任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如今离休已经十余年了。《详细内容》

1987.李秀森:难于圆合的“半球”梦

    如何重拾半球的自信以及如何策划发展湛江小家电的未来,70岁的李秀森期待有能人出现。
    2005年11月7日。湛江。闷热的晌午。这是一所僻静的二楼小院。李秀森从里屋踱出来,穿过花花草草和一棵芒果树,身着一件不合时宜的厚外套:他有些感冒。开口便笑,落座喜气洋洋。这位《中国企业家》1987年的封面人物,时任湛江市家电工业公司(半球实业集团公司前身)的总经理健谈而爽朗。《详细内容》

1989.此间已无应治邦
    多元化投资失利后,急需资金的应治邦栽倒在“梅花案”中,从此英雄末路,晚年隐居于深圳,淡出了世人的记忆。
    2005年11月23日下午,在西安东郊纺织城的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门前。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女工摇摇头,然后扭过头来问身边的女伴:“应治邦是谁?你知道吗?”
    从1996年5月22日因玩忽职守被拘留算起,应治邦离开五环集团(西北国棉五厂)已经将近10年,这位当年业界的风云人物已经在人们视线里消失了很久。《详细内容》
1990.褚时健:英雄暮年
    有关褚时健将复出的传闻渐渐不大听说了。
    “离开企业十几年了嘛,兴趣应该是减了。”2004年底,已经76岁的褚时健在云南哀牢山上对《中国企业家》说。
    在云南,尤其在玉溪,提起褚时健,人们的记忆并未淡去。而对现今活跃在商界的很多中国企业家来说,褚时健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名字。“我很尊敬他”,万科董事长王石说。《详细内容》
1991.何泽民:不求显山露水
     虽然有着一种由商而官的经历,但何泽民依然怀念在企业的时光。
     这位年过70的老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14年前出现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的何泽民身着西装领带,面带微笑,在办公桌前神采奕奕。眼前的他,笑容依然灿烂,只是斑白的须发留下了岁月流逝的痕迹。
     45年前,26岁的何泽民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来到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从此开始了30余年的“革命螺丝钉”生涯。1984年,何泽民被任命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长时,已经50岁。《详细内容》
1992.刘华国:怀抱政策出西北
    世界银行贷款、合资、集团化、股改、海外上市……凭借对政策的高度敏感,刘华国没有放过20年来中国企业发展变革潮流的任何机会。
    “1992年?从照片上看,很瘦,这都不知道在哪里拍的。”看着1992年第三期《中国企业家》封面上自己的照片,刘华国已经对当时的情况记忆模糊。当时他被称为“陕西省优秀农民企业家”。《详细内容》
1993.王新华:有关华光的伤感记忆
    对于原先企业既留恋又不满的心态让王新华比较痛苦和难过,现在的创业一定意义上是他用以解闷的产物。
    2005年11月18日,在2005北京国际照明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上,我们寻到了《中国企业家》1993年的封面人物—时任潍坊华光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王新华。王自嘲地解释,对于原先企业既留恋又不满的心态让他比较痛苦和难过,眼下参展的这个潍坊华光新能电器有限公司一定意义上是他用以解闷的产物。说这番话时,王的目光和头发一样有些零乱。《详细内容》
1994.周耀庭:大梦先觉
    股份制改造、MBO、顺滑的父子交接班、惠泽乡民……大梦先觉的周耀庭有了更多的闲暇开着黑色奔驰600到田间地头兜风以及接送孙子上下学了。
    1994年,周以全国乡镇企业家身份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封面人物;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的2005年,周的长子即红豆集团公司总裁周海江作为中国内地服装业代表登上《福布斯》封面。就红豆集团的发展势头以及外界关注度,“父子兵”的成绩可见一斑。《详细内容》
1995.赵新先:怆然收场
    在失去了20年来与他同呼吸、共命运的三九之后,赵新先仍渴望将他对医药产业的数十年经验和毕生热情有所寄托。
    1985年赵新先43岁。在中国的80年代中期,一个过了40岁的男人,最好的选择绝不是创业。但这一年赵新先带着几个学生,脱离南方医院,创办了南方药厂。20年后,赵新先一手缔造的庞大的三九集团,身陷巨大的债务泥潭,63岁的赵新先被免去所有职务。与生俱来的强烈赌性或者说是巨大的勇气,使赵新先的商业生涯开启,最终也使这段征程以如此无奈的方式收场。《详细内容》
1996.张巨声:我要是还在,美菱肯定不会卖
    这位曾经因创新、骁勇善战而闻名于家电界的老英雄,对身陷资本市场的美菱显得颇为无奈。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三年时间,国内家电业翻云覆雨,昔日的冰箱霸主美菱则在悄然间已经两易其主。然而,作为创始人的张巨声的名字却依然会频频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时常唤醒许多人对他执掌美菱那段近于传奇的生涯的回忆。《详细内容》
1997.姜伟:失误后的总裁

    1997年9月,姜伟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封面人物,总结出“总裁的20大失误”。其时,中国的保健品市场正处于低谷,三株、太阳神的销量大幅下滑,巨人集团宣布破产,飞龙集团的“延生护宝口服液”也已经不能让姜伟恢复往日的雄风。《详细内容》
1998.牟其中:还能走多远?

    每天,在湖北洪山监狱,一个64岁的老人都要跑够一百层楼梯:“终年不断,因为任重而道远”。
    这是当年《中国企业家》以牟其中为封面人物时的文章标题。不幸言中,1999年元月,牟其中被拘留,2000年5月,被判无期徒刑,2003年9月,刑期改判为18年。《详细内容》
1999.倪润峰:壮志未酬身已退

    无论人们对倪润峰的评价褒贬如何,他的脚印已经深深地烙在长虹乃至中国彩电业发展的历程上。他是过去十年中国商业的代表,只是他所代表的时代已经过去。
    枭雄、孤独、教父,这些字眼都是对于倪润峰最惯用的描述。在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中,恐怕很少有几个人会像倪润峰这样,让人仰视、敬畏,却又怀以质疑。《详细内容》
2000.柳传志:离开PC的日子

    逐步从联想PC隐退的柳传志,所有的工作都与两件事相关:捍卫曾经的光荣,赢得新的光荣。
    在决定将话题转到此次《中国企业家》“封面回访”的出发点之前,记者犹豫了好几次,试图找到更轻松的介入方式——因为那期的封面标题是《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讲的是延续了多年的“倪(光南)柳(传志)之争”的始末。《详细内容》
2001.李书福:一天天变成“大佬”
    野孩子吉利今非昔比,而李书福口出狂言的习惯却依然不改。
    2001年10月,登上《中国企业家》封面的李书福一脸焦容。让他感觉有如挣扎于“生死”之间的是那张把吉利排斥在汽车制造业之外的准生证。4年后的今天,吉利已经进入国内行业前十名。而高贵的“中华”轿车的销量还不及吉利“豪情”的五分之一。在海外媒体眼中,吉利汽车正在取代一汽的“红旗”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代表。李书福则登上了2005年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的榜单,成为榜上仅有的两位来自汽车制造业的企业家之一,另一位则是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详细内容》
2001.宁高宁:转战“中粮”

    四个月的“识思悟”之后,宁高宁带领中粮的高管,用新的培训方法和逻辑,开始探讨“新中粮战略”。
    当中粮新的使命终于确定时,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将其一一写在会议室的字板上,随后提议“大家起立、宣誓一遍。”所有人都站了起来,跟着宁高宁齐声朗诵新中粮的使命、愿景。一位中粮人用文字这样记述那一刻:“你能清楚听到热血撞击血管的声音。”对于47岁、渴望放手一搏的宁高宁来讲,他的商业生涯是否常常被这样的“热血撞击血管”的声音所激越?《详细内容》
2002.仰融:期待拯救华晨

    他期待着那个能让他把百分之一的可能变为百分之百的机会,三年间来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走向。
    在近20年来所有登上本刊封面的人物中,仰融应被归于在商业与人生中经历大沉浮、面临大取舍的一类。三年前他霸气中带着几分孤傲,被本刊称为“汽车行业的颠覆者”。如今他身在海外,有国难归,一手打造的华晨已经走到奄奄一息的危境。《详细内容》
2002.张瑞敏:接着“变戏法”

    三年来海尔依旧沿着张瑞敏所谓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思路自顾前行。
     2002年,当海尔处在舆论的各种质疑和揣测中时,张瑞敏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采访,张瑞敏解释说,“我现在不太乐意说,是因为现在戏法还没有变完,刚进行到一半,这时说有多大意思?”在这次采访中张瑞敏对海尔的策略有如下描述,“正如当年毛泽东主席带领弱小的红军能打下中国,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如果按书上的牌理出牌,永远赢不了。” 《详细内容》
2003.李兆会:成长的代价
    对这个年轻人的成就,外界持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肯定李兆会的能力,另一种则认为他正好赶上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猛升。
    李兆会出现在《中国企业家》的封面纯属偶然。一个非常不幸的偶然。《中国企业家》当期的封面文章《海鑫卅日》所关注的并非李兆会本身,而是一个企业的继承。正如李的爷爷李春元所说,李兆会是一个象征,由他来继承父业,从政府到亲戚都没有意见。胡润说,在他的印象里,《中国企业家》是最早深入关注民营企业继承的媒体。通过《海鑫卅日》,我们还原了一个当时资产43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在创始人突然死亡后的继承全过程。《详细内容》
2004.孙宏斌:我们已经站在第一梯队里

    顺驰中国度过了高歌猛进的躁动期,孙宏斌也不再把“拼命”作为企业的常态。
    较之去年,孙宏斌说话的节奏明显慢了。他很少再对提问者提出反问。他有足够的耐心听你把话说完。他已经从由他掀起的地产“狂飙”引出的质疑漩涡中脱身,周围打量他的目光不再那么有敌意。更重要的,顺驰中国也度过了高歌猛进的躁动期,风险相对小了——孙不喜欢“风险”这个词,他更愿意用“困难”。《详细内容》
2004.唐万新:悲情庄家
    很多人宁愿相信德隆是一个“善庄”,因为唐万新是一个有梦想、有抱负的人,他要做“产业整合者”,他要做中国的GE。
    “唐万新穷到自己的房子都靠按揭,小孩在美国也没有钱了,都是从朋友那儿借。唐万新一心扑到德隆上,从来没有挥霍过钱,结果弄成这样。所以从心里面讲,我们对老唐是非常敬重的。”2005年9月的一天,某德隆旧部对《中国企业家》唏嘘感叹。上世纪90年代初,唐氏兄弟尚在新疆创业的时期,曾有算命大师预言,唐万新在40岁那年将一贫如洗。令唐万新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句诳言竟一语成谶。《详细内容》
2005.陈久霖:罪与罚
    他创造了用21.9万美元原始投资成功在海外建立起石油帝国的成功经典,同时也提供了揭示国际化巨大风险的失败范例。
    “陈久霖?哦,现在这边对他的消息比较少了,都在关注中国航油的重组。”电话那头,一位新加坡媒体界的朋友告诉《中国企业家》。一年前那次全球震惊的金融惨案滞留到今天,还能激起媒介兴奋的只是中航油如何重组、淡马锡是否入股、候任总裁出自何方这些关乎未来的点,而深陷囹圄者陈久霖似乎停留在过去。他的处境如何、结局怎样已经少人问津。曾经的风流人物,在公众心目中几乎只剩下一些残存的记忆碎片。《详细内容》
2005.朱新礼:期待整合

    朱新礼的头脑中正在构建更大的发展规划,比如以合资公司为平台(或者以汇源为平台),展开对饮料产业的整合。
     当众多的跨国机构大面积收割中国企业,中国饮品行业正受困于资本瓶颈时,汇源在2005年初对外展开的股权开放,因为其谨慎、主动性、较小的股权比例及高昂的价值回报等,对中国企业格外有借鉴作用。《详细内容》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     欢迎网友投稿: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中国企业家》杂志、新浪财经            本期制作:《中国企业家》杂志 孙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