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4年孙宏斌:我们已经站在第一梯队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 16:43 《中国企业家》杂志

  顺驰中国度过了高歌猛进的躁动期,孙宏斌也不再把“拼命”作为企业的常态

  文/本刊记者刘建强

  较之去年,孙宏斌说话的节奏明显慢了。

  他很少再对提问者提出反问。他有足够的耐心听你把话说完。

  他已经从由他掀起的地产“狂飙”引出的质疑漩涡中脱身,周围打量他的目光不再那么有敌意。更重要的,顺驰中国也度过了高歌猛进的躁动期,风险相对小了——孙不喜欢“风险”这个词,他更愿意用“困难”。

  “我现在的状态比去年好多了。总是那么紧张,生活也没意思。”孙宏斌说。

  2004年,《中国企业家》以“地产骇客”为题,第一次全面地报道了被质疑包围的顺驰。一个天津的地产企业,在短短一年内,大踏步开始了它的全国化进程。“现在看起来,房地产企业的全国化还是一个趋势。”孙说。但在一年前,这个以天价拿地、蔑视行业权威、我行我素的人,除了他的团队和合作伙伴,几乎没有同盟军。

  “大小地产商聚在一起都在谈老孙,没法儿不谈,都说这是一匹北方的狼。老孙是我见过的最偏执的人。”这是来自成全企划公司董事长全忠的说法。

  “我们这个企业是透明的,”当时的孙宏斌说,“你们来看了,就不会说有风险了。”为此,孙宏斌让我们接触到了顺驰的所有高层,并逐一做了深谈,包括时任财务总监的顺驰中国现任董事局主席汪浩。

  就是在那次陆续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采访中,孙宏斌和他的同志们详细讲述了顺驰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战略。“战略”、“判断”,这是当时的顺驰团队频繁使用的词汇,至少在语言和精神面貌上,孙宏斌让顺驰上下保持了高度一致,从而让他的企业看起来与众不同。“很多企业讲战略。有了战略就要有判断,有了判断就要有行动,否则等于没有。”孙的行动能力有目共睹。

  2004年,顺驰提出销售目标为100亿,其内部的说法甚至高达155亿。当大家还在针对这一数字讨论不休的时候,一年很快过去,结果是,这一目标是否达到已无关大局,顺驰已经成功实现了它的全国化。

  去年以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不断。顺驰的全国化刚刚开始,资金链绷得极紧,宏调调控也不期而至,因此孙宏斌对去年的“困难”记忆犹新。“今年的困难是大家都有的。如果现在再全国化,已经没有机会了。时势造英雄,而不是相反。”孙宏斌说,“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做了该做的事,现在是要稳健经营。”

  2005年1月,汪浩接替张桂宗成为顺驰中国的董事局主席。“稳健经营、提高操作水平、利润率及客户的美誉度”成为这个曾经势如疯虎的企业的最新战略。孙宏斌说,为了顺应这一形势,顺驰总部开始收回原来下放到城市项目公司和区域集团的权力,因此带来了组织结构的又一次变化,包括很多高层的换位和裁员。“我跟汪浩说,别着急,慢慢来。”去年,这么温和的话从孙宏斌口中是听不到的。

  “我们的日子比去年好过多了,”孙宏斌说,“而且企业也越来越成熟,好的东西要保留,不好的东西要改变。我的心态也从容了。可能跟年龄有关系,40岁的人很难有20岁的人那种冲劲儿。”现在,顺驰已经没有“100亿”之类的指标,“做得尽量好一点儿就可以了”。

  “做企业最大的快感在于你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决定了你在哪个圈子里。在地产行业,我们现在肯定已经站在了第一梯队里。”

  2004年,《中国企业家》在“地产骇客”同期刊发了卷首语“不必为顺驰担忧”,社长刘东华在文中写道:“与其说大家为孙宏斌和顺驰担忧,倒不如说是为自己担忧。因为一旦孙宏斌的个性得到了这个世界越来越大的承认,一旦孙宏斌对顺驰的未来定位一步步得以实现,大家就可能尴尬地发现,孙宏斌不但成功了,而且是以自己看不懂的方式取得了成功。”

  今天,孙宏斌可能也不会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但至少他没有像很多预言所说的那样迅速倒下,而且不再把“拼命”作为企业的常态(他曾经坚持说顺驰的这种工作方式不会改变)。

  如果请孙宏斌谈一下10年后的自己,他会说:“我看不了那么远,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未来,他可能会指挥一家投资公司,因为他感觉到国外的基金等投资机构对中国的了解太有限,而中国的机会还很多。而他最可能投入的行业仍然是房地产:“现在是国家遏制消费需求,需求还在那里,并没有减少。”

  孙宏斌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感到满意。“我现在没事儿干,处于无业状态。”说话的这个人眼神温和,不复咄咄逼人。

  孙宏斌:《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3期封面人物。

  现年42岁,自称“现在不再拼命”

  年度背景2004年

  

宏观调控点刹过度投资,铁本、建龙被查,德隆崩塌,是这一年的标志性事件。

  10月底,人民币加息,引发国内股市、债市、楼市应声而动,国际金融市场也有所震动。粮食价格上涨达到1997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涨幅,与此同时,汽车、家电、药品、信息服务等方面,价格走低,广大老百姓从中大受其惠。“郎顾之争”掀起国资保卫战的大戏,这场规模空前的公共政策大讨论的结局是,国资委叫停了MBO,禁止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自买自卖国有产权。

  “国九条”出台,给9亿农民带来增收减负的福音。但无法摆脱的是,油价和电荒开始真正缠绕着中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