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30亿,百年老字号“张小泉”差点拍断了自己的根基

蒸发30亿,百年老字号“张小泉”差点拍断了自己的根基
2022年07月20日 06:00 市场资讯

  中国最悠久的菜刀品牌,竟然被一颗大蒜绊了个狗啃泥。

  由“拍蒜”事件引起的对张小泉的口诛笔伐还在持续发酵,并在张小泉客服、总经理和竞争对手的“神助攻”下,被推上风口浪尖。

  最初,是广州的一个消费者,用新买的张小泉菜刀拍蒜,没想到,这一中国人做菜的常规操作,竟然把刀子拍断了。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只得到一句“不建议拍蒜哦”。

  中国人拍蒜拍了几千年,竟然得到了这样一句答复,着实令人惊讶。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这把刀上面印着“张小泉,斩切刀,50Cr15Mov”,其中的“50”可以简单理解为硬度,与40、30相比,数字越大,硬度越高,越经不起拍打。

  如果说客服的回应至少是有些许依据的,那张小泉总经理的一番论调未免过于不负责任。张小泉的总经理夏乾良在采访中声称“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米其林厨师不这样切”,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再次波及张小泉品牌。

  另一方面,张小泉的老对手,王麻子、十八子作等道具品牌,则连夜开直播“拍蒜”。这一拍不仅把蒜拍碎,也把张小泉拍得脑袋嗡嗡响。

  原本只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产品质量问题”,最终上升到“品牌声誉问题”。说到底,是这个品牌真的出了问题。

  这个拥有4百年历史,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品牌到底怎么了?

  百年修得老字号

  人们之所以对张小泉有这么高的期待与关注,跟它中华老字号的身份有关。

  据张小泉官网称,“张小泉”品牌始创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它不仅是中华老字号,也是目前国内刀剪行业中唯一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乾隆年间,张小泉的刀剪产品还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还曾代表中国刀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银奖。

  历代张小泉的传人都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刀剪产品制作精良,品质上乘,蜚声海内外。一直以来,张小泉都代表着民间刀剪制作的最高水平。

  曾经,刀剪界有“南张北王”的说法,其中的“张”就是张小泉,而曾经与之并列的“王麻子”似乎难以追赶。但若要深究,今天的张小泉,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张小泉”了。

  建国之后,杭州为了更好地传承“张小泉”的品牌和工艺,成立了杭州张小泉制剪合作社。同时,上海的“张小泉鸿记”整合3家刀剪店,成立了“张小泉刀剪总店”。

  然而,这两家都宣称自己拥有对老字号“张小泉”的控制权,屡屡对簿公堂。直到2007年,富春控股用1亿元收购杭州张小泉,又整合上海张小泉,从此“张小泉”的品牌争端才最终确定下来。

  只不过,这时候的张小泉与最初张氏家族创立的那个品牌已经没有血缘关系,但这个中华老字号依然值钱。

  得益于现代化管理和运营的运用,张小泉一路高歌,成为国内刀剪行业的一骑绝尘。

  2021年去年6月,这个依靠卖刀具的品牌成功上市,一出道便是巅峰。市值最高时达58.9亿,去年营收超过7亿。

  谁也没想到,今天让张小泉摔了个大跟头的,居然还是它最引以为傲的“刀剪”。

  在正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小泉这次栽了跟头,5天过去了,还没有爬起来,那就不是单纯的“产品问题”了。

  拍蒜事件后,张小泉的口碑急转直下!而在股价上,除了上市后不久冲上市值巅峰之后,张小泉至今没能再创新高,反而蒸发了30亿。

  为什么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对这个老字号的信心都在下降呢?原因在于,这个老字号越来越“不务正业”――正业没有进步,副业也难言成功。

  虽然是一个“刀剪老字号”,但被收购的张小泉,早已不再只专注于刀剪产品。

  毕竟,刀剪产品是耐用品,一把剪刀、菜刀用上几年那是再正常不多的了。而张小泉的刀剪产品由于质量好,使用年限就更长。这样一来,销量就成了问题。

  一个做刀子、剪刀的,该怎么办?

  一方面,张小泉向高端延伸。这些年,张小泉推出了镂空古典剪仙鹤剪、孔雀尾斩切刀等高端产品,动辄数千元定价,直接硬刚国际高端刀剪品牌“双立人”。

  但是,在某电商平台上,张小泉的高端菜刀和双立人相比,销量是天差地别。

  另一方面,张小拓展品类,进军小家电。现在张小泉对自己的定位早已不仅是道具,而是“品质家居生活品牌”。除了刀剪产品之外,去年还成立了小家电事业部,推出了电煮锅、空气炸锅、消毒刀架等产品。

  半年多过去了,张小泉的小家电表现平平。

  除了在产品上作延伸之外,张小泉也尝试多种营销手段。总经理出席网络直播带货,冠名《中国有嘻哈》,并推出了“泉叔”的IP形象,甚至还大搞联名,推出鬼冢、变形金刚等联名刀具。

  但是,通过这些“努力”,张小泉在消费者眼中的形象反而更加模糊了。昔日那个专注于做好道具的“张小泉”,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

  也许,这才是“拍蒜”事件后,张小泉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深层原因。

  开始忘本的中华老字号

  时至今日,张小泉立身之本――刀剪业务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占比70%。然而,从客服到总经理,从产品到口碑,张小泉给消费者树立的形象,却似乎与它本身中华老字号的称号渐行渐远。

  在品牌林立的今天,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太多,如果张小泉再继续固步自封,一味消耗“中华老字号”的老本,最终只会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拖垮。

  1.收起不值钱的优越感

  刀子一拍就断,相信这在此之前也有发生过的。

  之所以这一次“拍蒜”事件会遭遇网友口诛笔伐,最初是由于客服最初一句漫不经心的回复。最终,张小泉也出面道歉,指出“为客服沟通不当致歉,常规刀具可拍蒜”。

  说到底,这是张小泉自身优越感太高造成的。

  一个长期在消费市场中遥遥领先的品牌,日子久了,就把这种优越感当成理所当然,对市场的反馈漫不经心,最后栽跟头的只有自己。

  要知道,消费者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聆听消费者的声音,对市场的反馈做出正确回应,胜过任何哗众取宠的营销。

  这是服务理念的问题,也是企业文化的问题,只有尊重消费者,才能知道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尊重本土消费文化

  在张小泉服务中国人的数百年时间里,这个品牌早就对中国人用刀、烹饪的方式了如指掌,做一把适合中国人做菜的菜刀,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而中国人也一直很喜欢用张小泉的刀剪用品,不管是拍大蒜、拍黄瓜,还是剁骨切肉,根本就不在话下。

  至于拿中国人用刀和米其林厨师作比较,很明显立场就很有问题――为什么要以米其林厨师为标准,难道与之不同的就是错误的吗?

  做产品,当然要做市场需要的产品。不是我有一个产品,让市场来选择我,而是我根据市场需要,做一个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

  有些刀子适合切,有些刀子用来剁,有些不适合拍,都很正常,这只是一个产品功能划分的问题。产品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才被赋予不同的功能。

  张小泉的定位,不应该是要做“中国版的双立人”,而应该是中国的“张小泉”,尊重本土消费文化,服务中国的消费者。

  3.回归产品为本

  这几年,张小泉在产品上是越来越不上心了。

  张小泉的产品,有一半以上是代加工的,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也很少。

  过去三年,张小泉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0.17亿元、0.2亿元和0.23亿元,占营收比例只不过3.01%、3.51%和3.47%,连爱仕达的一半都不到。

  而在张小泉所拥有的135项专利中,“发明专利”仅2项,其余大多数是外观设计专利。如此看来,张小泉似乎更看重产品的颜值,但在技术突破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不管张小泉的产品结构怎么变,消费者最熟知和信任的,依然是它的刀剪产品。不管是开发高端产品也好,还是扩展到其他品类也好,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产品本身做好。

  产品研发、技术革新,都是需要投入的。在竞争如此激烈,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的现代,只有好的产品,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

  中华老字号,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品牌资产。但再大的资产,也经不起无端的消耗。

  张小泉用4百年建立起来的品牌,说不定只用3天就能毁掉。如果没能够持续为市场创造价值,就算是老字号也会淘汰的一天。

  尊重本土消费文化,为消费者持续创造价值,才能让老字号走得更远。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张小泉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2 菲沃泰 688371 --
  • 07-22 诺思格 301333 78.88
  • 07-21 北路智控 301195 71.17
  • 07-20 晶华微 688130 62.98
  • 07-20 常润股份 603201 30.5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