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初创企业上市的机遇与挑战分享研究(演讲实录)

大湾区初创企业上市的机遇与挑战分享研究(演讲实录)
2019年05月23日 18:0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5月22日消息,2019新浪飞亚论坛成功举办,大时代藏大机遇,聚焦大湾区金融创新,从时代浪潮掘金。WeLab虚拟银行董事局主席陈家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绅湾资本(筹)负责人陈爽等出席论坛并致辞,知名机构、重磅嘉宾集聚于此,深入观摩香港资本市场,与香港一线投行深入交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成就资本之路。

  在圆桌论坛环节,罗兵咸永道PwC资本巿场服务部联席主管合伙人陈朝光,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香港交易所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高级副总裁陈丛,香港天使投资脉络主席谭伟豪,云锋金融集团CEO李婷,富途控股金融及企业服务总裁、香港中国金融协会理事、香港证券学会理事邬必伟发言,本节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是罗兵咸永道PwC资本巿场服务部联席主管合伙人陈朝光先生,论坛探讨“大湾区初创企业的上市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论坛主要探讨“大湾区初创企业的上市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初创企业面对资金的问题,怎么选投资者、怎么选投资平台?初创企业要上市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融资平台去上市?国内现在科创板会不会和港交所有竞争,你怎么看科创板和港交所之间的关系?

  以下为演讲实录:

  有请各位嘉宾登台,共同探讨“大湾区初创企业的上市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本节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是罗兵咸永道PwC资本巿场服务部联席主管合伙人 陈朝光先生,那陈先生,我就把话筒移交给您了,谢谢。

  主持人:首先有请讨论嘉宾:

  罗兵咸永道PwC资本巿场服务部联席主管合伙人 陈朝光

  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 周炜

  香港交易所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高级副总裁 陈丛

  香港天使投资脉络主席 谭伟豪

  云锋金融集团CEO 李婷

  富途控股金融及企业服务总裁、香港中国金融协会理事、香港证券学会理事 邬必伟

  有请各位嘉宾登台,共同探讨“大湾区初创企业的上市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本节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是罗兵咸永道PwC资本巿场服务部联席主管合伙人陈朝光先生,那陈先生,我就把话筒移交给您了,谢谢。

  陈朝光:大家下午好!刚才两个小时很多嘉宾讲到未来大湾区有很多机遇,有很多空间,对于科技行业是有很多机会。对很多初创公司可能等不了这么久,因为他们需要资金。虽然初创企业可能有一个好的idea、好的概念,但是如果没有资金,根本不能走下去。今天在座的嘉宾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他们过往有很多培育初创企业从一个小的公司变成一个大公司到后来上市,希望这部分我们的嘉宾会跟大家分享更多一些实际操作、可以落地,也可以协助每个初创企业未来很快融资做好,最后能够上市,越做越大。

  对于初创企业面对资金的问题,怎么选投资者、怎么选投资平台?今天我们也谈到香港的角色,除了初创企业怎么选、怎么找,最后怎么准备上市,我们也会探讨香港大湾区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帮助推动初创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首先有请创世伙伴的周总,周总曾经扶持很多企业上市在不同地方上市。先请周总分享一下,一个初创企业要上市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可以举例分享几个条件,第一部分是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融资平台去上市?

  周炜:谢谢主持人,谢谢新浪邀请我们过来。

  这是很好的话题,创世这个基金是去年新建的,之前10年是领导KPCB在中国的投资。新基金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港交所,去年12月万咖壹联,我们投资了不到2年的早期公司就上市了,非常快,这也算是一个福地。从选择上市地的角度,包括上市标准,一直在变化中。我过去投资的项目有10个上市,绝大部分选择美国市场,像宜信、京东、融360等公司都是选择美国上市。

  在我从事VC的前些年,基本上大家的一致观点是,如果选择中国、美国和大陆市场上市,你把利润和财务表现的要求放到最高的位置,中国大陆要求最高,美国是看得最低的。对未来的市场增长的规模、想象力、改变世界的程度、规模大小来看,美国要求最高,而中国是最低的。我们认为香港在两者中间的某个点上游动。我们公司是美元基金风格,投的都是巨大公司,像京东、宜信,早期不太可能盈利,包括上市的时候都是亏损的,那时候我们都是去美国上市。香港因为很多原因在某些情况下不支持,大陆也不合适。有些盈利很好的公司,尤其业务不在中国,需要很多当地的知名度会选择在中国上市。

  香港这两年变得很热,一个重要原因是港交所改革意图很强,增加了很多对科技类公司上市的灵活性,包括AB股设计的问题。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新起创业者和早期创业者不一样,以前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海归,这几年的大部分是本土创业者,在香港不管是路演还是上市语言各方面都更自信。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创业,这些年中国有很多创新出现,以前我们都是模仿美国的模式,现在中国出现大量美国、欧洲没有出现过的模式,让美国投资人理解起来很困难。相对来说在香港上市,他们认为会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认同,因为在这边离大陆很近,对它的商业模式的认知度会更高。基于所有东西,大家这两年更多倾向于来香港,包括我们现在也有几家新公司准备上市,原来考虑美国,最近开始考虑香港。标准一直在变化中。基于中美摩擦越来越激烈,我认为香港的机会会很好,更多企业选择香港上市是更好的选择。

  陈朝光:谢谢周总对选择平台的意见。还没有选择的平台,要达到什么条件才选择上市?

  周炜:对我们来说巨型公司,目标非常大,要成为超级巨头的公司,一般选择上市会选择竞争基本结束的时候,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包括香港上市的美团,因为这些公司在竞争过程中是巨额亏损的,包括运营的数据,全部披露给公众,包括股东的压力,我们作为专业的VC、PE投资人,我们对亏损有耐心,我们对它的理解很深,我们可以等很久。公众投资人会给它很大的压力,要求它马上盈利,这就代表它在扩张市场、在研发投入上的空间就变小了很多。我们认为一个公司上市比较合适的时间点,像之前也有人采访我问到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选择竞争基本结束,你在业内是明显的领导者,这时候无论是公布数据还是面对公众的盈利压力,都不会造成你的业务本身受到限制的时候是比较合适的。

  陈朝光:除了这方面是否还有其他条件?

  周炜:港交所有很多条详细的指标。美国有另外一条指标是市场是否接受,没有具体的指导。中国大陆和台湾是非常像的,一套非常严格的财务指导意见,所以你要符合条件才能上市。不管怎么样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准。

  陈朝光:港交所陈总,周总有几个企业,有的到美国上市,有的到香港上市,从港交所看,你们怎么吸引这些初创企业来广角所上市?在你们看来哪类初创企业你们是最欢迎的?

  陈丛:我先总结一下香港市场比较有优势的地方:第一,香港是多元化的市场,对于IPO企业、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来讲,香港可能是全世界最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在这边我们不仅仅有国际上最优秀的顶级机构,也有本港投资人,也有亚洲投资人,同时现在国内机构还有散户也可以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来购买香港的股票。香港的投资人的特点,1、离国内大陆很近,大家不管对于产业政策还是业务形态都更加了解。2、过去3年来,在香港投资人越来越认可企业未来成长盈利的估值,我们在过去几年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TMT行业或者Fin Tech行业,很多企业上市的时候并没有盈利,它可以向投资人证明它有独特的业务模式,它可以有很好的RND的基因,或者是有非常好的行业垄断的地位,它可以指引投资者未来的估值,甚至未来的收入或者GMV的倍数,24个月甚至36个月来买IPO时候的公司。估值这块,香港投资人越来越和传统的美国科技投资人接轨。

  第二,香港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场,对于资金的进出没有任何的限制,同时我们觉得对于初创公司、对创业型公司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上市以后可以很容易用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源源不断的在二级市场上为企业做再融资,上市6个月以后可以发新股、可转债、各种衍生产品,同时老股东在锁定期6个月之后自由交易股票,都没有限制,所以是自由度非常高、非常稳健、高效的二级市场融资平台。

  第三,IPO的角度,有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来、什么样的企业适合来,可以去港交所的网站看一下,会有一个大概的判断。我们对于新经济板块,我们是非常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新经济公司来香港上市的,基本上我们不会对你处于哪个细分行业,不会对你的具体规模大小而做先前的判断,港交所要做的是验证你的信息披露是否准确,之后我们把下一步,不管是定价还是发行都交给市场决定。去年我们推出了两项非常重大的改革,1、同股不同权,AB股,鼓励小米、美团这样比较大的龙头的新经济企业,虽然有AB股,但是还是可以来香港上市。在这块取得不错的成效。2、鼓励生物科技公司,甚至还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以我们最新的“18A章节”(音)来香港做融资。

  陈朝光:谢谢陈总的分享。我自己的第一家IPO是1992年,我也做过国内上市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也曾经帮助企业考虑到德国。陈总分享香港的资本平台比以前更加开放,更愿意考虑初创企业来香港上市。陈总,最近有些人问到,国内现在科创板会不会和港交所有竞争,你怎么看科创板和港交所之间的关系?

  陈丛:我觉得陈总刚刚没有认真听巴曙松教授的讲话,巴老师已经说过了。我总结一下,港交所和上交所、深交所或者新来的科创板真的不是竞争关系,因为两边的市场上从本质的定义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内的政策性主导的融资平台。一个是非常高效、自由的海外平台。如果你在科创板上还是可以来香港再搭建融资平台,在香港以前H股可以回境内发A股,有科创板之后,红筹企业有可能再去科创板再做发行。我们认为我们和科创板并不是此消彼涨的过程,反而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两边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大家一起多交流,把饼一起做大。

  陈朝光:巴教授也介绍过了,陈总也简单总结了。我补充一下,几年前,很多人说深圳第三板会不会影响香港?这几年看到第三板同时在香港挂牌。我非常同意陈总说的,其实市场不一定是竞争,怎么互补?我们谈到很多上市,但是很多企业现在还没有到上市的阶段,所以今天我们也请到香港天使投资的谭总,他们过往有很多经验培育企业慢慢成长到最后可以上市,你可不可以分享大湾区初创企业生态系统里面,你们会怎么培育一个初创企业长大到最后上市?

  谭伟豪:谢谢。过去很多年在香港推动香港的科技创新,在香港回归以后,科技园数码港等几个平台慢慢出来,熬了十几年,越来越多区域的初创企业都可以用科技园数码港平台来创业。我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香港的生态圈和内地的生态圈还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去年大湾区希望把生态打通,现在好像好一点,但是还是有些障碍。天使投资、VC,现在港币基金和人民币基金一起投的企业很困难,内地投出来很困难,说是允许,但是不容易。我认为这是整个大湾区的生态应该要解决的很重要的问题。我和东方富海有一个基金,是人民币基金。我和北京的英诺也有港元基金,不能跨境投资,跨境投比较麻烦,不是不可以。

  生态圈,现在二级市场已经通了,内地可以买香港股票,香港资金也可以买内地股票,但是在一级市场打不通,是不是以后在前海或者横琴有500亿或者1000亿的基金池,让一级市场能够互通,一起共创共投。共创是香港的企业、团队和内地团队一起创业,香港基金和内地基金一起投,可能是人民币或者美元,一起投完再去内地上市能够转过去,香港上市的时候再用架构转出来,应该已经很方便,现在风投方面没有做得很好。我希望生态圈,不管是金管局还是外管局,那边能够有一个窗口就好了。我希望这个能够打通。

  至于怎么培育企业?现在名片上都好了,不管香港的企业或者深圳的企业都叫大湾区企业,我觉得这是给我们最好的名片,大湾区企业就是以后最能够创业、创新、上市的好地方。名片有了,以后怎么把它做得更实、更好?我们要看看资金的流动。第二,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复杂,以前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都来香港、美国上市,未来的东西是服务型、AI型,有IP的,过去在香港也不是很厉害的,香港也不是很熟的。服务在法律上,Fin Tech等等,还是要磨合一下。我认为香港投资者最重要的是生态圈的合法合规等等都在早期做好,以及用香港的牌照、全世界的牌照,更能发挥企业从传统企业跑到互联网再跑到AI、服务型企业里面,能在去香港上市或者境外上市,因为有些法规还没有通,如果两地政府说得更明确,比如数字交易所等不能在香港,用香港企业海外的牌照等等,如果都打通了,大湾区香港更能发展成为数字平台,会有很大的机会。

  陈朝光:很多成功的科技公司背后都是有天使投资者,刚刚你提到基金在国内流动很重要,除了在基金方面,其实作为天使投资者,你们会不会有其他方面协助企业做大?

  谭伟豪:和市场对接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投资不仅投钱,也要拉动产业,内地产业如果有对口,有国企、政府可以用它。香港的角色是怎么拉动东南亚以及有关系的产业,未来国际化是最重要的。香港这个好地方,东南亚的财团,泰国、马来西亚,很多有人脉、有市场的企业都在香港,如果投的时候也拉动他们一起投,以后整个东南亚市场就可以加速带动这个企业。

  陈朝光:谢谢谭总的分享。刚才两个小时也提到很多Fin Tech(金融科技),今天我们请到云锋金融集团CEO李婷女士,李总,你觉得哪类金融科技到海外或者香港上市最吸引投资者?

  李婷:金融科技过去几年市场发生很大变化,第一批金融科技企业基本上是做C端,B2C客户的比较多一点,或者是C2C的,有很多Platform的公司,但是大家和TMT行业一样,很关注C端客户的数量,商业模式也都是围绕C端来的,有的做资本、有的做平台,非常多。接下来随着监管趋严,很多金融加科技的企业,我自己感觉2B的这端,TMT整个行业在过去10年实际上对于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其实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很多的商业模式、商业的形式,包括客户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关系,其实都有重新的认识。

  现在很多传统的金融机构,包括企业都被TMT这波发展唤醒,如果说金融科技第一波其实和TMT行业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大家都是第一波要获取非常大量的客户,形成客户的黏性,再想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接下去流量之争我觉得基本到尾声,不能说完全完了,大家觉得完的时候还有头条出来。如果大部分成批量的形成独角兽、C端客户,做得规模比较大的话,我觉得难度越来越大,获客成本越来越高。金融科技,我觉得逐渐回到“金融、科技”,科技这端我自己的感觉有很大的程度上是有很多公司出来做给金融行业进行赋能,做2B端,包括监管科技、合规科技、AI大数据的应用,包括帮传统的金融机构能够更有效的获客、更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更有效的给客户提供客户体验更好的服务。我觉得会有很多非常细分的垂直的做2B的Fin Tech公司会出来。

  另外一部分是科技,这块我也看很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包括我们的国有几大行,包括平安、招商银行也都成立了金融科技的部门,我觉得大家都会基于对于金融行业的理解,再输出科技能力。两头的机会其实都会有,我自己的感觉,这个市场会朝挺有意思的方向进行发展,刚一开始金融科技走的是传统金融机构未被开发的客户群或者没有大力发展的业务类型,现在金融科技这块会跟传统的金融行业有一个非常大的融合。

  陈朝光:李总刚才说的很好,金融科技、其他科技,直接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很大。我们也观察到在市场方面,很多初创公司、新经济公司,可能上市以后股价表现不是很好。是不是这些投资者还是不太明白他投的前景,还是你觉得如果我作为投资者要投金融科技、新的经济公司、初创公司,他们又有什么地方需要考虑?

  李婷:单从香港市场讲,香港市场大家都知道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倒不是散户。我自己感觉很多初创公司,去年将近200家上市公司,最后能比发行价高1/3强,有些公司跌得非常厉害。我自己感觉在香港机构投资人不光看公司的成长性,最后真正是不是产生了现金流,大家一直说香港的投资人是最现实的投资人,大家对于听故事感觉一般,关键还是看几张表,虽然创始公司做了别人没有做的事,新的商业模型或者新的技术,但是我觉得香港的投资人更看重的是可持续性,你有没有传统金融机构的对标,你真的对行业起到多大的颠覆性?香港的投资人是眼见为实,投资要看的是确定性,而不是说未来10年之后长什么样子,他非常现实。创业公司到香港上市,有很多人认为创业的成功上市是标志,但是我自己的感觉上市只是作为企业常青的里程碑而已,如果我们只是以上市为目的,股价跌下来不会让人惊讶,因为你觉得已经达到理想,成为上市公司。但是上市之后是否给股东带来持续的价值,这是很多创业企业应该有所准备的,并不是上市之后我的创业之路就可以停止或者缓一下、歇一下。

  陈朝光:谢谢李总的分享。以我个人的经验非常同意李总说的“上市只是一个开始,你这个企业要有新的业务计划,怎么和投资人沟通”,当然还有很多方面。今天我们找到富途的邬总,非常恭喜,因为他们今年3月刚刚上市。分享一下你们上市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过程中怎么和投资者沟通,未来你们又会怎么跟投资者有继续的沟通往来?

  邬必伟:大家好。今天的问题我比较难回答,好比你刚结完婚,别人问你说“结婚你什么感觉?”我到底应该说感觉很好还是感觉很不好呢?从实际意义来讲,大多数结过婚的人都知道,当你婚礼的尾端最想做的是马上把它结束掉,因为拖的时间时间太长了。仅就我们富途上市的经历来讲,应了中国人一句古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在我来看上市本身和运气是有最大关系的。因为富途在2018年6月份kick off开始启动,10月19日第一次密交,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是2019年1月2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是这当中碰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把政府关门,然后把政府当中不重要的部门关掉了,最不重要的就是美国证监会,美国证监会关门,那我们就没有办法往前推进。所以我们就被迫把上市进程给延缓。

  大家回顾2018年11月、12月、1月,是整个全球市场最差的时候,当时我们出去试水、路演的情况相当严峻,但是应该讲美国总统特朗普还是帮了我们,让政府关门休息一下,再开以后,市场莫名其妙的好起来,中国、美国都好起来,又说中国和美国谈成功,机构的订单像雪片一样进来,那时候超了20多倍,所以我们完成了非常好的上市,以上端定价,上市以后表现也不错。所以现在你问我上市的心路历程,我只能给你讲“都是靠老天爷帮忙”。

  陈朝光:当然,天时很重要。如果企业还没有准备好,最好的窗口也没有用。所以在过程中,你们怎么准备好,令你把我时机,是否可以分享一下?

  邬必伟:我觉得上市过程中很难准备,因为美国上市是最可控的,这里大概也是6-8个月的时间。像现在港交所生意太好,一年上200多个,基本上就是9-12个月,你怎么判断出9-12个月之后的事情?我认为能够做的事情非常少。但是在执行当中我自己觉得有两点可以跟大家分享:第一,上市在执行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抓大放小,不要去纠结一些细节和一些说法,最重要的是按照时间表把事情往前推进。比如你写招股书写中国领先还是中国第一的还是中国非常优秀的,这个重要吗?但是很多人会研究这个字眼,在我看来都是一样,因为根本没有人会看这个东西。所以你把大的方向理解好了就往前推进,最重要的是时间表。

  第二,上市团队要有相当强的定见,因为保荐人、承销商,本质上这些中介团队和你是一条船上的,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利益。所以这是一个高博弈的过程。很多创业者对这方面的博弈能力,我认为是很低的。比如我们在定价的时候很踊跃,所有的JBR都说你们应该涨价,按照美国的规定可以涨20%。JBR肯定要让你涨,因为涨了他们可以多拿钱,但是对我们也没有坏处,因为涨价我们也可以多拿几千万美金。但是,我们团队研究下来决定不涨价,有两点理由:1、出来最重要是“信”,既然是10-12元定价,说好是10-12元,人家买你12元就是12元,不能说需求高就14.4元,这就不对了。2、因为我们是做零售散户生意的,有很多客户会买我们的股票,如果你连最后一个铜板都要拿到自己的口袋里,以后谁还会跟着你玩呢?所以最后我们决定不涨价。最后抽了我们新股的投资者都很开心,因为都挣钱了,这样就好了。

  我觉得创业团队在上市的过程中,团队本身要有很强的定劲。

  陈丛:我补充一点,邬总提到美国上市的申请审批3-6个月,香港9-12个月,我想给大家澄清一下,香港的数字是完全不正确的。通常我们有一套非常明晰的上市标准,香港的上市时间表是比较可控的,审批的速度取决于你招股书的质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好不好,我们又看到很快的案例,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只要招股书写得好,稿子我们满意的话,有时候8周甚至更快给你绿灯。这是香港和美国一个本质的区别。第二,香港的港交所和证监会是全年无休的帮各位验证招股书,帮各位准备IPO,我们是不会关门的,上市审批的团队真的很忙,像您说的“拍不烂那张墙”。现在国内是“996”,我们可能是以“5+2、白+黑”的方式,以9、12、7的生活作息来为大家服务的。

  陈朝光:谢谢陈总,我刚才也问他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经验,也有客户是8个礼拜,从交表到拿到审批。

  首先感谢刚刚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在场的观众有需要提问的吗?

  提问:大家好,我是协助一些上市公司上市的。但发现有些特别的公司是不能上市的,他生意做得非常之好,是做养鸡、养猪畜牧项目。它真的是主宰着市场吃的东西,但在上市过程或者考虑,是非常之严格的。这块会不会有机会改善或者怎么样?

  我也帮一些吃东西的企业做上市,往后会不会也大力推动更多服务给这类企业?

  陈朝光:我们今天特别提到科技、初创企业,但我们也会谈到科技行业怎么跟传统企业对接,科技企业未来怎么样影响到传统行业。刚才你提到的问题,针对某一个行业。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等下直接请教联交所陈总,这就更直接了。

  提问:请问陈总,如果有些公司在中国排队上市超过一年,再改到香港来上市,这个审批过程,会不会因为已经在中国排队,来香港加快步伐?

  陈丛:两个层面,一是在中国排队,一是在香港。香港的程序是简单透明的,时间表是可控的、确定的,3、4个月,有时候久一点,有时候8周能拿到申请,每一个企业情况不一样,看你国内的架构,是在国内哪一个板,是三板还是主板,每一个情况不一样,这个会后可以进一步探讨。

  陈朝光: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的讨论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陈先生的主持,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相信大家对分享的洞见受益匪浅。

  我们今天举办的地点在港交所。去年某一个时刻有很多新经济股排队来港交所上市,太多了,以至于港交所的锣不够用了,要两家企业共用一个锣。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初创企业之上市之路,希望通过今天的论坛,在座各位初创企业家排队来香港上市,让港交所的锣继续不够用。

责任编辑:张海营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4 红塔证券 601236 --
  • 06-11 元利科技 603217 54.96
  • 06-11 松炀资源 603863 9.95
  • 06-04 国茂股份 603915 --
  • 06-04 卓胜微 300782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