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荣:保险业需减少贪婪克服恐惧 降低非理性应用

李光荣:保险业需减少贪婪克服恐惧 降低非理性应用
2019年11月08日 10:4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9年11月8日,以“生态.理性”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创新论坛”在广西桂林举行。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荣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李光荣指出,作为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作为金融保险企业,要心存敬畏之心。金融的本质要遵循规律,要服务实体经济。保险金融服务经济的本源,经济的发展规律要培育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地扩大规模。增强规模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更好的服务社会。

  李光荣同时认为,包括保险从业人员和保险公司本身超越自我,减少贪婪、克服恐惧,尽量降低非理性的应用。怎么提升,不忘初心,想清楚自己到底干什么的,摆正好利益关系。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冯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受张社长邀请,参加今天群贤汇集的大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在场的有不少是我的老师,我的老领导,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所以我是抱着敬畏、学习的心态来参加的,也正好借此机会与各位领导、老师和专家作一理性交流。

  时间关系,我主要讲两点:

  第一点,心存敬畏。

  近年来金融市场曝出不少“爆雷”事件,P2P大规模跑路,债券违约,券商“萝卜章”,银行理财违约,信托公司违约,财富公司踩雷,等等,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机构,到世界500强明星企业,都未能幸免。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敬畏之心。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我们至少应心存以下五种敬畏之心:

  一是敬畏规律

  所谓道法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只有遵循事物本质规律,才能实现正向发展。规律是什么?通俗地讲,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主线,某一事物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可能会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偏离这一主线,但这一偏离在空间上不会过远,在时间上不会过长,它迟早会回归主线,偏离是相对的,回归是绝对的。

  做金融,尤其要敬畏金融规律,遵循金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充分发挥金融的资金融通功能,盘活社会经济血脉,也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否则不但不能给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还会造成金融脱实向虚,破坏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给社会经济和国家金融安全带来风险,给自身带来生存危机。

  金融的本质,是既要控制风险,又要服务实体经济,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所言,“真正的好金融绝不仅仅是管理风险,还必须是社会资产的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这也是金融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金融企业除了有企业属性必须盈利,金融属性必须融通资金外,还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社会属性,即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回归金融经营风险和服务经济的本源,不难发现金融的发展规律一是控制风险,要培育强大的风控能力;二是适度杠杆,要建立匹配的资本能力;然后在适度杠杆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规模,增强规模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

  二是敬畏规矩

  人间正道是沧桑,依法合规经营是金融业的底线和红线,是金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金融企业日常经营的最低要求。金融经营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部门规章、行业自律规则、企业内部制度以及诚实信用忠诚勤勉的道德准则。

  金融业的监管法律法规既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成果,又是尊重规律的本质体现和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最低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其导向是金融要为社会、为客户、为百姓谋利益,为社会进步做贡献。因此,金融企业应严守底线,规规矩矩经营,培养主动接受监管的合规文化。

  如果我们不遵守国家法律和监管规定,不但会遭受法律法规的惩罚,令监管部门失去信心,还会令社会公众失去信心,将无法在金融市场上立足。因此,金融机构一定要对监管、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比业务增长10个亿、100个亿更为重要。

  此外,金融企业是准公众企业,承担着很多未了的社会责任,金融企业的股东相应也承担着很多未了的社会责任,股东行为也必须依法合规。股东必须维护公司独立性,承担风险损失,看管好公司董监事会,做负责任的股东。只有企业经营好了,企业价值增加了,可供股东分享的剩余价值才会更多。如果股东行为不能依法合规,不承担责任,企业发展必然受挫,股东价值自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敬畏资本

  先有资本的发起和支持,才有企业的诞生和壮大,因此要敬畏资本。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就是要遵循“三会一层”的治理机制。我们知道,在公司制诞生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股权结构日益分散,股东直接管理公司已不可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成为委托人,职业经理人成为代理人。虽然职业道德要求代理人本着诚实信用、忠诚勤勉原则处理代理事务,但代理人仍不免根据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行事,委托代理问题就产生了。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应运而生。

  一家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及机制,才能发挥股东资本的作用,确保协调运转,创造长远价值。尤其是金融企业更是如此,如果公司治理出现问题,将给金融企业带来致命风险,最终损害股东等各方利益。根据监管部门的总结研究,在保险十大风险中,治理风险位居首位。

  公司治理讲究形神兼备,其中“三会一层”的架构是“形”,决策、用人、激励、监督等治理机制是“神”,构造“形”容易,修炼“神”就难了,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科学划分股东、董事与经营层之间的决策权限与流程,确保实现科学、民主、高效决策;二是要建立有效的职业经理人、事业经理人的选任机制,其核心在于明确董监事、高管、业务团队负责人的选任标准;三是要打造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相容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四是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既要发挥职能部门对财务、经营的监督,也要发挥监事会对董事及管理层在经营和财务中的过程监督。

  四是敬畏客户

  本质上金融是一种服务,金融企业只有不断为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创造价值,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小而论,金融要为客户创造财富;大而言,要助推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收了保费,就承担着对被保险人的防灾减损和赔付保障责任,这是“保险姓保”的本源要求。因此,金融企业必须敬畏客户,敬畏合作伙伴。这就需要我们以诚信为本,以诚信赢得客户的心智。

  古人说的好,“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金融行业必须遵循的立业之本。而金融行业各业态中,又以保险的诚信特征最为显著。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保险的诚信问题相对而言更为突出,以前保险人、保险中介等都普遍存在失信现象,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也伤害了保险机构,污染了行业发展的土壤,甚至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因此,《保险法》才规定保险必须遵循最大诚信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完善诚信发展机制,培育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形象,同时广泛开展诚信文化宣传,以此在企业内外营造互信互利的良好环境,助力金融行业发展。

  五是敬畏非物质资本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马克思则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说的是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利己性与生俱来。日本短篇小说《罗生门》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利己者在做坏事时为了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环境和别人身上,因此我们不得不感慨利己主义的可怕性。

  物质资本之外,还有非物质资本,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机构、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甚至于一个人都承载着两种形态的资本,即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非物质资本是人类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各种非物质资源的总称,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人力资本最为典型,除此之外,理念、理论、品牌、商誉、管理方法、营运模式、决策层智慧和团队执行力等都属于非物质资本范畴。

  物质资本决定非物质资本,不同性质的物质资本积累过程将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非物质资本,过度利己、贪婪的物质资本主导下的经营所形成的非物质资本力量是负面的,表现为客户不放心、合作者不放心、政府监管部门更不放心,路会越走越窄,甚至破产倒闭;相反,合理利己、阳光的物质资本主导下的经营所形成的非物质资本力量是正面的、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表现为社会认同、客户放心、合作者放心、政府监管部门放心、追随者云集,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非物质资本对物质资本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非物质资本的状态影响物质资本积累的时间、成本、风险和效益。一个企业一旦形成一股阳光、利他、正面、理性的非物质资本的“正能量”,就可以通过非物质资本能动的反作用,使物质资本积累的过程时间更短、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效益更高。反之,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在国际国内金融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金融风险或危机爆发后,多少历经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明星企业、百年老店,都因为追求过度利己的物质资本,忽视非物质资本而毁于一旦。

  总之,物质资本的合理利己是正常的,过度利己就是贪婪。金融企业必须心存敬畏之心,积极沉淀非物质资本的正能量,运用非物质资本的利他性,理性驾驭物质资本的过度利己。

  第二点,理性作为。

  最近我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写的《动物精神》一书,书上提到一个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书上说,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不总是理性的,许多经济行为会受到动物精神的支配。所谓“动物精神”,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的因素,也是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人们在某种情况下会丧失理智,如同普通动物一样凭直觉行动,何况人本来就是动物的一种。

  过去有种说法叫“站在风口猪都会飞”,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就盲目跟风,什么P2P、共享经济,一夜之间遍地都是独角兽,资产价格高涨,最后风过了,钱烧完了,剩下一地鸡毛。2015年股市疯涨时,又有多少人凭着一股热情和冲动投身股海,疯狂加杠杆投资,但是短暂的牛市很快演变成了股灾,投资者损失惨重,一下子从天堂跌入地狱。这些都是陷入动物精神迷障,失去理性的沉痛教训。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我们如何克服动物精神,保持理性作为,做理性的参与者和操作者呢?下面我将自己30年金融工作的实践体会作一汇报:

  首先,加强文化建设,摆正四种关系。

  一个人、一家企业要想理性作为,建立正确的文化理念是第一位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我们投资经营保险企业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盈利赚钱,还是为了向老百姓提供保险保障服务?我认为只有时刻想着做好保险服务,才能实现好的效益。如果一心只想赚钱,那就偏离了初心,最终必然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中华大地这片热土上,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呢?我的实践体会是要摆正四种关系,就是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国家、社会、员工、股东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不反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提法,但企业要做到股东利益最大化,就必须遵循“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社会利益高于公司利益,员工利益高于股东利益,最后是股东利益”的原则,只有这样股东利益才能最大化。摆正了四种关系,就有可能做到理性作为,摆不正四种关系,就不可能做到理性作为。

  其次,认识拥抱变化,多作为少埋怨

  大思想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唯物辩证法也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务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因此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当中,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最近一两年经常看到身边有些人缺乏全局观、大局观,从自身立场、利益出发,对行业规范要求、宏观调控政策等外在变化表现出不理解、不认同,只知道一味埋怨,却不能顺应变化积极作为,注定将被时代所抛弃。众所周知,弱者多怨,而强者无怨。《庄子》秋水篇有句名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因此,有些事我们现在不理解,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视野、胸怀、知识或经历还不具备或不匹配,因此我们要多学习,多调研,多从自身找原因,正确认识并拥抱变化,多作为少埋怨。

  第三,修炼超越自我,克服贪婪恐惧

  人是动物的一种,人是高级动物,因此人的行为会受到动物精神的支配,一般而言人有非理性的一面,且主要表现为人的贪婪和恐惧,因此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就如事物的发展经常偏离其主线,但终会回归主线一样,资产的价格也会经常偏离其价值,但终会回归其价值。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较好地克服操作过程中的贪婪和恐惧。这也要求我们要注意从内心修练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减少贪婪、克服恐惧、理性操作,尽量降低自身非理性的一面。怎么修炼提升呢?一是不忘初心,想清楚自己终极追求是什么,到底要干什么,摆正利益关系,找准自身定位;二是可以从老祖宗儒释道那里找法宝,比如《道德经》和《庄子》等;三是可以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中找方法;四是可以从近二十年来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最新研究和巴菲特、索罗斯等人的实践中获得启发。

  第四,投资拔枪要快,而收枪更要快

  很早前十年一个周期,之后四年左右一个周期,现在有时候甚至一年会有几个周期。面对经济周期日益加快的现实,商场如战场,如何做到投资退出都比对手“快半拍”,做到“拔枪要快,收枪更要快”呢?作为决策的前瞻、操作的依据,在科学的研究理论指导下,站在政策、知识、信息、操作的四个源头,建立涵盖主要国内外智库、金融机构研究部门、公共政策部门和领先金融机构的投资研究框架体系,通过追溯源头的务实研究,拿出贴近市场、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操作的高效性,确保操作的稳准狠,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五,既要跑马圈地,更要精耕细作

  2013年,我提出有关企业通过有效治理提高现有物质资本效益来实行规模扩张与通过新的兼并收购实行规模扩张同等重要。两者相矛盾时,前者优先。对于一个成长型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跑马圈地”、投资收购很重要,它可以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做大做强。但是,跑马圈地了,投资了,收购了,只是有了收入效益的预期,并不等于收入效益就实现了。只有跑马圈地的人从马背上下来,到田地里精耕细作,才能巩固实现圈地时所预期的效益。所以,金融企业要加强对现有牌照价值的挖掘及其专业化经营。因为从“机会成本”原理来讲,这可能比新投入兼并收购更少的资本支出而获得更多的回报。现在看来,一些企业后来遭遇的挫折甚至是灭顶之灾,印证了我当时的判断。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宏观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周期循环已变得越来越短,我们唯有更加警醒地站在政策、知识、信息、操作的源头,更接地气、更深入的做好扎实地调研工作,密切深入地跟踪了解以上趋势变化,融入趋势,谋定而动,主动作为,才有可能不在下一秒出局。

  同时,在下行周期的周期转换完成之前,我们要警惕“禀赋效应”,在绝大部分资产都下跌的情况下,企业首先要确保流动性,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其次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前提下,要学会利用“替代效应”,一方面要把握该阶段做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尝试进行大类资产配置转换,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契机,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发展。总之,警惕禀赋效应,保证流动性,是解决生存问题;而发挥替代效应,是战略部署调整,解决的是发展问题。这是当前阶段理性作为的现实选择。

  最后,我想借老祖宗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论语》里仁篇提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所以正确的理念、价值观仍然是第一位的。我常常告诫自己,也要求身边的人员,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我们到底要干什么?具体到华安保险,我始终要求大家一定要多想着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赚钱的时候也一定要多想着通过慈善公益回馈社会,所以华安开发了大学生助学贷款保险,特华创办了华民慈善基金会,我想这也是党中央谆谆教导我们所不能遗忘的“初心”,我认为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理性作为,道路才不会走偏。

责任编辑:杨希 1904183207

保险业 保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13 斯迪克 300806 --
  • 11-12 电声股份 300805 --
  • 11-12 锦鸡股份 300798 5.53
  • 11-11 清溢光电 688138 8.78
  • 11-11 卓越新能 688196 42.9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