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树、面朝蓝海的金融壹账通为何还要折价上市?

背靠大树、面朝蓝海的金融壹账通为何还要折价上市?
2019年12月24日 16:40 雪球

  原标题:背靠大树,面朝蓝海 | 金融壹账通为何还要折价上市?

  作者:吴吞I

  近日,“金融科技第一股”——金融壹账通成功于成立四年之际在纽交所上市。

  从计划赴港上市、与壹钱包合并告吹,到确定纽交所上市、两次削减IPO规模,金融壹账通的上市可谓一波三折。

  12月13日的最终定价为公开发行3120万股ADS,每股10.00美元。按照其每ADS等于3股普通股来计算,其此次定价相当于每普通股3.33美元。相对于A轮融资7.5美元的价格下跌了55.6%。

  结合今年上市的中概股上市首日破发率超过40%,且此前同为软银投资的Wework上市失败的情况来看,此时显然也不是赴美上市的好时候。

  壹账通明明背靠平安集团,而且面向金融科技蓝海,何至于如此急不可耐?

  出生名门且得悉心培养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有三种人能成为高手:

  第一种,段誉式人物,出生名门且得家族武学传承;

  第二种,乔峰式人物,天赋异禀且得名师指导;

  第三种,虚竹式人物,懵懂小子赶上天赐机缘。

  如果拿公司来作比较,第一种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集团孵化出的子企业,比如新东方在线之于新东方,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之于平安集团;第二种就是优秀的创业者遇上了优秀的投资方,且得倾囊相助,比如滴滴之于柳式家族。至于第三种,你以为现实中会存在吗?

  平安集团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13 年,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就提出“科技引领金融”战略。2018年12月29日,更是在在一篇元旦致辞中,将平安logo由“保险、银行、投资”改为“金融、科技”。

  作为平安集团旗下唯一对外提供金融科技服务的公司,金融壹账通显然是平安实现转型最重要的一张牌。平安正是打算通过金融壹账通输出自己的科技能力,既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实现转型发展,又逐渐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打造一个金融生态圈,让大家能够互利互惠。

  早在 2006 年,平安就已着手开发“一账通”(在平安内部被称为小壹账通)项目——这是针对平安集团个人用户综合金融的入口与载体。

  2008 年四季度,平安首创“一账通”成功上线,2009 年 8 月,一账通网页版正式上线,成为亚洲首个网上账户管理工具。

  2015 年 12 月,由平安集团旗下的一账通、前海征信、直销银行云平台服务三大业务整合,金融壹账通诞生,专注于为中小金融机构科技赋能。为了支持壹账通的发展,平安集团也把 55 项核心金融科技技术放在了金融壹账通。

  此后,金融壹账通对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云计算等核心科技能力不断进行整合,开发了智能银行云、智能保险云、智能投资云和开放平台四大产品系列,实现了对金融行业和前中后台职能的全面覆盖。

  故事里喜欢写屌丝逆袭富二代的故事,然而现实中却没那么常见,尤其是在一些“有门槛”的领域,比如赛车、高尔夫、钢琴。

  对公司而言,金融和科技都可以算是“有门槛”的领域;金融说到底是门牌照生意,科技领域的企业则承受长期的高研发投入以及看不到回报的风险,这不是一般企业玩得起的。纵览一下和金融科技行业的头部玩家,蚂蚁金服、京东数科、苏宁金融、银联商务、兴业数字……哪个不是所谓的“富二代”?

  就好比一个段子:有人问一个中国的工程师,为什么要来美国写代码,工程师告诉他说:“我来美国写代码,是为了我的儿子能在美国当律师,我的孙子能在美国学艺术。”

  主观上我们可能更尊敬全凭自身闯出一片天的人/企业,但客观上,有些东西确实需要沉淀。

  背靠大树好乘凉

  有人说金融壹账通对平安集团的依赖过高,这种说法并非毫无依据。

  据说招股书显示:2017年11月29日,金融壹账通从平安集团拆分独立运营,但依然对平安集团有相当重的依赖性。招股书透露,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的前9个月,金融壹账通为平安集团提供获客、风险管理等服务而获得收入分别为:2.36亿元、5.28亿元、6.77亿元,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40.5%、37.3%和43.6%。

  金融壹账通还与平安集团签订了一份协议,双方合作延长至IPO完成后的10年,前提是平安集团继续持有或实际持有至少30%的股份。根据招股书,平安集团通过BoYuLimited实益持有金融壹账通39.8%的股份。

  但由于陆金所等联营合营公司未并表进平安集团,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九个月,金融壹账通通过Lufax(陆金所)集团的总销售额分别占总收入的30.1%、27.4%和11.9%。(2019年前九个月骤降或为P2P监管严格,此部分风控需求降低所致)

  结合此类公司的营收贡献,金融壹账通来自平安系企业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其实是从17年的70.6%,下降到了19年前三季度的55.5%。反之,来自第三方营收的占比有所增加。

  公司第三方营收的增长主要受益于获客能力的增强及海外业务的蓬勃发展。

  金融壹账通采用“使用-深化-融合”的三步走的展业模式,通过交叉销售更多产品来深化客户关系,最终实现平台的融合。2016年,金融壹账通的每个优质客户平均购买1.7个产品,到2018年,这一数字迅速提升至3.0个。同期,金融壹账通的优质客户数也从2017年的40家增长到2018年的221家。

  截至2019年9月30日,金融壹账通拥有超3700家客户,是中国所有科技云服务平台中客户数量最多的企业。金融壹账通的客户涵盖中国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和46%的保险公司,并以此触达数以亿计的终端用户。

  在海外市场,金融壹账通2018年3月在新加坡成立分公司,作为在东南亚市场的总部和研发中心。2018年12月在印尼开设子公司,2019年3月在日本注册合资公司。已经在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包括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柬埔寨和韩国。运用领先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主要关注服务主流本地银行和保险公司。

  例如,为香港金管局搭建了贸易联动平台,为13家银行提供服务。在泰国,当地前10大银行中的3家使用了金融壹账通的风控解决方案,帮助银行流程实现数字化,并在新客户的认证和识别上提升效率。在日本,与SBI集团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服务日本地区银行。同时还与韩国三星的SDS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展跨境区块链贸易网络。

  面朝蓝海,千亿市场

  2019年8月份,央行官网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到国家高度。

  事实上,全球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亟需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在中国,金融机构不仅面临来自外部互联网公司的颠覆,还需要应对经济转型带来的业务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尤其迫切,但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无法独立支撑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是高投入需求。全球顶尖金融机构近年来斥巨资投入开发领先科技。例如,全球按总资产排名前三大的银行在2018年总计耗费190亿美元用于科技投入。

  另一方面是人才稀缺。数字化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的支持。据奥维咨询预计,按总资产排名,国际(除中国以外)前五大金融机构平均有15 – 20%的员工为技术人员。相比之下,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统计,中国银行机构仅平均拥有3-5%的技术人员。其中,兼具科技和金融专业知识的人才尤为稀缺。

  据奥维咨询估计,中国金融机构2018年在科技领域的开支总计1,522亿人民币,这一数字将以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将达到4,008亿人民币。

  虽然金融机构数字化催生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绝大部分银行在技术、人才、数据、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与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合作补短板、促创新就成为中小银行通向数字化的“捷径”。正如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所言:“实力相对欠缺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以积极寻求外脑合作,借助金融科技企业的力量寻求变革。”

  赋能型金融科技公司的代表、金融科技独角兽金融壹账通就是银行构建后发优势的最佳选择之一。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金融壹账通拥有超3700家客户,涵盖中国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和46%的保险公司,并以此触达数以亿计的终端用户。自2015年12月成立以来,金融壹账通为金融机构与他们的终端客户提供了1.8万亿人民币的交易量服务。截至2019年前三个季度,我们的平台日均处理超135,000次反欺诈审核,420万次信用风险评估,以及大约13,000件车险理赔。

  客户结构与展业模式

  截至2019年9月,金融壹账通在中国已拥有3700多家客户,涵盖国内所有主流银行、99%的城商行和46%的保险公司。据第三方机构奥纬咨询显示,该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面向金融机构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Technology-as-a-Service)中客户数量最多的平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金融壹账通该年拥有客户总数为3500个左右。高级客户、基本客户数量分别为221个、3272个。收入贡献方面,高级客户贡献收入8.65亿元,基本客户仅贡献2060万元。

  另外,2018年,金融壹账通拥有非付费用户2692名,占比76.91%,非付费用户占比高与金融壹账通前期通过免费试用的方式来让获客有关,后期伴随着用户对产品的了解,存在转化为付费用户的潜力

  (所谓高级客户,指的是为金融壹账通带来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非平安集团客户。反之,则为基本客户。)

  金融壹账通的“使用-深化-融合”的三步走的展业模式:

  即针对大量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缺乏认识的特点,在市场先充当布道者的角色:前期通过咨询和免费试用的方式让客户了解产品,再通过交叉销售更多产品来深化客户关系,最终实现平台的融合,也减少了客户兼容不同科技产品的压力。

  该模式一方面促使金融机构快速接受并开始使用金融壹账通的云服务平台,帮助金融壹账通快速抢占了市场;

  另一方面,这也使金融壹账通打破了一锤子买卖的模式,既增强了客户粘性,又延续了获益的期限。同时基于交易量的收入模式也为公司衍生了更多种变现方式,包括放贷量、理赔额、数据库需求以及API调用等。

  事实也证明了这种的可行性,随着客户对金融壹账通平台的理解和产品的深化融合,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了与金融壹账通的持续深化融合。随着客户服务的不断深入金融壹账通的客户黏性正在相应增加:2018年,金融壹账通的高级客户数从2017年的40家增长到221家。2016年,每个高级客户平均购买1.7个产品,到2018年,这一数字迅速提升至3.0个。2018年,金融壹账通的客户收入较2017年净扩张率为224%,其中高级客户收入较2017年净扩张率为167%。2018年,金融壹账通超过77%的收入来自该模式。

  在此前提下,壹账通如何更有效率的将非付费客户转化为付费客户,将基本客户转化为高级客户将成为重中之重。

  增收不增利,研发投入高

  尽管收入持续增加,但壹账通依然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5.82亿元、14.13亿元和15.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07亿元、11.90亿元和10.49亿元,累计亏损为28.47亿元。

  还可算乐观的是:净亏损与营收的比值呈下降趋势。

  增收不增利主要是由于其居高不下的研发投入。2017~2019年9月30日,壹账通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37亿元、4.59亿元和6.41亿元,与当年总营收的比值分别为92.3%、32.5%和41.2%。

  在201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女士曾提到,说很多人关心平安的科技业务什么时候可以盈利。陈女士表示:“金融壹账通50%的成本是放在新产品上,如果不做新产品的话马上可以盈利,但金融壹账通还会持续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

  对科技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一时的盈亏,而是能否率先掌握核心技术武装自己,因此高研发投入还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从结果上来看,这种投入也很有价值: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金融壹账通打造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领域世界级的科技实力。截至2019年9月30日,金融壹账通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领域已斩获了23项全球科技大奖,如NLP(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生物识别等AI技术均获得世界级竞赛的冠军,这些技术被应用于人工智能产品的各个阶段和真实业务场景中,如智能闪赔、反欺诈工具和虚拟助理等。

  此外,金融壹账通的Fimax区块链技术运用了自主研发的架构,并搭建了全球领先的应用,比如在数据加密的状态下实现了用户之间的连接。目前金融壹账通已在国内申请专利2,850项,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申请542项。

  上市等不及?时间换空间

  《经济观察报》关于区块链的一篇文章的观点颇让人感慨:“科技领域,真正比拼的不是市值,不是市场份额,而是谁掌握了关键技术。”

  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拥有竞争的主动权,这或许就是壹账通坚持高研发投入和迫切希望上市的原因。

  以区块链为例,最早的区块链底层开发平台是美国Linux基金会推出的Hyperledger Fabric,参与企业早已超过250家,上线数百个应用案例(含POC类项目),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联盟链开发平台。

  在2017年之前,中国开发者可用的工具几乎只有Hyperledger Fabric,技术、沟通等障碍成为了难以逾越的挑战。

  2017年,FISCO BCOS诞生,并宣布开源,它成为中国较早出现的金融级联盟链开源底层平台。

  继FISCO BCOS之后,由金融壹账通打造的壹账链在2018年2月上线。壹账链的底层架构叫FiMAX,也成为少数出色的国产区块链操作系统之一。

  尽管最早的底层开发平台15年已问世,但由于缺乏关键技术,2017-2018年才算是中国互联网巨头涉足联盟链的元年。

  正是因为曾经的错过,如今中国对金融科技技术的重视也远超别国,直接反应在专利申请数上。根据《2019上半年全球区块链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显示,排名靠前的有大量是中国企业,中国平安以274件专利排名第二。

  以平安集团亲儿子的身份而言,壹账通尚不至于为了3.2亿美元的融资折价上市,或许以积急行军的速度开发核心技术,以公开透明的管理取信于金融机构,同时以美国上市公司的身份更好地开展国际业务(已在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才是它的目的。

  此外,今年中概股IPO情况不甚乐观,壹账通之前上市的29只中概股有12只首日破发,破发率高达41%。此外还有云集、万达体育、如涵控股等不少较发行价已经腰斩的中概公司。在如此的市场背景下,金融壹账通调低IPO规模,更多是让利投资人、稳定股价,并等待未来业绩与利润的爆发,实现最终价值的回归。

  参考平安旗下四大独角兽中的另一家——平安好医生上市时的情况,与如今的壹账通有诸多类似之处:上市之时均有大幅亏损,均为to B企业,早期均对平安系有所依赖,但第三方营收占比不但提升,均是科技企业…… 最近三个月,乘着互医行业的东风,平安好医生股价快速上涨,从30港币左右一路上涨至高点64.65港元,如今稳定在55港元左右。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的互医龙头,在去年5月上市到今年年初竟经历了腰斩。或许正是由此之鉴,与之有诸多相似的壹账通才选择了折价上市,稳定股价,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如今的估值相较A轮融资时已经折价过半,敢如此损伤早期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很有可能是因为对估值回归有着充分的信心。

  据招股书披露,金融壹账通的发展将遵循四个阶段:1)平台孵化期、2)平台获客期、3)高速增长期;4)利润增长;而平安壹账通也遵循四个阶段:1)完善用户场景、2)数据积累、3)爆发式收入增长、4)大规模盈利。平安好医生如今已处于第三阶段,平安壹账通正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

  相似的两兄弟,或许会在更高处相遇。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2 和远气体 002971 10.82
  • 12-25 易天股份 300812 21.46
  • 12-25 八亿时空 688181 43.98
  • 12-25 侨银环保 002973 5.74
  • 12-24 兴图新科 688081 28.2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