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8月2日消息,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今日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为“质普惠 畅金融”,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刘桂平表示,由于信息和信用的不对称,客户分散、点多面广,传统普惠金融一直难以解决客户维护和管理成本高、风险控制压力大、服务不均衡、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一些弱势群体依然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数字化技术的出现,赋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六条可行的路径。
同时,他指出,尽管数字化技术解决了不少普惠金融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仅依靠数字和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他认为,新时代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排斥这一世界性历史性难题,包括外生性排斥和内生性排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愿意做、能够做、鼓励做、持续做四方面着手。
以下是演讲实录:
尊敬的一彪副总编,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二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本届峰会以“质普惠 畅金融”为主题,我理解就是要围绕增强金融供给能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研讨如何完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有效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走出一条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既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务实之举。借此机会,我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几点观察和思考。
众所周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金融供给之间矛盾的重要抓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着力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广覆盖、全方位地为小微企业、农牧民、城镇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应该讲,经过几年努力,传统的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融资成本得到合理控制,金融可获得性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不断提高,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信息和信用的不对称,客户分散、点多面广,传统普惠金融一直难以解决客户维护和管理成本高、风险控制压力大、服务不均衡、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一些弱势群体依然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数字化技术赋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主要表现在这么六个方面:
一是拓展了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能够破除信息壁垒,降低银行获取长尾客户的边际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风控能力,让金融服务得以下沉,直达社会神经末梢和底层组织细胞,包括过去很难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村客户。这极大地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覆盖面。
二是创新了普惠金融的风控模式。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信贷需求群体的行为特征、经营特征、信用特征,进而发展其运行规律,做好全流程风险管控,预判预控风险,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风险。通过批量分析客户信息、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优化风险缓释安排,通过批量分析内外部监控、预警信息,对风险隐患客户可以实施早期干预,及时出清。
三是改变了普惠金融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互动范式。数字经济时代,单纯依靠以供给侧为中心的“坐等获客”的模式,难以满足客户服务提质升级的需求。通过在业务流程中全面提升客户参与度,从客户视角设计金融产品,从“相敬如宾”到“携手同行”,从被动感知到主动融入,提供个性化、专属化、定制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实现共促共生共赢。
四是丰富了普惠金融的服务体系。数字普惠有效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外延和内涵,除了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外,商业银行围绕客户生产、经营以及衍生出的服务需求,提供支付交易、财富管理等非信贷金融服务和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等非金融服务,实现了启蒙辅导,助力孵化成长。
五是重塑了普惠金融的经营生态。大数据改变了普惠金融参与主体的连接方式,重塑产业链、交易链、金融链、服务链等关系链条,推动金融生态向大众化、共享化、透明化、智能化和差异化发展。通过借助合作伙伴力量,将服务搭载在丰富的用户场景之上,完善业务链条,实现开放协同。
六是重构了普惠金融的信用体系。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整合,可以综合考虑客户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社会贡献、绿色生活等要素,全方位地评价客户。大数据提供了发现信用、整合信用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引导并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增进社会诚信。
现在各商业银行都在纷纷拥抱数字技术,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在这个过程中,建设银行自觉履行国有大行的责任与担当,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趋势。我们在2018年将普惠金融明确为全行发展战略,通过善用技术和数据,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与建设银行的经营发展统一起来,对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方面,我们打造了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三一模式,拳头产品“小微快贷”累计为超过83万客户提供普惠贷款支持1.2万亿元,运用区块链技术创新了“民工惠”金融产品,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我们“民工惠”的贷款已经超过了150个亿。在增强金融服务便利性方面,我们是国内银行业唯一的一家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的“惠懂你”移动端融资新平台,与市场和客户深度连接,从去年9月份上线到现在,下载量已经突破了1千万次,绑定的客户200万户。在建设综合服务体系方面,我们在全国设立22万个“裕农通”服务点,搭建村口银行网络,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我们这22万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全国大概是67万个村,我们22万个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我们希望“裕农通”服务点下一步能够进一步延伸到别的还没有覆盖的一些乡村。我们在全行的1.4万个营业网点建立了劳动者港湾,为底层的户外劳动者提供喝口水、歇歇脚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喝水,可以乘凉,可以歇脚,可以热饭,可以上厕所。我们依托建行大学“金智惠民”工程,广泛培训民营和小微企业主,构建和谐共生的银企关系。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普惠型的贷款已经突破了9000个亿,当年新增2210亿,这是银保监会的统计口径,增长36.2%,增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我们今年上半年新增的普惠贷款2210个亿,是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也就是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跨区域设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21家中,我们占了25%。而在运用数字技术以前,我们这一类贷款一年新增只有200个亿左右。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尽管数字化技术解决了不少普惠金融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应该清楚地看到,紧紧依靠数字和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排斥这一世界性历史性难题,包括外生性排斥和内生性排斥,必须两面同时受力,才能系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做到这一点,应该说不是一件难事,如果说是一件容易的事就不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性的难题。需要政府、银行、市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共施良策,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摸索和求解。 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激发普惠金融供给的内生动力,解决“愿意做”的问题。商业银行应着重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充分调动普惠金融发展的积极性。要夯实内部激励传导机制,完善分支机构绩效考核方案,提高普惠金融业务考核分值权重,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优惠价格,引导分支机构加大普惠金融业务的拓展力度,要加强资源的配置,核定单独的信贷规模,配置专门的财务资源,安排专项的激励费用和营销费用,保障资源投入力度。要细化普惠金融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对分支机构和基层人员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推动基层机构深化落实。下沉经营服务的重心,优化网点岗位职责,增强网点服务普惠金融业务的人员供给,提高网点人员客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营业网点的作用,来促进普惠金融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是提升大数据的整合能力,解决“能够做”的问题。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要做好普惠金融业务,必须依托技术和数据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提高数据整合能力,在这个环节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是一个挑战。我们在数据的架构设计上,要实现企业级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统筹规划,构建覆盖前、中、后台的数据驱动流程,提高数据的使用效能。在数据挖掘管理上,要对数据的采集识别、加工处理、分级授权和脱敏处理等进行全流程管控,推进数据标准化、有序化、可视化。在数据分析应用上,要注重提取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关键数据,优化产品设计、增强获客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培育竞争优势。在数据价值创造上,要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做主,用数据优化流程、驱动业务、提升利润。
三是要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解决“鼓励做”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推进货币、财税等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实施定向降准、增值税减免政策,准予商业银行普惠贷款损失准备金扣除,加强财政贴息等政策工具应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公平、便捷、顺畅的营商环境,提升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地增强经营能力。推动全国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公开和开发利用,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推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险的银担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立法和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企业的惩戒力度,引导企业共同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四是加强普惠金融风险防控,解决“持续做”的问题。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系统的重要使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以风险管控能力为边界。数字普惠金融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内外兼修,筑牢风险防控的底板。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要建立更加智能和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风险预判,依据数据进行决策,依托系统进行基控,提高风险管控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高效发展。在这方面,建设银行做了一些探索,我们今年发放的2210个亿的新增普惠贷款里面,其中线上的贷款占了88%,不良率0.4%。另一方面,要强化金融监管与指导,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同业信息沟通和业务协同机制,防止对部分小微企业过度融资、多头融资。在深化银担合作基础上,探索银保合作,建立政府+银行+保险的小额信贷风险共担模式。开展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意识。此外要高度重视防范管控客户数据隐私泄露风险,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数字经济时代,扎实做好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深度交融,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服务“普”罗社会大众,“惠”及广大民生。建设银行愿与各方共同努力,携手并进,为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贾振飞 2031864307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