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煤海变形记

贵州毕节:煤海变形记
2019年04月11日 13:59 能源评论

  贵州毕节:煤海变形记

  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帮助毕节完成了脱贫的目标。下一步,通过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升级,让已经初步摆脱贫困的居民不再返贫将是更大的目标。

  1935年2月5日,在遵义会议结束后的第二个月,中央红军进入位于贵州毕节境内的鸡鸣三省村。在这个苗族村里,中央政治局明确了由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两个月后,红军在新的常委领导下顺利通过云贵高原腹地的乌蒙山,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光辉记忆。

  乌蒙山地跨云贵川三省,属于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区。可以想见,翻越乌蒙山着实不易。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因触犯宦官被贬至贵州。途径这里时,心情不佳的他感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特别是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交通闭塞,气候不佳,居民贫困,曾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一直被确定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近年,毕节的贫困问题得到转变,发生率已从65.1%下降到8.89%,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

  在毕节脱贫攻坚的30年中,除了模式可行、支持得力,以煤炭为主的本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度,煤炭资源曾被视作减贫的阻碍,但2009年之后,毕节对资源重新审视并加以合理利用,让煤炭重新成为脱贫的推动力。

  富饶变贫困

  有个地理概念叫“飞地”,是指某地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又不和本区土地相连。在贵州著名产煤地六盘水市的西北方,就有这样一块“飞地”——水城大湾镇。从行政管辖看,它属于六盘水,却被毕节市的威宁县、赫章县包围,独立成一个行政镇。

  这块飞地形成于“三线建设”时期。当时,为建设我国西南地区的矿产中心,原属毕节的水城县被划入六盘水市。但即便如此,毕节的煤炭探明储量仍达到全省的45.9%,且构造简单、易于开采。

  今天,很多人提到毕节的脱贫成绩,总会写“毕节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毕节本地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优质无烟煤可探明储量256.9亿吨,号称“煤海”。清朝晚期时,煤炭就已被开采并用于冶炼,但一直以来,毕节的煤炭开发属于遍地开花。2000年后,为了保障“西电东送”、“黔电送粤”,毕节对煤炭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勘查和统一开发。不可否认的是,统一管理提升了煤炭产量,也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但在这一阶段,毕节的开发却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对煤炭行业的依赖程度过大,并导致工业生产结构单一,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也过分依赖煤电项目。另一个问题是煤炭产业链延伸短,前后联系和侧向联系都较弱。同时,煤炭产业的繁荣,让人们忽视了接续产业的跟进,制约了毕节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算起,毕节煤炭产业对税收的贡献逐年上升,但当地居民因煤炭开发而富裕的却很少,不少人还受到煤炭开发带来的影响。

  2009年,贵州师范大学聂纯曾对毕节煤炭富集区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他在论文中曾举例表示这种影响:大部分煤炭区的村民在未进行规模开发之前,村民燃煤充足,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的燃煤花费。但随着煤区开发,老百姓自己没有了煤烧,不得不花高价从别人手中买煤,甚至被迫重新拿起斧头,上山砍柴维持生活。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加重了煤炭区原本不富裕的百姓的负担,再加上开采煤炭所带来的隐性损失,煤区农民陷入贫困境地。

  除了贫困,能源工业快速发展,让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急剧增加,进一步导致生态恶化。同时,植被破坏、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问题逐年突出,由环境引发的贫困随之而来。

  杜鹃变花海

  毕节还有另一个标签:杜鹃之乡,这里有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杜鹃天然集中连片分布区。每年3月~5月,超过35种杜鹃花会在约125.8平方公里的山上盛开。

  “百里杜鹃”景观形成的背后,离不开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水的优越条件得益于温度和降水。在杜鹃花集中分布区,全年平均气温约11.8摄氏度、平均降水1180毫米,年雨日多达220天,阴多晴少,特别适合杜鹃花的生长。土的优势则来自偏酸性的土质。根据研究,杜鹃花分布区出露的底层是二叠系地层,多为泥岩、页岩、砂质页岩夹煤层。

  煤系地层的一个特点是岩石抗风化能力弱。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容易形成以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的酸性土壤,而这种土壤最适合杜鹃花生长。当地居民也由“杜鹃花总生长在煤田之上”这一特点,学会了根据杜鹃生长的位置,来寻找丰富的煤炭。

  在煤炭开采兴盛的几年中,开采导致地下水体出现断层、地陷,加剧水土流失,让百里杜鹃地区的花山、绿树、水源都受到一定影响,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杜鹃花海的变化发生在2007年后。毕节重新审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发展主题,从环境入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贫增收的有机统一。

  在造林绿化中,毕节采取了先建后补、先退后补、第三方验收、造林绿化资质认定等新机制,把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升至2018年的52.81%,减少水土流失5400多平方公里。对于高山杜鹃的商业化,毕节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一批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发展来培训和帮扶当地的农民,让他们能够从花卉中获得生存,借助“企业+农户”的模式,实现农民从根本上致富和创收,减少对煤炭开采收入的依赖。

  从百里杜鹃的经验中,可以看到毕节生态恢复的另一个收获,即已经把原始资源变成了有价值的产品和商品,并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再次转化为新的开发资金和开发效益,打破单纯依靠“卖资源”而导致的投资回收率低、周期长等问题,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并进一步实现减贫和脱贫。

  资源变黑金

  毕节煤炭产业的升级和生态的优化同时进行。从2005年至2009年,煤炭工业产值占毕节经济发展的比重始终呈现上升趋势,随之上升的,还有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但从2010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仍然保持了上升态势,煤炭工业的比重则从2009年的最高点63%一路下降,到2014年,已经降至44%。

  数字变化的背后,煤炭的一增一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是精准开采的增加。2010年,毕节重新审视自身的工业格局,明确了以煤炭为基础,努力提高煤炭的综采率和普采率的思路。在此后几年中,这里大力实现煤炭精采,同时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为产品的空间;减则是数量的减少。据统计,仅在2017年,毕节关停的煤矿就达到贵州全省关停数量的40%。为了不走资源枯竭老路,毕节开始发展后续产业,延伸与煤炭相关的其他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竭力做到开矿富民。

  这种策略,其实和德国鲁尔区的转型有类似之处。20世纪50年代,德国鲁尔曾因石油开采兴旺、能源价格下滑而备受成本、环境的多重压力。为摆脱困境,管理者改变了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机械为主的单一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在精准挖掘传统资源的同时,拓展产业新功能,合理调整区内生产布局,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设,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重塑区域生态环境。这些措施让鲁尔地区成功促进完成了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变,把一座资源依赖型的老城市,转为创新和知识驱动型为主导的区域工业综合体。

  对煤炭资源的重新审视和有效利用,帮助毕节完成了脱贫的目标。下一步,通过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升级,让已经初步摆脱贫困的居民不再返贫,保持并提高现有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才是更大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在实现更宏大的目标过程中,煤炭必将在毕节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9 泉峰汽车 603982 --
  • 04-17 中创物流 603967 15.32
  • 04-17 运达股份 300772 --
  • 04-16 拉卡拉 300773 --
  • 04-11 智莱科技 300771 30.2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