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新二度危机 “千万不要去医院”背后隐藏了什么?

如新二度危机 “千万不要去医院”背后隐藏了什么?
2019年03月22日 15:47 商学院

  如新二度危机   “千万不要去医院”背后隐藏了什么?

  文/陈茜

  针对“保健”市场乱象,暂停办理直销相关审批、备案的“百日行动”还未过去,直销巨头之一,如新又出事端。

  日前,34岁如新直销员林丽(化名)因感冒不就医,喝如新果汁离世的新闻,再次将“如新”推向舆论风口——旗下直销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涉嫌虚假、夸大宣传,并且多层级发展下线的业务模式或涉嫌传销。

  据了解,林女士死因为“严重肺部感染引发器官衰竭”。据相关报道称,逝者家属认为,这与如新“导师”向妻子灌输“千万不要去医院”的观点有关,最终延误治疗。不过,其“导师”在林女士去世后对此否认,并称“这是诽谤”。家属提供的“导师”授课视频中,该导师确实随口说出“牛奶是垃圾食品”“21岁小伙身患胃癌使用产品三个月后,所有指标正常”“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背道而驰”之类的话。

  据《商学院》记者向知情人了解,林女士为全职妈妈,在2016年通过朋友的介绍加入到了“如新事业”中。

  无论林女士之死是否与听信如新“导师”,延误治疗有关,长期服用如新产品的直销员死亡,对于如新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3月18日晚,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就此事发表声明称,已成立专案小组采取调查措施,目前正积极与家属沟通联系。

  “三批”如新后,今日为哪般?

  5年前,如新遭遇过更大危机。

  2014年1月,《人民日报》分别刊发三篇文章《看“如新”怎样编织谎言》、《看“如新”怎样攻陷人心》、《“如新”在美国屡遭处罚》,连批如新公司涉嫌违法违规经营问题。报道引发国家工商总局高度重视,最终,所涉属地的工商机关依照《直销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如新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处理。

  当时,如新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存在超产品范围从事直销、夸大产品功效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其个别销售人员存在擅自直销、欺骗及误导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从经济处罚来看,主要是没收违法销售所得及十万元左右的罚款。

  夸大产品功效是直销行业的“顽疾”。这次新闻中林女士所饮用的“如新果汁”除了涉嫌虚假宣传外,并未经过备案。

  根据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网站可查,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在2006年取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从果汁类产品只有2013年备案的“如新华茂牌集璀果汁”,“林女士”感冒后所服用的“g3活能混合果汁饮料”并未在列。

  《商学院》记者在如新中国的官网上的产品介绍中,“g3活能混合果汁饮料”归属于“营养补充”类,图片和售价在一级页面中还保留,但是点击后已经“404”了。

  (该款果汁已经在如新官网上被“404”)

  如新g3活能混合果汁饮料的销售是否合规合法?如新公司是如何看待如新“导师”在推销产品过程中,怂恿消费者“拒绝就医”的行为?是如何进行培训管理和惩罚的?以及如新在直销推广中,是否存在多层级发展下线,采取团队计酬等涉嫌传销的行为?

  针对上述及其他相关问题,《商学院》记者多次联系如新官方客服,对方表示已将采访需求上报有关部门,会有专人联系,但截至发稿,迟迟没有消息。同时,记者向如新中国官网上的“48小时邮箱”及“违规举报信箱”发送了采访提纲,其中一封遭退信,而另一封截止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在致电过程中,如新客服向《商学院》记者称,如新公司强调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但是,根据林女士的遭遇,实际经营过程中,直销员为了销售产品,存在夸大功效可能性。

  根据以往直销行业遇到纠纷乃至诉讼的案例,直销企业很大程度会将因虚假、夸大宣传导致的消费者权益受损责任推就给经销商、直销培训员或直销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18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直销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有证据证明经销商的传销行为系按照与直销企业的约定或者由直销企业支持、唆使的,由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依据《禁止传销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罚经销商的同时处罚直销企业。”

  不过,如何举证成为难题。同时,即使直接处罚直销企业,力度也有限。

  乱象频出或与违法成本低有关

  在2014年的大风波中,如新被点名批评,当时上海市工商局对如新公司的夸大宣传行为以及其部分销售员工的欺骗、误导宣传等行为,只是责令改正,罚款10万元。而以直销方式销售非备案直销产品的行为,没收违法销售收入311.4万元、罚款15万元。在行政处罚上,则只是约谈、督促整改,要求其加强内部管理等等。

  根据2005年,中国颁布的《直销法》第五条明确规定: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从事直销活动,不得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对于违反该规定的直销企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直销管理条例》所进行经济和行政处罚力度并没有遏制住直销行业虚假宣传的违规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极其有限的罚款,让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

  即使有合法直销牌照,这一商业模式的特质容易在营销环节出现虚假、夸大宣传问题,业务发展也容易变相成为一级套一级的金字塔型模式,变相“传销”。

  直销企业乱象频出,主要原因是企业治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能否通过企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实现自我进化?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熊超律师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直销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和市场监管的更多投入,仅靠企业自我管理很难实现。直销行业乱象频出,体现了企业治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并行存在。

  他指出,直销模式在中国的“特色文化”中很容易“变态”发展。一方面直销企业容易虚假宣传,一方面容易变相发展为“传销”。

  熊超在采访中告诉《商学院》记者,目前我国对于虚假宣传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完善,比较常见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情节严重的或上升至《刑法》。实际上在现实诉讼中,《反不正当竞争法》采用比较少,其本身惩罚力度以及追溯、举证难。聚焦到直销行业,目前立法只有《直销企业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仅仅是以条例形式出现,在监管上仍相对薄弱。

  以如新在2014年被工商局调查后的处罚为例,仅仅没收非法经营所得和十几万的处罚。熊超认为,针对直销行业问题,从法规上升到法律高度,甚至加大刑事法律责任,或更能遏制行业突出问题。

  同时,拥有虚假宣传劣迹行为的企业应纳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后再经营该业务应受到限制。

  正如熊超所呼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在2018年底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电话营销行为管理的公告》,该公告要求,加强征信管理,建立信用档案,根据电话营销监测和消费者投诉等情况,把有重大违规行为的保健食品电话营销举办者、品种纳入监管“黑名单”,相关行政处罚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向社会公示。

  而除了保健品,这一虚假宣传“重灾区”,其他行业的类似信用问题也应得到重视。

  “层级”迷思

  熊超指出,直销企业在中国很容易变成传销存在社会监管问题。“直销和传销从定义上有明确区别,比如,传销主要是通过发展下线的方法去进行所谓销售,直销更多是一对一直接的销售方法。”

  在《禁止传销条例》列举了传销的三种表现形式,即“拉人头”、“团队计酬”以及收取入门费的行为。这三种形式存在灰色地带。

  熊超指出,由于消费者和经营者对直销概念存在理解偏差,直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行的调整和改善,并不能完全依靠企业自律,更多还是要依靠社会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其中,“团队计筹”是指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等行为。

  如新中国在官网上承诺,所有报酬总额全部来源于直销员直接销售如新(中国)产品的所有经营收益,不会允许直销员以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团队的方式获得销售业绩,不会以其他人员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直销员报酬。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层级的业绩模式或许依然存在。

  《商学院》记者通过体验如新旗下的APP“星享城”也能体会到“层级”和“门槛”。

  根据如新客服介绍,要在线购买如新产品可以下载“星享城”。这一APP拥有服务、开市、销售、下单、分享、社交等六大功能。《商学院》记者填写注册信息时可见,如果是有亲友介绍,还需要填写“如新亲友账号”,进行关联。不过,官方解释是“市场调研资料”。

  注册成功后,在未购买产品时,会被标注为“零售顾客”。当记者尝试选购产品时,可以发现,如果购物不满500元,系统会提示,一次性实付金额满500元,即可享受星级顾客8折优惠。这意味要成为星级顾客的门槛为500元,只是以产品形式替代。后续,若要申请成为直销员,则需要经过培训、签订合同等。

  据相关报道,如新内部培训资料——《你会成功》中将销售层级从星级顾客到业务咨询理事,一共有九级。关于每一级的薪酬体系是怎样的,截止发稿,如新中国并未给予回复。

  牌照收紧

  直销模式是舶来品。

  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当时承诺:以商业方式存在提供的无固定地点批发或者零售服务(包括直销)在入世3年后逐步取消限制。国外的直销巨头开始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在2005年9月1日,涉及《直销法》的两部核心条例《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正式出台。“两个条例”确定了中国直销市场的直销牌照管理制度。

  在2008年8月,《刑法修正案(七)》的草案中正式新增了“传销罪”,并于2009 年2月表决通过。其中,组织领导传销罪只将传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作为组织领导传销者的犯罪主体和打击重点,对一般的传销参与人员则采取行政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据了解,牌照开放后两年,安利、完美、无限极、玫琳凯、如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率先拿到牌照,这一时期以外资为主。2015-2016年是第二个高峰,以卫康、东阿阿胶、康美来、康尔等内资企业乘政策放开的东风纷纷拿牌,一共有35家企业拿到牌照。

  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去年全国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6万件,实施经济制裁23亿元,仅查处传销、直销案件的罚没金额就接近10亿元。

  2017年和2018年,商务部收紧了直销牌照的发放,去年只发放了1张。随着权健倒下,以及直销企业频频被爆出虚假宣传问题,直销牌照未来是否会停发?

  熊超认为,直销牌照不会就此停发,直销模式作为市场经营方式的一种,无法一刀切进行限制,只能用政策去引导和法律法规去约束和规范。

  之所以近年来牌照发放越来越少,与直销企业出现的问题有关。他认为,政府会在直销立法方面有新的举措,先限制,调整之后,再逐渐进行市场规范性操作和引导。

  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公布的牌照批准日期为准

  直销的“魔力”

  根据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网站可查,如新在中国的服务网点达到225个均为自营模式,直销产品为4大类125中产品,其中,直销培训员在册为228 人。根据官网显示,截止2019年1月31日,如新在中国的直销员总数为39399人,其中,北京有4972人。

  近四万人的直销员,也撑起了如新中国在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

  2018年,人民日报海外网在采访如新中国总裁郑重时,他介绍,如新中国的业绩占全球市场的比例超过了3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2017年,业绩大概增长了18%。

  当林女士病重仍拒绝去医院,坚持喝果汁排毒时,不由得让人怀疑,是否真的被导师“洗脑”而失去理性?直销品牌的“魔力”或许就在此,会让质疑声反转成动力。外部打击越大,信心越坚定。

  为了了解“如新果汁”曝光后对做如新产品直销员的影响,《商学院》记者联系到一位在北京如新某“工作室”工作的L先生。当记者表示希望了解如新产品时,他介绍,“如新主要做个人保养,让人长期保持在20岁左右的样子。”

  受过专业训练,“如新果汁”事件在他看来却创造了另外一个销售良机。面对记者因报道对如新产品生出的疑虑,他表示,“有病肯定是要去医院的,保健品是辅助功能。”同时,他称“事情正在调查,产品本身没问题,属于某团队个人不专业造成了误导,选择团队很重要。”他再次向记者强调,“团队的做人准则很重要,理性对待才行,毕竟合作是长久发展的。”同时,他还建议有时间去他所在的工作室体验。

  而在美容院工作的吴女士常年销售如新产品。当《商学院》记者问及她对林女士遭遇的看法,她表示,“学校是个好地方,也会有毕不了业的学生,但也会有钱学森和杨绛这样的学生。”并表示,“你无法管住所有人的嘴,只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就好了,但是基础的文化知识和常理是要掌握的,尽量理性看待所有事物吧。”

  按照上述两位“资深”如新直销员的逻辑,只是林女士不幸,遇到了“不专业”的团队,以及“毕不了业的学生”,而与如新这一品牌和产品都没有关系。

  不过,反观L先生自身的销售话术——“能让人长期保持在20岁左右”,与林女士遇到的“导师”水平可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吴女士举一反三的“理性思维”在一定程度则是“幸存者偏差”。

  近两年,如新全球的业绩并不亮眼。2018财年,如新全球全年盈利1.22亿美元,同比下降5.83%,同年第四财季首亏1775.9万美元;公司2017年财报显示,全年盈利1.29亿美元,同比下降9.54%。

  虽然,L先生和吴女士依然“信心满满”,但是,在谈“直销色变”的当下,如新未来在中国的业绩依然充满挑战。

  L先生在今日在QQ上发表了题目为《吸引力法则》的说说,其中有一句是,“你怀疑什么,什么就会与你擦肩而过,这叫不信则无。”

  关于如新中国与林女士家属的协商沟通结果,希望如新会给公众一个答案。

  《商学院》也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贾兆恒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7 中创物流 603967 --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32.43
  • 03-18 亚世光电 002952 31.14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03-14 震安科技 300767 19.1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