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现在怒放的信贷?

2016年02月26日10:56    作者:王剑  (0)+1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王剑

  1月信贷怒放,据传2月数字也不小。这可能不是突然现象,而是整体监管指标改变之后,银行行为的相应转变。

  MPA启动

  央行于2016年开始在银行业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每季度一考核。一季度已经过半,一个多月后,银行们即将迎来第一次考核。请大家各就各位。

  MPA的主要意图,是为了控制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水平。

  长期以来,金融监管上一直有个头大的问题,就是金融机构的微观稳健并不必然带来宏观稳健。即使每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某些情况下,也会暴发宏观风险。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股市配资。每笔业务杠杆率看似都是可控的,但所有这些可控的杠杆加起来,在极端情景下,市场就会踩踏。

  所以,金融监管,不但要管好“金融机构个体”,还要管好“宏观整体”。不能只盯住某某机构是不是合规,还要大处着眼,监控好宏观风险。

  通行的做法是周期监管:如果宏观有风险苗头,就要开始控杠杆,把杠杆水平降下来。经济周期越好时,机构们越容易头脑发热加杠杆,监管者就越要控杠杆。这就是逆周期监管。虽然降了杠杆会少赚钱,但当妈的是为你好。

  怎么样让机构们自觉降杠杆呢?很简单,给风险低的“乖银行”奖励,惩罚“野孩子”。怎么分辨“乖银行”、“野孩子”呢?这不央妈就编了一套MPA评分体系吗?

  根据央行已披露的MPA信息,其内容大致为:

  (1)央行设计了一套打分体系,用来考量宏观风险水平(包括7大方面,即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具体的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然后,每季度给银行们打分。

  (2)原来的监管手段被“升级”,纳入MPA。比如,原来只管狭义信贷(就是贷款,央行规定银行的合意贷款规模),现在变成管住广义信贷(包括债券、非标等其他放款手段)。因为银行对企业的各种放款手段都能派生M2,所以仅管住信贷是控制不住M2的(2012-2013年就是例证,央行只管信贷,没管同业,结果同业那边漏出了好多M2,导致M2过量,央行不得不大动干戈,用一场“钱荒”来遏制)。其实,我们在早期的报告里就已经引进“广义信贷”一词了。相应地,央行对合意贷款的控制也取消。

  央行祭出一整套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根本目标是为了维持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类似过于几年那样,因监管不够协调或不够宏观,导致监管真空,小型、局部流动性危机每两年出现一次(温州事件、钱荒、股灾,后面还会有啥?)。MPA也是对前期高层会议要求金融监管统一的落实。

  不必惊奇于怒放的信贷

  监管制度变革后,银行的行为自然也会变化。因为人的行为是制度的函数。

  比如,银行以前受存贷比、合意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贷款投向限制等监管制约,发放贷款的总额有限。很多资产投放包装成非标资产,由同业资金或理财资金对接,不再体现在信贷科目内。

  如今,存贷比即将弱化,合意贷款规模也取消,那么制约银行投放信贷的因素少了很多,也就没那么大动机去把信贷包装成非标出表了。

  于是,很多以前不得不用非标投放的资产,可以光明正大地纳入信贷科目了。我们相信,这是1月份信贷怒放的原因之一(当然不是惟一原因)。

  所以,怒放的信贷,是整体监管指标改变之后,银行行为的相应转变。

  M2增长、广义信贷与融资结构

  1月信贷数据虽高,但如若按MPA的思路,我们应关注广义信贷。

  广义信贷的投放,最终会形成M2(银行以自有资金向实体企业或个人投放,均会派生M2)。M2是央行关注的指标。

  从前,外汇占款投放了一部分M2(2013年曾经高至20%左右),更而多M2则依靠广义信贷来投放,其中信贷又是最主要的。但2014年,外占下降,无法提供那么多M2了,广义信贷承担了更多投放M2的功能。

  到了2015年之后,外占下降,反而是收缩了M2。于是,为了保持M2平稳增长,其他M2派生渠道的投放力度就要进一步加强。

  所以,这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今天的广义信贷的井喷。2016年1月,外汇占款下降1000亿美元,收缩了约6600亿元的M2。因此,所投放的约3万亿元广义信贷中,6600亿元用来对冲外占收缩的M2,净投放M2也就2.3万亿多,M2余额同比增长14%(比我们预期略高,但不算离谱),所以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

  今后,央行关注M2,银行则参考预期的M2增速,控制广义信贷投放,从而保证全国M2增速合理。

  而广义信贷里面的结构,则可由银行自行决定。这对银行来说,有很大好处。

  因为,广义信贷中的不同品种,对应的是不同的资金投向(先不考虑各类客户的风险水平对银行资产投放意愿的影响)。比如,中小企业(包括零售部门)适合贷款、票据贴现,大型企业则适合债券,其他一些客户(比如地方融资平台)则适合非标。以前信贷额度被控制,银行转为投放非标、债券,其实恰恰影响了中小企业、零售部门的融资,而纵容了大型企业、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这明显与高层“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意图相反。这就是扭曲的监管措施导致了银行的行为扭曲,偏离了高层政策意图。

  所以,取消了信贷规模,只管广义信贷,虽然总量上不影响M2,但从结构上,使融资结构更为灵活,有助于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确实是好事。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5年7月加盟东方证券研究所。)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秦婷 SF165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信贷 央行 监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巴菲特去年都投资了啥?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揭秘“恐慌性”购房八大推手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政府和地产商都不愿意房价涨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