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建央行领头的宏观审慎监管体制

2016年03月01日12:56    作者:葛西城  (0)+1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葛西城

  目前的“一行三会”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金融监管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求,中国应当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由中国央行领头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制。

  全球的金融监管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1929年,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史上著名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西方世界陷入大萧条。作为整顿金融秩序与重建国民信心的手段,联邦储备体系诞生了。2008年,全球再次卷入危机漩涡,为减少大银行破产对世界经济的震荡,20国集团发起建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致力于维护和提高成员国银行的抗风险能力。2015年,中国四家国有大行全部加入“大而不能倒”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行列。

  没有一成不变的监管架构,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设计。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也不例外。近日,在G20峰会上,周小川表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危机中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表现,特别是2015年中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动荡也促使我们反思金融监管体制需要做出调整,目前此问题还处在研究阶段。

  其中一个因素是要考虑新的监管体制是否有利于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政策框架的执行。此前的25日,据彭博报道,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在《第一财经日报》的微信账户上撰文表示,目前的“一行三会”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金融监管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求,中国应当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由中国央行领头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制。

  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业分别接受“一行三会”的独立监管。近10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向着混业的模式纵深推进。随着各大金融控股集团或母银行全牌照布局的完成,混业经营的金融生态已经事实上形成。而且,不同市场之间越来越密切的相互渗透,必然导致风险的交叉感染,客观上需要打破目前分而治之的监管模式。

  近一段时间来,政策部门已经多次吹风,有理由相信,为应对当前金融市场产生的各种挑战,维护现代金融秩序,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监管体制的顶层设计已经呼之欲出。不过,周小川强调,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不一定要求监管体制做出改革。

  尽管如此,分业监管以及分业监管体制下形成的监管思路所导致的弊端已不鲜见。

  分业监管无法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有效监督。金融业的发展,早已不是过去那种经纬分明、划地为界的经营状态,而是相互交叉,银行、证券、信托和基金等各领域深度融合。所谓的影子银行,就是那种游离于银行监管之外,甚至也游离于信托、证券等监管之外的融资。

  比如,银行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看似银行在销售,但它并不进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银行只作为资金通道。这类业务,规模庞大,规避了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同时又不作为风险资产占用经济资本。但是,一旦违约,往往造成群体性事件,银行被视为存在隐性信用支持。2015年5、6月份A股市场火爆时,大量资金通过理财产品方式涌进股市,最后以证券公司承诺到期回购股票实现退出,对市场过热的行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分业监管无法有效实现监管的目的。监管的目的是使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更好的帮助资金的有序融通。但事实上,分业监管导致了监管对象通过各种变通方式绕道而走,增加不必要的交易结构,每一个合作公司雁过拔毛,筹资者无谓的增加交易成本。

  比如,股票投资者如果能直接获得借款,那就不需要增加证券公司这个交易结构。证券公司以融资融券的方式转手放贷给他,在这个过程中,证券公司不仅要收取融资融券的利息,还要收取理财产品的通道费。再比如,一个上市企业要通过理财资金实现应收账款的出表,现行制度下必须要通过一个保理公司,而事实上,保理公司并不提供实质性的服务,只是一个业务通道。

  那么,如何来评判一个交易结构是否合理和必要呢?我想,这要联系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是信用。银行贷款给你,他提供了信用支持,理应获得回报;银行提供担保,提供了信用增持,理应获得回报。但是,如果一个交易结构,没有放大信用,也没有改善风险现状,仅仅因为监管需要,而徒增融资者成本,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分业监管模式导致重机构监管,轻功能监管。现有监管制度下,监管套利不可避免,要么形成监管真空,要么使得政策传导效果打折扣。近年来,很多城市密集的冒出各种资产管理公司,报箱里每天都一堆堆的推销广告,与此同时,媒体上时有报道,什么资产公司老板卷款跑路啊,什么上当老人血本无归啊。

  2016年开年爆出的e租宝事件,涉及金额达500多亿元,投资者更是千万之巨,社会影响更是空前恶劣。分业监管导致了人为的市场分割,这给金融的灰色地带留下了生存空间。

  分业监管走向宏观审慎监管体制,是金融市场发展催生的结果,是金融监管上的重大改革,不应该只是监管职能和监管人员的重整,监管的思路和方法、内容都应该有系统的调整。

  (中国将逐步建立央行领头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制)

  (本文作者介绍:生于70年代后期,就职于建行分行,长期从事公司信贷业务。致力于观察剖析纷繁的经济、金融和微观企业现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范晓军 SF096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侃股:中小创将发动一波春季行情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新三板首例“股权质押失控案”:股价暴跌88%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