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中行A股上市 > 正文
 

中行IPO叩开A股新蓝筹时代 大跌只是临产前阵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23: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莫 菲

  上海报道

  6月7日,中国股市一片惨绿,上证指数大跌89点,跌幅接近6%,创下本轮行情的最大跌幅。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银行A股临产前的阵痛。”当日收盘后,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

  再过两天,6月9日,中国银行A股发行将在发审会进行审核。其招股说明书(申报稿)称此次发行规模为不超过100亿股,融资不超过200亿元。而在上市日程方面,日前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中行在进入内地发行A股程序后,希望在1至2月内获批发行。

  中行登陆A股,将创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数项记录之最。其IPO股数、总资产4742亿人民币和净资产2338亿人民币都将刷新市场纪录。

  “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行A股IPO是一个标志,意味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更多的优质大盘蓝筹公司将能够登陆A股市场,让国内投资者可以分享大公司的优质成长。”申银万国研究所励雅敏认为。

  当然,成长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6月7日的股市大跌,表明市场正在学习如何接受类似中行这样的‘庞然大物’”,兴业基金管理公司一位人士认为,这也正是中国股市走向新蓝筹时代的‘成长的代价’。

  非常通道

  按照证监会为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而一路绿灯放行的惯例,预期中行登陆A股的时间将为时不远。

  “国内机构都十分欢迎中行回归A股,届时可能出现万亿资金争食中行新股的盛况。”兴业基金管理公司人士分析认为。

  中行上月在港发行时受到的热烈追捧是最好的征兆。

  数据显示,面对256亿H股的庞然大物,中行H股公开发行和国际配售部分分别吸引了2866亿和14300亿港元资金参与,冻结资金创下港股市场历史之最。超额认购倍数机构投资者是20倍,个人是70倍。最终以询价区间上限2.95港元(3.05元人民币)成功发行,募集资金755亿港元。

  6月6日,在中国证监会公布中行A股IPO上会消息之后,中行逆风上市,收盘股价为3.575港元,较发行价上涨了21%,极有可能港股将行使15%超额配售权。

  在港股被热烈追捧的背景下,中行A股的发行价格成为市场下一步关注焦点。

  “相比H股,此次A股股数100亿股规模小得多,募集资金200亿不到H股的1/3,但这不影响中行A股的估值水平,”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判断,“A股发行价格的询价区间将在3元至3.5元人民币。”中行A股发行价将在H股发行价基础上小幅上升。

  根据中行招股说明书(申报稿),2005年中行净利润274亿,每股收益0.15元,每股净资产1.12元,净资产收益率12.6%。不良率4.6%,资本充足率10.4%,拨备覆盖率80.6%。

  截止6月6日,中行H股的PE(市盈率)为24.64,PB(市净率)为3.30。

  分享成长:“A+H”示范效应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行A股发行的市场和政策意义要更大于对中行本身融资的意义。原因有两点,兴业基金管理公司人士说。“首先,中行H股募集755亿人民币,国际资本对其热烈超额追捧,超额配售权计划即将执行。如出于自身成本和融资时间考虑,中行完全有能力在香港市场上多募集200亿人民币以取代A股发行。这样可节省许多钱,”他说,毕竟在A股市场发行要涉及另一笔巨额中介费用(承销费用在3亿左右),还要花费一二个月发行准备时间。

  其二,证监会如此迅速地安排中行A股发行的一切手续,目的很明显——希望中行A股快些上市,使A股发行价与H股价格不要产生过大差距。

  “时间拖的越长,H股市价波动越大。管理层希望中行H股溢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要出现H股上涨而迫使A股发行定价抬高。这样才能使国内投资者与H股国际投资者一起共同分享中行的成长空间。”该人士分析,中行“A+H”示范效应正在于此。

  “其实,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不是资金面的问题,而是上市公司质量。”上述人士说,“资金是表层,上市公司质量才是脊梁。欧美典型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大批持续、稳定、持久增长的国际性大公司的上市,是保证市场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常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大,难以短期炒作,但业绩好,长期投资的价值大、未来发展的空间大,便于机构投资者包括境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基金、保险和社保等资金进入。”他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得中国证券市场不被边缘化,并且逐步主流起来。”

  据悉,证监会在推动大型企业在境内证券市场上市方面,已经给予了很多制度上的优先安排。不仅在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方面给予适当豁免,同时在材料受理、提交发审会讨论、发行安排等方面给予照顾。

  “新蓝筹时代”展现?

  事实上,在2005年以前,发展了十多年的A股市场能称为大蓝筹的股票也只有中国石化、招商银行等十多家。流通市值最大的前十家公司净资产总额只有3970亿元,净利润不到580亿元。

  相比之下,近年来,中移动、中石油、中国人寿等一大批业绩优良的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在海外上市。

  据初步统计,我国在境外上市的企业已达到近300家,流通市值在2.2万亿元以上。在海外上市的十大中资股的净资产值已高达13858亿元,2004年净利润为2610亿元。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也正在把海外上市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当时,造成我国企业热衷海外上市的原因很多,如政策上的放宽与鼓励、境内证券市场的资金压力,以及境内证券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和完善,不能满足不同类型与规模的企业上市的需要等。”上海证券交易所一份报告显示,但大量优质大企业境外上市显然存在着很大弊端。

  比如导致国内股票市场投资资源的流失,降低股票市场对我国国民收入的贡献,境内大量快速成长的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却缺乏优质投资品种和扩展投资渠道的途径,难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等。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过去几年,仅巴菲特投资中石油H股,收益已高达数十亿。而由于中石油没有发行A股,国内投资者只能望洋兴叹。”东海证券经纪业务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申银万国研究所的李蓉认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大半完成,如今的A股市场已非昔日吴下阿蒙。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解决了中国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制度问题,市值成为衡量上市公司价值的核心标准,大小股东在企业市值利益上的一致性逐步得以提高,这为优质大企业的境内上市创造了制度条件。”

  除此之外,李蓉还指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逐步提高,境内外资本市场紧密联动的迹象日趋明显。“中国制造”题材将融入国际资本市场视野。这为优质大企业境内上市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而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投资者的信心恢复,市场资金充沛,都使得A股市场基本具备了承接优质大企业上市的能力。

  高盛亚太投资研究部执行董事邓体顺称:“最近我接触的好多海外投资者都在打听,怎么能尽快进入A股市场,QFII额度今年100亿美元、明年200亿美元都是有可能的。”

  在此背景下,中行A股发行将“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记者了解到,在中行之后,工行、农行均将步入“A+H”上市过程。此外,首都机场集团、中国航天集团和其他160多央企中的一部分会选择在A股上市。

  承受力之辩

  对于中行此次发行对A股市场的短期影响,各方意见不一。

  宝来证券投行人士认为,此次中行不论是筹资200亿还是300亿元,作为第一家全流通下的A+H模式的股票,对于A股的短线冲击都是存在的。

  “炒新股”效应下,

中行上市,必然导致其它大盘蓝筹股在指数中的比重下降。A股市场的主力资金显然需要调整仓位、重新进行资产配置以买进中行,而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作为成份股的其它的银行股,从而对大盘造成冲击。

  但也有部分市场人士对此持乐观态度。

  5月前后,不少基金开始陆续减仓,为即将重新开启的市场融资功能做准备。而对蓝筹股稀缺的A股市场来说,众多基金翘首以盼的正是类似中行这样兼具流动性和良好前景的优质大盘股。

  “资金是承接优质大企业上市的关键,但我们认为,当前资金短缺已不再是个关键问题。”申万一位研究员表示。

  事实上,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今年一季度已突破了16万亿,中国股市市值在GDP的比重仍很低(2005年约为18%),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更低。

  加上伴随着政策的支持与信心的恢复,社保、保险、

企业年金、QFII等大量资金纷纷入市。据初步统计,目前的保险资金约有9200亿元,只有5%左右进入中国股市;企业年金目前规模近500亿元,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存量规模约1000亿元;社会保障基金经过几年的不断积累,目前已达到1300亿元的规模。

  “在此次中行上市的进程中,预计市场会逐渐学习如何接受超级大盘股的上市,”上述研究员称,“例如香港市场新股频发、大盘股频发,但大盘却相当稳健。恐大,或恐劣,投资者其实更厌恶后者。”

  “今天的大跌,只是适应和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阵痛而已。”他最后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