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基金QDII推出一波三折 汇率风险遏制银保冲动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03:41 21世纪赢基金

  人民币升值惹的祸?

  “如果没有完善的对冲工具,盲目进行海外投资,对保险资金来讲风险太大了。”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投资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就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美国国际集团(亚洲)投资公司董事长、
亚太区投资总监朱泰和曾在一次研讨会上介绍说,当时由于长期受国内利差收益的压力,日本的很多寿险公司普遍参与了股票和高收益类投资,并大量投资于海外市场,却没有使用对冲工具进行避险,结果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大幅波动,很多保险公司损失惨重,其中的一些甚至被逼到了破产的境地。

  再看国内的情况。

  日前,中国人寿(2628.HK)、中国平安(资讯 行情 论坛)(2318.HK)和中国财险(资讯 行情 论坛)(2328.HK)三大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陆续发布2005年报显示,在去年下半年人民币小幅度升值后,三大公司的汇兑损失大幅攀升,初步计算的总损失金额超过13亿元人民币。

  去年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路走高,5月15日中间价达到7.9982:1,首次突破8,总计已经升值超过3%,看涨人民币的气氛日渐浓厚,这样情况下,无论是保险业还是商业银行推出QDII都将承担更大的汇率风险。

  “我们预计,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将会加快,这对保险资金的海外投资是非常不利的。”花旗银行北京分行亚太经济与市场分析部副总裁沈明高认为保险公司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很好地运用对冲工具来避险,另一个就是降低投资的份额,降到能够完全掌控风险的安全线以下。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用远期结售汇和外汇交易中心的人民币远期交易等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但这些工具还不能足以应付QDII以后的汇率风险。”银监会某人士告诉记者,国内银行依然在摸索更好的避险工具。

  “虽然目前关于产品设计和收费还没有明确,但是银行决不会做赔本的买卖。”该人士坦言,最终这些风险成本还是会分摊到投资者身上。

  人民币衍生品种或增加

  去年汇改一个月后,央行就陆续推出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这对于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推动人民币远期和掉期等衍生产品的发展意义十分重要。”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管张光平博士分析说,国内银行开始用衍生品规避风险已经有一段时间,今年3月份银监会刚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准确计算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严格控制外汇风险。

  张光平博士认为,除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用的远期产品外,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另一主要工具是期权操作,人民币期权市场的发展是衡量市场波动幅度及帮助交易员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没有期权安排,就很难得到基础市场波动的相关信息,进而无法对相关产品进行很好的风险管理。QDII带来的汇率风险,将会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人民币衍生品,以更好地规避风险。

  “QDII后不仅使这些现有远期产品表现更活跃,新的人民币衍生工具比如期权等也可能会陆续推出。”张光平分析说,

  另据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部制度处处长曹德云透露,保监会正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寻找金融衍生品作为避险工具,但国际上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保监会正在研究如何选择这些产品。

  对此,花旗银行沈明高建议目前可以考虑货币掉期和利率掉期产品,并在未来的某一时间,逐步地、有控制地开放一些期权类的产品。另外,成熟时期也可以考虑在国外发行债券,例如通过一些资产作担保,发行用美元或日元为基础货币的债券,与在国内发债的情况相似。

  除了金融衍生品作为必要对冲工具,有望被写入修改中的海外投资办法外,沈还建议可以效仿社保境外暂行办法,将共同基金也一并纳入可投资品种。

  “国外的共同基金多如牛毛,但种类不外乎债权型、股票型、混合型等几个大类,因此相当于间接配置了保险资金目前被允许投资的品种,相对直接投资而言,风险更加可控。”

  但前述保险公司投资人士则表示了他的担忧,按照“五号公告”的表述,保险资金QDII投资范围,目前限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这与之前保险外汇暂行办法规定的投资范围相比还要窄。“在现在试点的节骨眼上增加投资品种,情况并不乐观。”

  资金进出:QDII=QFII

  有消息称,中国政府很可能会运用调控手段使QDII的资金流出量与QFII的资金流入量基本保持一致。

  目前,QFII投资额度的审批明显提速,外汇局有关人士表示,现在基本上是证监会批一家QFII资格,外汇管理局就批一家额度。

  近日,日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裁比尔威尔德表示,尽管近期QFII额度在原有40亿美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0亿美元,但若按在A股市场应占一定比例来计算,QFII应该有600亿美元的额度。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表示,QFII额度应提高到500亿美元。

  坊间消息称,QFII额度可能马上加大到300亿美元的规模。外管局如此快速批QFII额度,言下之意是QDII额度基本可抵消进入中国的外汇数量,至少在300亿美元左右。

  对此,一位外管局人士表示:“我们考虑整体的额度掌握,是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个大概念出发的,不是单纯与QFII一对一的对应和平衡。QFII只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不是绝对性因素。”至于QDII推出运作的具体时间,“这取决于相关监管部门的意见统一”。

  无论是QDII,还是QFII,均是中国外汇改革体制的重要一步。“与资本流入相比,我国资本流出的渠道比较狭窄。”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管涛说,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稳妥有序地拓宽资金流出渠道。在继续稳步扩大资金流出渠道的同时,也要改进对资本流入的管理,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尝试新的利用外资方式:要鼓励外资并购、重组;要继续支持国内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方向就是要逐步取消外汇管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管涛表示。(本刊记者 汪涛 对此文亦有贡献)

  ◎ 政策背景

  4月13日,央行宣布“五号公告”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QDII开闸”。

  随后的4月18日,央行再次公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激活银行业QDII,而此之前,央行、保监会与外管局早在2004年就出台《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为保险QDII放行,并首批平安保险公司17.5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额度,以及中国人寿保险汇出3亿美元资金参与新股发行认购。

  开放资本帐户三点重大新政出台:第一、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第二、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政权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每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第三、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购汇额按保险机构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控制。

  境外投资大门徐徐开启。

  4月23日,外管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副司长孙鲁军首度在“第二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明确表示,将对银行、证券、保险QDII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和保监会、证监会紧密拟定中。此番讲话再次将早已对QDII倾心已久的各基金公司的神经高度绷紧。随后,争取首批试点的各基金公司展开了“赴会(证监会)潮”。

  4月24日,某密切与证监会联系QDII试点审批的基金公司表示证监会近期放行首批QDII试点或成真。然而,之后不到一周事态却再次发生逆转,证监会放行QDII再次搁置。

  QDII出海:

  基金QDII推出一波三折 汇率风险遏制银保冲动

  QDII海外淘金路线:固定收益产品类首当其冲

  瑞银高管:香港结构性产品为QDII海外航程支点

[上一页] [1] [2]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6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