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另一场猪瘟来袭,世界第三大生产国的猪肉行业是这样变迁的

四十年前另一场猪瘟来袭,世界第三大生产国的猪肉行业是这样变迁的
2019年04月26日 11:49 广发农林牧渔王乾团队

核心观点:

巴西是全球重要肉类供应商,生猪养殖及屠宰集中在南部地区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巴西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与肉类生产国与出口国。2017年,巴西生猪存栏量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美国;常年来,巴西猪肉出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约为20%。区域分布上,巴西生猪养殖与屠宰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2016年南部地区屠宰量占比接近70%。

ASF疫情初期扰动生产,根除计划耗费多年

1978年巴西发生首例疫情,随后3年猪肉产量波动明显。1980年生猪存栏同比下滑达17.8%;由于南部地区的养殖密度更高,1977-1985年期间南部地区的生猪存栏波动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巴西从1980年开始实施根除计划,具体措施包括控制国内生猪移动、主动监测、猪瘟疫苗免疫、动物健康教育和人员培训和疫情通报系统等,最终于1984年成为无疫区。随后3年,巴西继续推进和改进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确保根除计划成果。

行业规模化基本完成,屠宰企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行业规模化基本完成,屠宰企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给传统散户带来的风险,巴西养猪业逐渐采用养殖户与屠宰厂联合一体化的生产方式。目前,由一家屠宰厂与众多养殖户或养猪场结成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已在巴西养猪业超过70%的比重,剩余的30%则是独立的养猪场生产。屠宰企业在行业整合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将全产业链经营延伸至餐桌。

巴西是全球重要肉类供应商,生猪养殖及屠宰集中在南部地区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巴西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与肉类生产国与出口国。2017年,巴西生猪存栏量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美国;常年来,巴西猪肉出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约为20%。区域分布上,巴西生猪养殖与屠宰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2016年南部地区屠宰量占比接近70%。

ASF疫情疫情初期扰动生产,根除计划耗费多年

1978年发生首例疫情,随后3年猪肉产量波动明显

巴西ASF(非洲猪瘟)首发病例于1978年5月13日上报到巴西农业、畜牧业和食品供应部,该农场距离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大约52公里。农场的养殖者为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内的一名警察,由于工作的便利和机场较差的生物安全管理,该养殖者可以收集国际航班丢弃的残羹来饲喂他饲养的动物。这些航班中包括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飞机,因此第一例ASF案情很可能通过机场丢弃的残羹从西班牙、葡萄牙传染过来。

伴随着首次暴发,巴西的第2个ASF病例很快出现。这些暴发点都位于缺乏圈舍或技术薄弱的里约热内卢的郊区或贫民窟内,这些农场都是用从垃圾场搜集的残羹来饲喂猪。至1978年8月14日,ASF已经传播到巴西其他10个州,主要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和中部地区。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前,巴西生猪存栏量达到约3400万头,为当时全球第四大生猪生产国,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中部地区,其中南部地区生猪存栏占比达到44.65%。疫情发生之后,巴西生猪存栏量产生明显波动,1980年生猪存栏同比下滑达17.8%;由于南部地区的养殖密度更高,1977-1985年期间南部地区的生猪存栏波动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防控政策分区域、分阶段实施,1984年成为无疫区

巴西应急状态迅速启动,根除计划耗费4年,从而于1984年成为无疫区。1978年6月15日,即确认疫情后约1个月的时间,巴西农业部以总统令启动ASF紧急状态,采取包括禁止感染区和风险区内的猪的自由移动等9项措施。1978年至1979年这2年期间,巴西一共发生224起ASF疫情,扑杀6.7万头生猪,所有ASF疫情均通过扑杀和焚烧消除。

1980年后,巴西开始实施非洲猪瘟疫情根除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

攻坚阶段(1980-1984年):采取多个措施包括:控制国际航运、控制国内生猪移动、主动监测、猪瘟疫苗免疫、动物健康教育和人员培训和疫情通报系统等进行根除计划。另外,在执行根除计划的同时,巴西根据国内养殖分布特点、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动方向以及猪肉出口企业密集程度和散播该病的风险程度,通过划分地域,分区域进行先后根除。至1984年,巴西连续3年血清检测无阳性案例,OIE宣布巴西为无疫区。

巩固阶段(1984-1986年):在攻坚阶段取得的成果之上继续推进和改进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加强鉴别诊断,改善动物疫病统计分析,继续对暴发疫情进行扑杀和移动控制。

维护阶段(1987年):继续运行猪病监测系统。

行业规模化基本完成,屠宰企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行业规模化进程基本完成,生产效率跻身高水平行列

从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给传统散户带来的风险,巴西养猪业逐渐采用养殖户与屠宰厂联合一体化的生产方式。目前,由一家屠宰厂与众多养殖户或养猪场结成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已在巴西养猪业超过70%的比重,是巴西猪业的主力军,剩余的30%则是独立的养猪场生产。

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受益行业规模化进程推进,巴西生猪生产效率已处于全球高水平行列,在母猪年产窝数、保育至育肥期死亡率等重要生产效率指标上具有领先优势。

屠宰企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全产业链经营延伸至餐桌

屠宰企业推进行业整合养殖环节,并进一步向下游深加工环节延伸,打造餐桌品牌提升附加值,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同时,凭借巴西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领先的养殖技术,巴西肉类产品具备成本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多家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动物蛋白供应商与品牌商。

BRF:总部位于巴西Itajai,是巴西最大的食品加工公司,2009年由Sadia SA合并Perdigão SA而来,主要从事家禽(鸡鸭等)及家畜(猪牛等)的饲养及屠宰,并跨足乳制品及食品加工等领域。2017年,公司母猪存栏约38万头。

JBS:公司成立于1953年,总部位于巴西圣保罗,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动物蛋白提供商之一, 2017年生猪屠宰量达到2400万头。旗下品牌Seara是巴西的家禽和猪肉加工制造商,负责管理Seara,Doriana,Delicata,Rezende等品牌。

本文作者:王乾、钱浩,来源:广发证券农林牧渔团队,原文标题:《非洲猪瘟之巴西经验:养殖密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屠宰企业推动行业整合》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10 泉峰汽车 603982 9.79
  • 05-06 中简科技 300777 --
  • 04-30 宝丰能源 600989 --
  • 04-30 鸿远电子 603267 --
  • 04-25 新城市 300778 27.3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