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这一年:现金管理产品异军突起 净值真假待考

银行理财这一年:现金管理产品异军突起 净值真假待考
2019年04月26日 01:41 21世纪经济报道

【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年来,银行卡盗刷、信用卡纠纷、暴力催债、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银行理财这一年: 现金管理产品异军突起 净值真假待考

  本报记者 方海平 上海报道

  如今资管新规落地迎来一周年。

  去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下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以来,银行理财出现的几大变化为,同业理财大为减少、现金管理产品异军突起、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减少、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明显等。

  同业理财骤降

  《中国银行业理财年报(2018)》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40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具体看,理财产品4.8万只,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与2017年底基本持平。

  虽然总规模保持稳定,但是结构上的变化明显。截至去年底,全市场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1.22万亿元,同比下降2.04万亿元,降幅为 62.5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80%,同比下降7.21个百分点。目前同业理财下降的趋势仍在持续。

  事实上,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压降同业理财就是一项重点工作。监管引导之下,银行逐渐减少同业理财规模,自2017年初至今始终处于规模和占比“双降”的趋势中。

  另一个明显变化是收益率下跌。银行理财收益率自2018年2月创下4.91%的高点之后,就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已连续下降14个月。据融360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为4.26%,较前一周下降2BP。

  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环境是货币政策偏宽松。此外,新规之后转型过程中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大为减少,与此同时P2P等影子银行的风险暴露使得市场资金出现向银行理财回流的趋势,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也是理财收益率下跌的重要原因。

  现金管理产品大量涌现是资管新规转型过渡期的一个特有现象。在去年累计募集的118万亿非保本理财中,开放式产品(主要为现金管理类产品)累计募集资金100.19万亿元,占非保本理财产品募集总金额的84.83%,占比同比上升7.07个百分点。(现金管理类产品并无专门分类数据,但其归属于全开放式产品,一般可从开放式产品中观察其变化)。

  多位银行资管部人士透露,截至目前,发行的新产品中绝大部分均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一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高管表示,据其考察,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结构中,净值型产品占比20%-30%,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据90%以上。

  现金管理产品异军突起的原因,一是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早期,这类产品较容易操作且更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另外一个原因是,同系列的货币基金产品正遭受越来越严格的监管。

  这一年以来,对银行而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银行理财业务产生的中间收入正在减少。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2018年年报数据,各家银行的理财业务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减少,其中,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的理财业务收入降幅均在50%以上。

  真假净值

  事实上,对于银行理财转型而言,实操层面的业务以及技术问题均可解决。难以短期内解决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投资者对于新产品的认可和接受度。银行理财的客户最初即是从银行存款衍生而来,风险偏好极低,要求刚兑。

  所以,转型期银行面临的两难是,要么教育投资人,将其转化为愿意承担风险的合格投资者,这显然不是短期可实现的;要么对新产品进行折中性包装,使其在符合新规要求的同时满足投资人对低波动的需求。

  目前来看,过渡期内银行采取了种种措施实现这一效果。最明显的则是产品收益率上的变化,从“预期收益”转变为“业绩比较基准”。

  各家银行在回顾2018年经营业绩时多表示,资管新规以来,理财产品转型节奏不断加快,新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不断提高。

  比如,浦发银行披露,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突破4000亿元,占比提升至48.68%;交通银行表示,净值型理财产品日均规模较2017年年末增加356.19亿元,占表外理财比重上升4.83个百分点至15.52%;民生银行称净值型理财全年销量突破5千亿元,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3.68倍等等。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银行披露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规模和占比,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净值型产品,多是有管理的净值型产品。据银行资管人士表示,全行业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净值型产品占比不到15%。

  2019年4月,资管新规后首只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债券基金获批的消息一度扰动资管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获悉,目前大多数公募基金和银行都正在申报和投资这类产品。

  4月24日,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类产品的持有者主要是以银行为主的机构,以摊余成本法估值,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产品净值波动稳定的要求,依据的是过渡期内的规定。过渡期结束后能否继续如此操作亦不确定,如果市场出现波动,摊余成本法定价负偏离过大,机构是面临一定风险的。

  此外,记者从银行资管人士处获悉,这一年以来,银行资管部门也在探索筹备理财子公司。一方面资管部门人员尤其是投研团队有了非常大的扩充。某银行人士透露,其资管部团队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另一方面,在业务模式的探索上,多位银行资管及公募基金人士表示,除了压降老产品、发行新产品外,目前最大的变化是,在研究大类资产配置方面银行资管有了实质性的推动和进展。由于新规只允许通过公募基金进行嵌套,银行资管正在加强与公募基金的合作,通过委外、投顾、信评等多种渠道开展合作。

责任编辑:张文

现金管理 银行理财 净值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10 泉峰汽车 603982 9.79
  • 05-06 中简科技 300777 --
  • 04-30 宝丰能源 600989 --
  • 04-30 鸿远电子 603267 --
  • 04-25 新城市 300778 27.3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