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争创中国光谷国际品牌 武汉凭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品牌万里行系列报道(7)■本报记者朱菲娜

  滚滚长江水,悠悠荆楚情。7月29日的湖北骄阳似火,“品牌万里行”之“中部崛起品牌行”车队沿着东湖穿过长江来到武汉,只见古老的楚地东南已被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厂房、一栋栋现代化的楼宇、一所所错落有致的高校取而代之。

  正因为有了东湖、长江,使得这座我国中部的古老大城市尽显灵气,也更加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武汉·中国光谷”也因此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之路。

  记得几年前,争做“中国光谷”品牌的城市有吉林、广州等,但最终得以落户武汉。武汉凭的是什么呢?30日一大早,湖北省首先端出了这道“品牌大餐”——“武汉·中国光谷”。

  激光效应显现

  光谷管委会主任唐良智说,2006年,对于武汉光谷激光企业来说,是一个光加工时代的元年。

  3月,华工激光股份公司的数控激光切割系统进入北美市场,一次从美国拿回800万美元销售订单。继而在国内军工行业的大型设备招标中,击败众多跨国公司,又获得一张11台套激光加工系统、售价2000多万元的订单。

  随后,武汉光谷股份公司挟其大功率轴快流激光器的技术优势,启动了全国激光加工连锁运营体系,在广州、上海、苏州、山东等地建立了激光加工中心,承揽激光切割、焊接、热处理和激光雕刻、打标综合业务,他们设在武昌造船厂的18米超大型激光加工站,首次实现了大型桥梁用钢结构的激光放样、下料和焊接。

  目前,光谷集中了近50多家从事激光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形成了国内乃至世界独有的激光产业群,其中有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光谷激光企业生产各类激光产品5大类40余种。2005年,光谷激光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7亿元,激光及相关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了国际市场。

  三只领头羊领跑创新

  在武汉光谷50多家激光企业中,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光谷激光3家领军企业被称为“三只领头羊”,他们的创始人和技术骨干几乎全部源自华中科技大学激光专业。

  上世纪80年代,华中科大建立了我国惟一的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然而,在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却落后了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宣称进入光加工时代之后,我国传统的制造业还停留在机加工、电加工时代。

  当时,刚刚大学毕业的孙文率先下海,带领4个同伴贷款10万元创办了武汉第一家激光企业———楚天激光公司。楚天首先选择了我国航天用电池精密焊接的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开发我国第一台双光路精密焊接机,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在人造卫星和“神五”、“神六”飞天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楚天公司5次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次承担国家重点技术改选项目,获得专利150多项,是国内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华工激光公司是华中科大国家激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转制企业。近年来,公司承担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项目30余项,获得6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2000年,华工激光全资收购了全球行业前三强的

澳大利亚法利莱公司,以自身的科技优势与国际知名品牌和市场渠道紧密配合,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

  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国际化,武汉激光企业大都走过了这样的“三段式”。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激光产业发展的一段历史。仅光谷激光一家企业就创造了中国激光技术应用的18个第一。同为华中科大走出来的公司董事长陈海滨提出搭建“激光器——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激光加工全国连锁”产业链的构想,让更多买不起设备的传统企业用上激光技术。

  同气连枝竞争合作

  唐良智说,现在,激光企业已经扎堆武汉光谷,竞争合作,一家接单,众家配套,共同创造了激光产业的繁荣。五年来,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且经受住了全球光通信领域大调整的严峻考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光谷产业总规模达3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两倍。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三位,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一成;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