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无抗新国标能否成为乳业升级的助推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08:45 中国经济时报

  ■产业分析■刘金霞

  据日前在大连落幕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透露,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强制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必备检测项目。修订稿已通过国家标准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审核,有望近期正式出台,届时“有抗奶”将被真正叫停。

  根据行业标准推断,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据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权威人士透露,2006年上半年的一项检测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上竟然有50%左右的牛奶存在抗生素残留超标。

  有关专家指出,长期饮用“有抗奶”就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增加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会破坏人体内的正常细菌平衡,降低免疫力,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还可能使部分有过敏体质的人出现荨麻疹、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

  相关资料显示,“无抗”在中国乳业中的国标之旅可谓一波三折。据悉,我国1985年出台的《消毒牛乳》国标曾经把“无抗”纳入强制检测项目,但1986年颁布的国标《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又废除了这一规定。随着乳品安全消费的呼声日益高涨,2001年10月实施的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中再次规定原料奶“抗生素不得检出”,但遗憾的是,这只是一个推荐性行业标准,而不是强制性检测项目。即便乳品企业生产“有抗奶”,质检和工商部门也无法可依,不能对其进行惩处。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无抗”新国标出台后,首先直接受益的是消费者,有利于进一步保障乳品安全消费。但对于推进中国乳业竞争升级、实现健康长足发展,“无抗”新国标则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乳品企业实现“无抗”生产要付出更多的检测、收购、管理等多项成本,但实际上其综合长期效益却更为丰厚。随着人们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无抗奶”的市场需求必然前景广阔,谁能提供质量优良的“无抗奶”,谁就能强占竞争制高点,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带来更多收益。与此同时,“无抗奶”生产厂商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也将得到相应提升。

  专家指出,“无抗”是我国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国标的出台,“无抗”管理水平将成为我国1500家左右乳品企业后台竞争的最低门槛,这必将促使企业加速提升“无抗”技术和管理水平,基于“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被收购的企业也将获得更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支持,由此提高整个行业的

竞争力。与此同时,基于“无抗”生产对奶源建设提出的要求,将有利于促进奶牛养殖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无抗”也将成为奶农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