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邮政储蓄银行能成为乡村银行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 17:01 中国经济时报

  王曙光

  2006年12月31日,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至此,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议终于落下帷幕。银监会的政策意图是非常明显的,监管者希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个市场定位表达了监管者的良好愿望,在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负投资”、农村金融生态严重恶化的情况下,邮政储蓄银行成为监管者最为看好的“救命稻草”。监管者希望邮政储蓄能够成为一个可以与农村信用社形成良性竞争态势的竞争主体,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能够激活农村信用社的竞争意识,消除农村信用社在长期垄断经营中形成的效率低下、竞争精神萎缩、市场创新意识低迷的弊端。

  

邮政储蓄体系已经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邮政储蓄体系已经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储蓄体系,巨额城乡存款的流入使得邮政储蓄体系每年从央行那里获得稳定的无风险的利差收益。截至2006年3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规模仅次于4家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达到9.7%。在邮政储蓄开立的账户达3.6亿户,其中活期账户为2.8亿户。储蓄业务年交易量达22亿笔。邮政储蓄体系的汇兑业务也是非常庞大,2005年全国异地通存通取和转账交易量达4.13亿笔,交易金额1.66万亿元。中国邮政平均每年拥有2亿多个汇款客户,年汇款金额基本稳定在2200亿元左右。邮政储蓄也是最贴近农村和农民的金融体系,邮政储蓄所堪称农民心中的“第一银行”,全国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中有70%在农村,有将近70%左右的汇款交易流向农村。因此,从储蓄业务网络的覆盖面、汇兑业务的规模、以及对农村经济的渗透程度这几个方面而言,邮政储蓄体系在成为邮政储蓄银行之前,早已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生态和农民资金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这个影响有利有弊。从利的一方面而言,邮政储蓄体系确实为城乡资金流动、吸引农村储蓄以及方便农村汇款带来很多利益,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之一;从弊的一方面而言,邮政储蓄体系由于“只存不贷”,已经成为引发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农村资金枯竭的“罪魁祸首”之一。邮政储蓄体系的大量吸走资金,与四大国有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存贷差持续增大等因素一起,加剧了农村地区投资的不足,在农民资金需求长期难以获得有效满足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结果。弊的一面还包括邮政储蓄体系储蓄资金的运用模式给中央财政和央行带来的巨大压力。邮政储蓄资金的运用,在2003年8月以前,是全额转存中央银行,享受4.131%的高利率,当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转存利率仅为1.89%,2003年8月以后邮政储蓄的新增存款转存利率才下调至1.89%,邮政储蓄被迫走向市场,资金主要使用方向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市场运作和商业银行的大额协议存款。不过之前邮政储蓄在中央银行的原有存款仍按4.131%计息。这样,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央财政每年需要支付300亿利息给邮政储蓄,尽管邮政体系在这个无风险的稳定收益的支持下过着安稳无忧的日子,但是这个沉重的利息包袱终于让央行和中央财政感到不堪重负。

  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可以说一箭三雕:它一方面可以使得农村资金外流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旺盛的资金需求,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它还能够引发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使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信社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增强创新意识,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同时,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还有助于改变邮政储蓄资金的运作模式,减轻央行和中央财政的压力,真正使邮政储蓄体系成为发展全面资产负债业务的现代化的银行体系。尽管有着这三方面的收益,但是,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并非没有隐忧。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还有待进行深入探讨。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