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赚得的是一种差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 07:27 第一财经日报 | |||||||||
陈惠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早发财的人里面有一群农民。他们靠两种方式发财:一种是办乡镇工厂,利用农民劳动力成本便宜,找一些城里国有企业不愿意生产的产品来生产,然后赚钱;还有一种方式是向城市贩运农产品。譬如说,河北保定地区的鸡蛋可能是1.5元1市斤,而邻近的北京市场可能是2元钱1市斤。于是就有人专门从事向北京贩运鸡蛋的生意,最后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最早发财的个体户有一部分人是依靠专门贩卖牛仔裤发家的。那个时候,广东一条牛仔裤可能是80元,在北京可能会卖到150元。于是,北京的个体户就夜以继日把广东的牛仔裤运到北京来。 其实,鸡蛋也好,牛仔裤也好,赚的是一个地区差价。企业在很多时候也是同样道理。赚差价赚得最有创意的是曾经号称“中国首富”、后来进了监狱的牟其中。他用中国的轻工产品去和前苏联做易货贸易,换回来人家的图—154飞机。之所以说牟其中最有创意,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手笔大,还在于他赚了两边的差价。贩鸡蛋的、贩牛仔裤的都只能赚一边差价,牟其中两边都赚。他以廉价收购中国这边的轻工产品,然后用前苏联的市场价格定价这些产品,然后等值交换人家的飞机。中国轻工产品便宜,前苏联这类产品价格贵。牟其中赚了一边差价。然后,他把前苏联价格相对便宜的飞机以中国相对高的价格抵押给银行,于是他又赚了一边的差价。牟其中赚取差价的方式在那个时代是最具创意的,尽管后来他自己也毁于这种创意天赋。 飞机、鸡蛋、牛仔裤,诸如此类,赚取的都是一种地区差价、信息差价。也有赚取时间差价的。经典案例莫过于李嘉诚先生利用香港经济萧条买入土地,建成物业只租不售,等到经济复苏之后大赚特赚。尽管我们可以说李嘉诚先生战略眼光如何如何,但他最终结果还是赚取时间差价。这和投资股票赚钱的道理有类似之处。 企业怎么去赚取这种差价呢?一是耳朵要长,这样信息灵;二是眼光要远,这样看得准。有些企业习惯于关起门来摸索技术创新的问题,这绝对是危险。最经济的办法是什么?经常到美国去跑跑,逛逛人家的商店,看看里面在卖什么商品,哪些中国市场没有。再到一些美国人家里坐坐,留意人家在使用什么,哪些中国人家里没有。 我想一定会有很多发现带回来。然后我们可以从这些美国有但中国没有的发现里寻找到我们需要的。并且,绝对不必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在今天意大利的米兰,已经有很多中国人在做这样的事情,美国硅谷也有,但是,远远不够。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因为差价不单纯是技术创新的问题,不单纯是贸易的问题。譬如TCL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我猜想李东生一定不会是想把汤姆逊的彩电卖到中国来,而是想把TCL的彩电卖到欧洲去。中国彩电卖到欧洲会有很大差价,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品牌问题;二是突破欧美国家所谓反倾销的贸易壁垒。我猜想,TCL或者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如果确实是这样,那这恐怕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赚取差价难得一见的创意了。(作者为北京丰收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CEO·飞行日记每逢周五刊出)插图/苏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