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人力资源 > 正文
 

成功的人往往不聪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4:31 《发现》

    陈惠湘

  中国有句老话叫“知易行难”。说的是懂得道理很容易,但执行起来却很困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数次商场上的大起大落,似乎都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很多人,他们有着聪明的头脑、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拍脑袋,点子就来……

  但是,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却往往不是最后的成功者。也许,美国著名管理学专家彼得.得鲁克说得好:“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谁会相信成功的人并不聪明?但事实真的如此。

  知易行难——90%的企业家智商并不突出

  我们先来界定一下聪明的含义。聪明是指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顺着这样的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也包括成功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他们的智商并不突出,所以说他们并不聪明。

  看看很多成功企业家的个人简历你会发现,他们中间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人智商不过是普通人的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

  而另外,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的聪明人。我们或许还能够回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筋活泛,他们甚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类人。

  比如说,他们能够在美国的“伟哥”尚未进入中国之前就率先抢注中文商标并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轰动;他们能够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要,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产品并迅速形成市场规模;他们也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会上豪情万丈,一掷亿金,然后仔细算计“奥迪”变“奔驰”的戏法。

  但是,这些号称具有“金点子”、“白金头脑”的人物如今何在呢?或者失败了,或者很失意。

  知难行难——聪明人经常反被聪明误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国有两句老话特别好,一句叫做“大道无术”;另一句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一句话也很有意思,叫做“大智慧,小机谋”。

  由于聪明,有的人反而难以建立起优秀的管理基础,难以建立起持续发展的事业。这样的现实真的很难令人接受,而事实却又的确如此。

  因为聪明,所以总是耍弄聪明;因为心眼儿灵活,所以容易被新的机会诱惑,容易轻视扎扎实实的积累,容易忽视企业的发展规律,容易放松系统的管理……机会是很多的,聪明人的眼前总是五光十色,于是眼花缭乱了,最后栽倒在某个美丽的陷阱里。如果从这个角度讲,在企业管理中要做到真正的“知”不容易,而“行”就更难。

  知难行易——商道贵在坚持与平和

  当然,成功企业家中那10%既聪明又智慧的少数怕是堪称人杰。但是,这10%不是规律,规律是那90%并不聪明但很有智慧的成功企业家。

  这些智商并不突出的人,他们或者固执,或者平和,不会轻易相信某一个机会,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已经作出的决定,往往守住一条路往前不断地走。他们这种固执、平和反而使他们能够走得更远。然后,在这种漫长的企业经营管理历程中,他们变得有智慧了,变得有大智慧了。

  聪明的人多变,不聪明的人不变,而真正的智者善变。所以,所谓“大智慧”,其实是大事少变,小事多变;而所谓“小机谋”,则可能是大事多变。在变来变去中,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因此,“凡知之彻底者,行之必易”。商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依然要靠达到知与行的相互统一,互相增进。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智慧,用智慧来促进实践。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必然事半功倍,但前提是,你必须身体力行才可以。

  (摘自《北京科技报》)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