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渝满天:“小吃”聚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04:34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张天阔

  渝满天:“小吃”聚首

  42岁的邓文忠具有典型的袍哥特征:个子不高、圆脸、精明和气、说话快的时候夹杂着重庆口音。

  10年前来到北京,邓开始经营一家名叫“老重庆”的小吃店,店面30平米,每天的工作时间是5∶00-23∶00,整整10年里,只在2003年非典期间休息过15天。如今,2005年盘下的做小炒生意的万州太白居餐厅已到了700平米的规模,原来的老重庆小吃也扩到了100平米。一年下来,一大一小两家店子能给邓带来50万的收入,邓文忠给自己买了一辆别克牌汽车,过上了不穿西装的老板生活。但是,这样一笔收入并不足以令他从其他成功袍哥中脱颖而出,邓文忠真正被人所知,是他在2007年年底的一个出人意表的举动。

  2007年7月,邓文忠联合12位在北京做“成都小吃”生意的重庆开县老乡,创办了注册资金为300万人民币的北京渝满天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渝满天),出任法定代表人,开始整编开县人在京开办的“成都小吃”及类成都小吃门店。到2008年3月,符合整编要求,并签署协议加入的店面数达到了500家,以每家店年营业额100万计,在8个月的时间里,邓文忠的渝满天已膨胀为一家盘子达5个亿的餐饮连锁公司。

  按照邓文忠的计划,已加入的“成都小吃”门店将分批“变脸”,统一更换成“渝满天”的招牌。

  谁的成都小吃

  不少人心中有这样的认识:“成都小吃”是一个控制并不严格的加盟品牌,这些店铺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经营者多来自四川,店名统一,同样颜色和字体的招牌、相似的装修,餐饮产品多以粉面、盖饭为主,加工程序简单,人均消费10元以下,可以说是低端餐饮的代名词。而与此同时,市场上还存在同样大量的“成都美食”、“成都风味”、“四川小吃”以及价位装修相近的、店名中带有“川”、“蜀”字样的小型餐饮店,大多是“成都小吃”的模仿者。

  很难确切统计在北京到底有多少“成都小吃”,因为每天都有门店开张,而道路改建、拆迁以及经营不善,也时常有店面关门。有人曾按照市区每平方公里1家、郊区略减的标准判断,目前北京至少拥有1500家“成都小吃”。而据北京重庆企业商会统计,北京目前“成都小吃”的数目超过了2000家,年总体销售收入至少10亿元。而上千家成都小吃之间并不存在加盟连锁的关系,只是在一块牌子底下进行个体经营而已。

  “北京的成都小吃,90%以上的经营者都来自重庆开县。”邓文忠说,邓现在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开县分会的副会长。

  据邓文忠介绍,自1987年开始,开县就有人离开四川,到西安和洛阳经营门槛较低的小吃生意,一个人在外做得好,就会把家人朋友都带出去一起做,“四川人,哪个人不会做几道菜。” 所以,开县一直有着外出做餐饮的传统。由于当时的重庆归属四川省,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拥有更好的知名度,所以出来做小吃的开县人开始都打“成都小吃”的牌子,而出门在外,老乡关系就成了开县人最重要的资源。

  “在10年前,一个30平米的小吃店根本找不到装修队,大队伍不接,小队伍也要托熟人介绍,说着好话才能做完,初期的广告牌基本上都是同一家广告商用一个模板做的,给这个做完给那个做,既省事又便宜,这种状况积累到一定程度,成都小吃就形成了一个不是品牌的品牌,更多人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这个牌子。”邓文忠说。

  老乡之间有事都会互相商量帮忙,但与已经在市场上做出名堂的金百万、郭林等餐馆比,成都小吃只能算是散兵游勇。

  2003年开始,邓文忠有了大家团结起来创个品牌的想法,但是用什么办法团结,邓文忠没有主意。由于当时的餐饮竞争尚不算激烈,袍哥们觉得抱团是好事,但愿望并不迫切。

  直到2007年,邓文忠明显地察觉到了这种心态的转变,原因是:随着北京市对餐饮业卫生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及连锁餐饮的不断扩张,“成都小吃”的发展甚至生存,都比以前更加艰难,袍哥们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

  沙盘推演式的规划结束后,做过行业调查的150名北科老师拿起成型的计划书与合同,当起了渝满天的"说客","签署合同就是接受了渝满天的并购。"朱陆泉这么定义这种合作。按照协议,接受整编的门店统一成为渝满天的资产,经营权归渝满天所有,渝满天垫款对门店进行统一装修,并作出承诺,当年收入超过整合前年收入时,公司收取超出部分的50%,其余部分归原店主所有,如少于整合前年收入,则不足部分由公司支付给原店主,门店中所有店员经过公司统一培训,合格上岗,不合格者不继续雇佣,公司统一使用POS机收款,统一任命店长,原店主则被聘请为门店会计,装修费用从此后的门店收入中扣除。

  换言之,原店主,将变成某种形式上的“少数股东”,分享单店的收益,但不再具体负责单店经营。但另一个角度,事实上,可以想见的是,很难有足够牢固的契约关系,能够保障这些"少数股东"的终身权益。

  “在这个价位,餐馆的竞争非常激烈,监管也不严格,一些商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压低了整体价格,也损伤了我们的信誉。很多人都是做到一定年纪就把店盘给别人,或者往中端餐饮靠拢,但是成功的并不多。”在北京和河北拥有7家餐馆的谢世洪,就是股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们大多在北京经营着不只一家成都小吃,身家百万,但是进一步发展下去却面临着瓶颈,因为以前的做法,“并不像一份事业”。

  “成都小吃大多是家族式管理,无序的竞争压低了价格,物价上涨之后利润就更加微薄,而且没有统一管理,店里卫生环境都达不到要求。不进则退,再不改变以后的生存会更加艰难。”曾经做过供销社采购员的邓文忠说,“我当时的想法特别简单,如果老乡们团结起来,统一进货,统一配送,至少可以拿到最低的价位。”

  但是,由于当时各个门店之间的经营权和产品品类都没有理清,统一采购收效不大,意识到问题的邓文忠,找到了曾经帮助和合谷中餐连锁公司做品牌设计和规划的公司,但是得到的方案并不能让股东们满意。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