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外汇储备证券化是否可行 缓解人民币压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 11:12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FN记者 袁蓉君 一段时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如何管理庞大的外汇储备是一大热点问题。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位专家在一份政策讨论报告中提出了将部分外汇储备证券化的新建议。对此建议,11月1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两位专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10大经济体中有8个来自亚洲,这8个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至108%之间。日本以8230亿美元名列前茅,中国以7690亿美元紧随其后。过去5年里,日本、中国、印度、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官方持有的外国证券组合的规模翻了一番以上,达到了2.5万亿美元,但因其中大部分是国债,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率不高。 根据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拉詹和基金组织金融研究部主管普拉萨德的建议,亚洲的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将部分外汇储备证券化的方式,通过私募的基金管理公司向本国投资者出售基金单位。在中国,国内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存款去购买上述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用所募集到的资本向央行购买外汇,用于投资境外股票与债券。这一方法可使得外汇储备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个人投资者可以将资产国际化,目前这在仍对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亚洲国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时,由于上述基金是封闭式的,投资者不能撤回资金,因此,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不会增加,也就不会增加通胀压力。每个季度,愿意涉足此项业务的基金经理将通过拍卖从政府那里获得经营许可证。 据记者了解,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将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的建议。此前,有人曾提出,亚洲国家可以将一部分外汇储备交给专业的国际性大机构去管理和投资。 国外有分析家认为,对于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亚洲国家来说,上述建议无疑具有可取之处。对此,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有同感。他认为,将部分外汇储备证券化的建议是“藏汇于民”的一种举措,在资本管制较严的亚洲国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提高一国储备资产的投资效率。“目前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外汇投资渠道狭窄,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让国际性专业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理财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他说。 尽管如此,丁志杰认为,上述建议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让中国央行每月拿出200亿美元的外汇额度给基金公司就不太可行。他认为,在确定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的规模时,首先应考虑到投资者的兴趣,了解市场的需求。其次,这种做法只可能在严格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实行,日本这样管制较松的国家就不适合。再次,尽管在境外投资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在本币有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对外汇需求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目前的外汇储备中有多少来源于投机性资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今明两年流入亚洲的国际私人资本均将下降500亿美元。因此,他认为,在确定外汇储备证券化规模时应考虑这种变化。当然,如果确定要采用证券化的方式,各国在法律法规方面也需要做一些相应的变更和调整。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方明博士则明确表示,基金组织的建议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在短期内。他认为,该建议无非是QDII的一个变种,只不过采用了基金的形式。“将外汇储备交给境外基金公司去运作有风险,因为你不了解它的信誉,一旦出现破产等情况,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很大”,他说,将外汇储备拆借给商业银行去运作更为稳健。同时,由于投资者是用人民币购买基金单位,这种做法不能解决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问题,外汇储备还会继续增加。他认为,中国只有建立起境内外币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老百姓才会对持有外币具有信心,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