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激辩增长方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13:44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郭宏超 实习记者 马秋 北京报道 “那不见得。” “怎么不见得呢?你可能估计不到这种影响。” 两位大名鼎鼎的政协委员——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和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这一幕发生在3月7日政协第三十二组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上,争论的焦点是十一五计划纲要中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发言中直指中国科技不足的事实,他认为,过去中国特别贫困,所以特别重视硬件的建设,但对软实力的建设重视不够。美国的专利有310万,中国才2600项,全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GDP量能够赶上,可是软实力的差距什么时候能够缩小? “靠投入的增长和靠效率的增长这两个方面的比重就标志着增长方式转变,如果是靠投入支撑的增长就是粗放型,靠效率提高的增长是集约型。有人计算过,亚洲除了日本,所有国家的GDP增长中靠效率提高的部分是零。”经济学家吴敬琏随后点出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位委员接着吴敬琏的话提出了对是否靠消费拉动GDP的疑问,这引开了秦晓的话匣:“我的理解是,中国这么强大的劳动力市场,靠中国的消费市场解决不了。为什么出口占那么大比例?因为所谓投资带动GDP,也是靠加工业出口,中国没有那么大的消费市场。原来估算是GDP增长低一个百分点,就有800万人失业。中国GDP增长不维持到7%以上,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失业率增加、银行烂账上升。在7%的情况下,要维持一个吴老师讲的效率为主就难。而要维持一个消费拉动为主的GDP基本是不可能的。”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郝昭成插话道:东部的发展应该优先体现科学发展观,不能再搞那些粗放型企业,增长方式转变先从东部做起。 “实际上现在支持东部经济发展的主要还是靠加工业。”秦晓抢过话来,“珠三角、长三角,加工业占的比例非常大。科技含量很低,手机、笔记本只有1%的增值,根本不叫高科技。” “我来说两句。”郭树清拿过面前的话筒高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指出,长期以来,我们那么多贷款都是投入在国企、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上,我们把资金的价格压得很低。 吴敬琏提醒:“还有外汇呢。” “对,还有汇率的压制,本来 人民币汇率正常的波动应该随着GDP增长进行波动,而我们是长期压制不动的,十年没动了。还有就是把工资压低了,当然现在民工工资是提高了,但提高后大概还只相当于城镇人口的二分之一,有些地方是三分之一。加上城镇人口有社会保障,就更低了。”郭树清说。“去年吴老师和我都去过浙江调查过,那些老板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出口都能赚钱,他们就没有这个压力。土地价格也是国家压低的。到现在一说还是优先招商引资,这还是特区病,本来在浙江一块土地价格值200万,招商引资一挂出去就只有30万。因为地方政府层层官员,对他们就是这么考核的。以最低的价格压低要素价格,无形之中效率就很差,而你的GDP会很高,出口也会很高,企业产量也很高,质量可能也在提高,在全球市场上,我们的产品有竞争优势是正常的。美国的工资水平前两年都是我们的三十几倍。2003年的可比数据,中国比印度尼西亚、比泰国、比 马来西亚都低。”“所以要靠发展高科技去改变,不能再以投资拉动为主了。”一位委员插话。 郭树清却有更多的忧虑:“说靠技术进步去改,提高科技谈何容易?你一改,就业马上就下来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我们国家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沿海地区地价和工资上来之后,加工业就会自动向内地转移了。长期以来20多个内地的省市招商引资只占全国的4%,90%都在沿海地区……” “树清,你讲得很有道理,但是你要进入这个行业就会发现,尤其是加工业,物流的运输成本和港口成本是非常敏感的要素。”坐在对面的秦晓开始和郭树清激辩。 “是。” “往内地推进100公里,厂商考虑到这方面的成本可能就会停住脚步了。” “那不见得。” “怎么会不见得呢?即使是现在,广东的土地肯定比广西要贵得多得多,厂商还是愿意在广东。” “朝西部转移所有的东西都是便宜的,水的价格是便宜的,电的价格是便宜的,土地的价格也是便宜的。把那个钱早省出来了。所有产品的那个平均的最终交易价格,我们的离岸价格只相当于在美国最后卖出去价格的四分之一。几百公里增加的运输成本与这个相比较起来太小了。你要说几百公里远了,那跨国公司怎么会跑到几万公里之外的地方生产?” “有的是来料加工的,那点增值是很少的,如果离港口太远了,干不起了。”秦晓再次提高嗓门。 “这就需要政府去做好工作了,要对中西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路修好了自然就会对投资有吸引力。”德高望重的吴敬琏教授适时地插了一句。 众委员七嘴八舌加入“战团”。这时时针已经指向17点20,主持讨论的石万鹏及时宣布第二天上午继续讨论。 |